梅尧臣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2692篇诗文

轶事典故

  在一次进士考试时,尧臣为考官,辅助主考官欧阳修阅卷,发现了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为天人,并推荐苏轼的试卷给欧阳修批阅。欧阳修颇惊其才,但是试卷糊名,欧阳修认为很有可能是弟子曾巩所写,但为了避嫌,于是将此卷取为第二。事有碰巧,欧阳修取为第一的卷子,恰好是曾巩所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诗作特色

  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对浮艳空洞的诗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如《鲁山山行》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色,细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最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东溪》),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考试毕登铨楼》),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的诗也时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涵浑壮丽,和他的一般风格迥异。由于他作诗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较大,艺术上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采。这些弊病都可以认为是端正华而不实的诗风所付出的代价。他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诗话》),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钱钟书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这些评论都很有见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生平

  据《至德县志》记载: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年-1038年)任建德县令,居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清康熙十年(1671年)三次重建,民国七年(1918年)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期间,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写下的大量诗作中,其中写农民的有《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农民遭受的苦难。在《小村》诗中曰:“寒鸦得食日呼伴,老奥无衣犹抱孙,磋哉生计一如此,廖入王民版籍论!”在《陶者》一诗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诗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尖锐明朗,读后使人强烈地感到不平。梅公在公务之余,还经常步出县衙,流连于建德、东流、池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咏景咏物咏友的诗,从梅尧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独特风格,它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泼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划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赋》的开篇语。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这是一个多么亲切、谦和的自喻。封建时代的父母宫,能把自己与采茶农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可亲可敬啊!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梅尧臣的墓位于宣州市郊双山羊麓。梅尧臣宣城(今宣州市)人。因汉时宣城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诗人,有“宋诗开山祖”之誉,大史学家司马光云:“我得圣俞诗,胜有千金珠。”为官清廉,凡其为官之地,民多为之建祠。嘉祐七年(1062年)卒于京师汴京,次年归葬于此。有墓碑、墓祠,欧阳修为之作墓志铭。后世谒墓祭奠者不绝,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文天祥知宁国俯(府治宣州),特往祭梅墓,并以梅氏墓为题作诗。今墓冢已修复,并在原碑基座上另立新碑,墓祠亦将复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介绍

  梅尧臣是中国北宋诗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历任州县官属。中年后赐同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梅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或苏梅。其早期诗歌创作,曾受西昆诗派影响,后诗风变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所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如《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之二、《猛虎行》等。诗风平淡含蓄,语言朴素自然,形象清切新颖,如《鲁山山行》,细腻地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致。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等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为了矫正宋初诗坛靡丽之习,诗中不免流于质朴古硬,缺少文采,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他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今存《宛陵先生集》60卷,《拾遗》1卷,《附录》1卷,有《四部丛刊》本。

  梅尧臣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主要成就

文学
  梅尧臣虽然在仕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与欧阳修交好,都是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与其并称“欧梅”。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

  梅尧臣早年的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后来由于他关心现实,接近人民,诗风逐渐变化,并提出了同西昆派针锋相对的诗歌理论。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创作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玉如见赠述诗》),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

  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这一著名的艺术标准,并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读邵不疑学士诗卷》)

  梅尧臣的创作实践与其创作主张是一致的。他的诗歌富于现实内容,题材广泛。他了解农村生活,在早期就写了一批关怀农民命运的作品,如《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以后,他又写了《田家语》,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他的名篇《汝坟贫女》,通过一个贫家女子哭诉,深刻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的悲惨遭遇。他的一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襄城对雪》之二,《故原战》等。另一些篇章如《彼吟》、《巧妇》、《闻欧阳永叔谪夷陵》、《猛虎行》,表现了他对于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他还写了不少山水风景诗,其中《寒草》、《见牧牛人隔江吹笛》、《晚泊观斗鸡》等诗,在平凡的景物或事物中寄寓了深刻的哲理。梅尧臣的诗以风格平淡、意境含蓄为基本艺术特征。他善于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描画出清切新颖的景物形象。如《鲁山山行》描写晚秋山间荒凉幽静的景色,细致入微。此外,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梦后寄欧阳永叔》),最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东溪》),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考试毕登铨楼》),都是意新语工的写景佳句。但他的诗也时有雄奇、怪巧的一面,如《黄河》、《梦登河汉》,涵浑壮丽,和他的一般风格迥异。由于他作诗受韩愈、孟郊的影响较大,艺术上有过分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有时语言过于质朴古硬,缺乏文采。这些弊病都可以认为是端正华而不实的诗风所付出的代价。

  他对开辟宋诗的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欧阳修称梅诗“譬如妖韶女,老自有余态。”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后村诗话》)。龚啸说他“去浮靡之习,超然于昆体极弊之际,存古淡之道,卓然于诸大家未起之先”(《宛陵先生集附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称“圣俞诗工于平淡,自成一家”。钱钟书称他:“主张‘平淡’,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

政治
  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调任建德(今安徽省东至县)县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年)离任,在建德县为官五年。

  梅尧臣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圈破旧的竹篱,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

  当地民众为了纪念梅尧臣,把县城所在地取名“梅城”,延续至今。凡其为官之地,民多为之建祠。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梅公亭

  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历代五建五修梅公亭,至“文革”时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文物保护单位。

  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火暴商邦,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 梅公对东至的茶叶推崇备至,不仅著有《南有佳著赋》,且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

  梅尧臣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直到景祐五年(1038)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圈破旧的竹篱,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官吏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

  他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作有《南有佳茗赋》:“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嚣此众氓。”传说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且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游梅山寺时,曾作诗《游梅山寺》一首,诗曰:春山日可爱,因访旧禅宫。路绕危溪入,桥椽古木通。白鸡鸣屋外,绿水过庭中。独坐昔云乐,何如亲友同。

  《至德县志》记载:他去官后,宋嘉定年间,人民为了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邑令柴梦规改梅城后之白象山半山坡半山亭为梅公亭,以祀,后废。元代,吴师道任建德县令,他崇敬梅尧臣,至正二年(1342),即其址重新修建了梅公亭,有“半在山林”额,并作《梅公亭记》,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言震、清康熙十年(1671)知县喻成龙、四十一年邑人又三次重建梅公亭。民国七年(1914)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文曰:“一亭缥缈临秋蒲,两岸波涛送晚潮”,此鹏光绪丁酉梦中得句也。迨民国壬子(1912)莅官建德,越明 年甲寅(1914),在白象山麓重修梅公亭,亭成,适县名更曰秋浦,回忆旧句,不禁有明月前身之感焉。乙卯(1915)仲秋蓼城王人鹏记。”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东至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评价

  他的创作活动开始於一○三一,直到他临死的那一年为止,前后整整三十年,留下一部《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约二千九百首,包括诗歌、散文、赋,此外还有不在集内的诗、词各一首。他三十岁的那一年,在河南县主簿任内的时候,和欧阳修、尹洙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虽然后来欧阳修得到更大的声望,但是在发动之初,尧臣无疑地占有领导的地位,北宋诗人如欧阳修、和稍后的王安石刘敞、以及更后的苏轼都受到他的熏陶,对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欧阳修更是始终称尧臣为“诗老”,表示内心的钦慕。我们可以说对于北宋诗坛,尧臣起过巨大的影响。

  陆游认为尧臣是李杜而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者,其意在此。一部《剑南诗稿》中,陆游自称‘学宛陵先生体’、‘效宛陵先生体’者共八处,他对于尧臣的推崇,决定不是偶然的。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的巨大,提得非常鲜明。

  但是元明而后,文学批评家对于尧臣的作品,很少这样的肯定。诗人中学宋诗的本来不多,即是推崇宋诗的,一般都推崇苏轼、黄庭坚,或杨万里、陆游,重视王安石的为数已经寥寥,更少有重视尧臣的。直到清末,因为宋诗运动的出现,这才引起对于尧臣的重视,开始出现学习尧臣的专家,不过对于尧臣在诗人中的位置,究竟还没有放平,他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醉中留别永叔子履

: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
遶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饮人疲。
到君官舍欲取别,君惜我去频增嘻。
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
逡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
烹鸡庖兔下筹美,盘实飣餖栗与梨。
萧萧细雨作寒色,厌厌尽醉安可辞。
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冠帻欹。
文章或论到渊奥,轻重曾不遗毫厘。
间以辨谑每绝倒,岂顾明日无晨炊。
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痴。
谈兵究弊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知。
酒酣耳热试发泄,二子尚乃惊我为。
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口南方驰。
江湖秋老鳜鲈熟,归奉甘旨诚其宜。
但愿音尘寄鸟翼,慎勿却效儿女悲。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
秋霜还没降下,汴河水很浅,只怕东下的轻舟不能走得迅疾。

遶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饮人疲。
绕满都城借来匹又老又病的马,一步一瘸令我体倦神疲。

到君官舍欲取别,君惜我去频增嘻。
到你的官舍想和你告别,你惋惜我将要离去频频地叹息。

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
老仆迈着随意的步子去请子履,你又让人罗列杯盘安排酒席。

逡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
不一会儿陆先生果然也来到此地,聚坐在小屋谈话聊以排遣愁意。

烹鸡庖兔下筹美,盘实飣餖栗与梨。
烹制的鸡兔味道鲜美,果盘中满满地堆放着栗和梨。

萧萧细雨作寒色,厌厌尽醉安可辞。
细雨萧萧天色生寒,尽情醉饱哪有推辞的道理。

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冠帻欹。
门前如有客至不许通报,我正痛饮,帽子头巾歪得已不整齐。

文章或论到渊奥,轻重曾不遗毫厘。
有时谈论文章到深入玄妙处,轻和重不曾遗漏一毫半厘。

间以辨谑每绝倒,岂顾明日无晨炊。
其间论辩夹杂戏谑常叫人笑倒,哪儿还顾得没有明天早餐的粮米。

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痴。
直到京城六街宵禁,还没有散去,书童仆人悄悄惊讶着我们的痴迷。

谈兵究弊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知。
谈论军事研究时弊又有什么补益?众人都不认为读书人懂得这些大道理。

酒酣耳热试发泄,二子尚乃惊我为。
酒酣耳热试着发泄胸中郁愤,连两位朋友都因我的行为而诧异。

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口南方驰。
显露才能表现自己从古就为人所恶,我只有卷舌闭口奔到南方去。

江湖秋老鳜鲈熟,归奉甘旨诚其宜。
江湖上秋色深鳜鱼鲈鱼正肥,归去大吃美味倒很合时宜。

但愿音尘寄鸟翼,慎勿却效儿女悲。
但愿你们常常寄来音信,千万不要学小儿女离别时悲悲凄凄。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5-86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44-45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gě)惟恐东下迟。
汴水:即汴河。由河南流经安徽入淮河。为唐宋漕运的重要河道。舸:大船,此处泛指船。

遶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bǒ)饮人疲。
假:借。跛:瘸。

到君官舍欲取别,君惜我去频增嘻。
官舍:此时欧阳修为馆阁校勘。取别:告别。嘻:叹息。

便步髯(rán)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zhī)
便步:按日常习惯行走的步调,区别于正步。髯奴:指老仆。髯,古称多须者为髯。卮:酒器,此泛指酒杯。

(qūn)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
逡巡:不一会。陈子:指陆经。伸眉:谓解脱愁苦。

烹鸡庖(páo)兔下筹(chóu)美,盘实飣(dìng)(dòu)栗与梨。
庖:煮。筹:筷子。饤饾:堆积。

萧萧细雨作寒色,厌厌尽醉安可辞。

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冠帻(zé)(qī)
剧饮:痛饮。帻:包头巾。欹:倾斜。

文章或论到渊奥,轻重曾不遗毫厘。

渊奥:深刻奥妙。毫厘:十丝为毫,十毫为厘,比喻微小。

间以辨谑(xuè)每绝倒,岂顾明日无晨炊。
辨:通“辩”。谑:开玩笑。绝倒:俯仰大笑。晨炊:早饭。

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chái)痴。
六街:唐代长安城中有左右六条大街,北宋汴京也有六街。禁夜:禁示夜行。吾侪:我辈。侪,辈,类。

谈兵究弊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知。
弊:指朝政弊端。儒者:指文士。

酒酣耳热试发泄,二子尚乃惊我为。
尚乃:也还。

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jìn)口南方驰。
卷舌噤口:闭口不言,表示不再对朝政发表议论意见。噤,闭。南方驰:指被派作监湖州盐税事。

江湖秋老鳜(guì)(lú)熟,归奉甘旨诚其宜。
鳜、鲈,鱼名,其味肥美。熟,谓长大成熟。奉:接受。甘旨:美味。

但愿音尘寄鸟翼(yì),慎勿却效儿女悲。
寄鸟翼:古有鸿雁传书之说,故云。慎勿:切勿。慎,千万。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5-86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44-45
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惟恐东下迟。
遶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饮人疲。
到君官舍欲取别,君惜我去频增嘻。
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
逡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
烹鸡庖兔下筹美,盘实飣餖栗与梨。
萧萧细雨作寒色,厌厌尽醉安可辞。
门前有客莫许报,我方剧饮冠帻欹。
文章或论到渊奥,轻重曾不遗毫厘。
间以辨谑每绝倒,岂顾明日无晨炊。
六街禁夜犹未去,童仆窃讶吾侪痴。
谈兵究弊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知。
酒酣耳热试发泄,二子尚乃惊我为。
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口南方驰。
江湖秋老鳜鲈熟,归奉甘旨诚其宜。
但愿音尘寄鸟翼,慎勿却效儿女悲。

  诗开头照应题目中的“留别”,写诗人将离汴京乘舟东下。“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唯恐东下迟。”两句诗既点明留别的时光节令,又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隐隐透露出诗人孤凄落寞的情怀。“绕城假得老病马,一步一跛令人疲。”则是作者为自己勾勒的一幅落拓失意的自画像,于幽默的笔调和自我调侃的语气中包含了许多内心难言的隐痛。

  “到君官舍欲取别”以下八句叙作者告别及友人饯别情景,表现出挚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在这里作者没有花费许多笔墨描述主客对饮情景,只借“便步髯奴呼子履,又令开席罗酒卮”等细节的点染和对席上肴撰的罗列,写出主人款待的盛情;借对室外“萧萧细雨”景色和诗人“冠帻欹”的恹恹醉态的描写,反映出席间不拘形迹、开怀畅饮的亲切气氛和作者沉醉于眼前美好时光的快意微醺。笔触细腻生动,富有情趣。

  “文章或论到渊奥,轻重曾不遗毫厘,间以辨谑每绝倒,岂顾明日无晨炊。”这一段描写笔墨酣畅,兴会淋漓,生动地传达出宾主契合无间、畅谈不觉忘情的动人情景,将诗情推向高潮。

  正是在这样亲切随意的气氛之中,在心曲相通的知交面前,作者才在樽前放歌,一吐胸中块垒:“谈兵究弊又何益,万口不谓儒者知。”“谈兵”,即研读兵法,在这里并非泛指,作于同时的欧阳修《圣俞会饮》也提到梅尧臣注《孙子》一事,说:“遗编最爱孙子说。”可见梅尧臣有志从军。这两句发自肺腑的心声,是作者压抑已久的感情的迸发,既包含了爱国忧民却报效无门的痛苦,也有诗人屡试不第、沉沦下僚的酸辛。其中虽有对个人穷通得失耿耿于怀的牢骚,但仍然是对封建社会里无数爱国的正直知识分子共同遭遇和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酒酣耳热”之际倾诉肺腑,原本应当滔滔不绝,一吐为快,作者却又出乎意料地陡转笔锋,刹住话头。“露才扬己古来恶,卷舌噤口南方驰。”语气骤然变得平缓,但在欲说还休的背后,却更清楚地表现出他那郁结心头无法排遣的苦闷。结末写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并说明分手时不宜过于伤感,既是安慰友人,也是宽解自己,强作豁达。首尾衔接,更显得情味深长。

  这是一首留别之作,却不落专写凄切之情的窠臼,而是借留别以抒怀,将对国事的忧虑、个人的不平以及离情别绪尽寓其中。此诗笔力苍劲,承转圆熟,自然流畅,质朴简淡,鲜明地体现出梅尧臣诗语淡情深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5-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汝坟贫女

: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汝水边贫苦人家的女儿,一边走一边哭声音凄凉悲伤。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她说家中上有老父,除了她这女儿再没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郡中的官吏下来态度强暴,县官那里敢表示违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催逼严厉不允许片刻担搁,老迈的父亲扶着拐杖上路忙。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临走时再三拜托四邻,希望对弱女多多相帮。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刚才听到同乡人回来,向他们打听父亲下落时心里疑虑不安。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果然在寒冷的雨中,父亲冻死在河边堤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我这瘦弱的女子没人依靠,父亲的尸体也无力安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生女儿比不上男子,我虽活着有什么事可以承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摸着胸顿足高呼上天,我是活是死真是两难!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04:第414页2、 聂石樵选注.宋代诗文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27页3、 李梦生选编.宋诗三百首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第35页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河南省汝河岸边。《诗经·周南》有《汝坟》诗,以妇女的口吻诉说“王室如毁”,此诗也写妇女的哭诉。此诗题下作者原注:“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再点弓手:第二次征集弓箭手。道死:死在路上。壤河:疑即河南省的禳河,流经鲁山县入沙河。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行哭:即哭。行,从事,做。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丁:成年的男子。壮:壮年人。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督:督促。遣:遣派。稽留:停留。龙钟:老年人行动迟缓、衰惫的样子。去携杖:老人拄着手杖去充乡兵。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依傍:依靠。这两句是说老父临行时,女儿殷勤地恳求四邻一同应征的人予以照顾。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适:刚才。闾里:乡里。闾里归,指同乡应征回来的人。疑:迟疑。强:勉强。是说想打听一下父亲的消息,又怕凶多吉少,所以迟疑不敢问。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弱质:柔弱的身体。贫女自谓。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何所当:活着有什么用?当,抵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拊膺:捶胸。膺,即胸。奈向:犹言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犹何。

参考资料:

1、 程千帆,沈祖棻注评.古诗今选:凤凰出版社,2010.04:第414页2、 聂石樵选注.宋代诗文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第27页3、 李梦生选编.宋诗三百首辞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第35页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诗里通过汝河边上一位贫家女子的悲怆控诉,描叙了一个由于征集乡乒,致使贫民家破人亡的典型事例,反映宋仁宗时期人民在兵役中所遭受的苦难。和另一首《田家语》是作于同一年的姊妹篇。

  起笔两句入题:“汝坟贫家女,行哭声凄怆。”这个诗题《汝坟贫女》定得很有意义,《诗经·周南》中,就有一篇《汝坟》诗,“汝坟”,指汝河堤岸边上。那首诗,用一位妇女的口气描写乱世,说丈夫虽然供役在外,但父母离得很近,仍然有个依靠。这一篇取《汝坟》旧题,也用一位女子的口吻来描叙,但这位妇女的遭遇却更加悲惨。作者从她走着哭着的凄怆声音,引入下文悲酸的诉说。诗从第三句“自言有老父”到末句“生死将奈向”,全是贫女控诉的话语。这段话可分为三小段。第一小段由“自言有老父”,至“幸愿相依傍”八句,诉说老父被迫应征的情况。前四句诉说家中孤苦,没有丁壮,老父年迈无依。郡吏征集弓手,强迫老父应征,县官虽知实情,却不敢违抗。后四句诉说老父被督遣上路,符令紧迫,不许稽留,老人只得拄着拐杖应役。在老父上路之时,贫女殷殷地嘱托同行的乡邻,恳求他们照顾年迈的父亲。按照当时诏书“三丁籍一”的规定,这家本不在征集之内,但是官吏们取媚上司,多方搜集丁口,以致超过兵役年龄的老人,也被搜索入役。《田家语》诗中所写的“搜素稚与艾,唯存跛无目”,与这里所说的情况相同。

  第二小段由“适闻闾里归”至“僵死壤河上”四句,诉说老父出征之后,隔了一段时日,闾里有人从戍所回来。贫女前来问讯,怀疑她父亲还在勉强撑持,但回答的是她父亲已在寒雨中僵冻而死,露尸在壤河边上。

  第三小段由“弱质无以托”至结尾句“生死将奈向”六句,叙说老父死后,贫女弱质,孤苦无依,老父的尸体运到村里,也无力安葬。只好捶胸痛哭,呼天抢地,悲痛自己是个女儿,不如男子,虽然活在世上,却没有什么用,就连自己是生是死,也不知如何了结。

  全诗语言质朴,字字悲辛,纯用自诉口气,真挚感人。诗里写的,仅仅是在兵役中被折磨而死的一个实例,但这个事例,是成千成百事例中的一个,很有代表性。它道出了当年兵役过滥,使人民遭受苦难的悲惨实况。诗的小序说:“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余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可见当时无辜的人民,未遭外患,先受内殃,所造成的社会悲剧是十分惨痛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东城送运判马察院

: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春天已至,万物复苏。春风如一位美丽而又心灵手巧的姑娘,迈着纤纤细步款款而来。她挥舞剪刀,尽情地展示那高超的女工技巧。她先裁出了柳叶,随着柳条袅袅依依地舞蹈;又裁出杏叶、桃叶,嫩嫩的,绿绿的,如小孩子的眉眼,似乎对着人笑。杏花开了,花瓣圆圆的,肥肥的;桃花开了,花瓣尖尖的,厚厚的。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桃花、杏花开满枝头却毫不拥挤,既不太稀,也不太密,显得疏密得当。风姑娘还精心地打扮这些花朵,给它们穿上了红的,白的,粉红的衣服,白的如雪,红的如胭,真是艳丽无比,将春天装点的万紫干红,灿烂生辉。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而现在天气已经有所好转,那整日吵闹的黄鹂停止了呜叫,深深的园子里,幽静的沟壑中不时传来鹁鸠嘈杂的喧叫声,这都是要下雨的征兆啊。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而且,从事引黄河入汴河工程的夫役也已于前日被遣发。要不了多久,滚滚黄河之水就会通到汴河了,这样,断航日久的汴河通行在即,马遵也即将可以离京赴任,怎能不令人欢喜鼓舞呢?此时又何须悲悲切切呢?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长时间以来,都城里的人每天都引颈而望,盼望着早降甘霖,他们心情就像是那渴极的人盼望水喝一样的急切。寒食前夕,京城里大小沟渠都也已经疏通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地排洪。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如果地面降水深一尺即可解除旱情,汴河水深一篙即可通航,等到大雨来临,黄河水也到来之时,不仅都城人民和吴楚人民得以解除旱象,而且汴河也畅行无阻了。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马遵也不用再滞留京城,可乘着如刀之轻舟,顺流直下,夜兼程,回到江南了,那可更是皆大欢喜呀。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吴楚常常受到苦旱灾害的折磨,连年欠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可以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还是不能缓过气来。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重税之下,老百姓没有办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我今天出城去送马遵,不惜拿旧衣服去典押以便换取酒钱,买些酒好为他践行。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此次离开必定向雎阳的方向进发,太傅大尹都是大英雄大豪杰。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请求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对于天下的人有好处。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只有国家强盛富足,人民才能得到复苏;只有人民温饱,有力耕作,国家才能富足。只有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要是地方太平,不生事端,那么就有时间跟马遵去遨游东园。

参考资料:

1、 李德身.《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 欧梅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10页2、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年:第743页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燕脂:同胭脂。

黄鹂未鸣鸠(jiū)欲雨,深园静墅声嗷(áo)嗷。
黄鹏:均写即将下雨的征兆。俗语“天将雨,鸠逐妇”,见《埤雅》。嗷嗷:象声词,形容鸠逐其匹的嘈杂喧叫声。

役徒开汴(biàn)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开汴:疏浚汴河。放:停止。河槽:河床。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沟已淘:谓汴京城中沟渠疏淘完毕。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gāo)
何当:多么合适,犹言正巧。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gāo)
脂膏:油脂,凝者为脂,释者为膏;喻人民的财物。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dùn)逃。
求羡:征收额外的赋税。羡:盈余。唐代节度使等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无名税收贡献朝廷,称为“羡余”。穷鸟困兽:喻百姓将如无食之鸟、被困之兽,被迫逃亡。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gū)酒不惜典弊袍。
典弊袍:拿破旧之袍典押。

数途必向睢(suí)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雎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xiá),东园乃可资游遨。
国给民苏:国家富裕充足,人民安居乐业。苏:困顿之后获得休养生息。

参考资料:

1、 李德身.《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 欧梅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410页2、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年:第743页
春风骋巧如翦刀,先裁杨柳后杏桃。
圆尖作瓣得疏密,颜色又染燕脂牢。
黄鹂未鸣鸠欲雨,深园静墅声嗷嗷。
役徒开汴前日放,亦将决水归河槽。
都人倾望若焦渴,寒食已近沟已淘。
何当黄流与雨至,雨深一尺水一篙。
都水御史亦即喜,日夜顺疾回轻舠。
频年吴楚岁苦旱,一稔未足生脂膏。
吾愿取之勿求羡,穷鸟困兽易遯逃。
我今出城勤送子,沽酒不惜典弊袍。
数途必向睢阳去,太傅大尹皆英豪。
试乞二公评我说,万分岂不益一毛。
国给民苏自有暇,东园乃可资游遨。

  这是诗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东城送别友人之作。运判马察院,指马遵,字仲涂,饶州乐平(今属江西)人,当时以监察御史为江淮六路发运判官,是诗人的好友。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说:“龙图(龙图阁学士,马遵后来曾任此职)马公仲涂家藏蔡忠惠(即蔡襄,字君谟,谧忠惠,北宋大书法家)帖,用金花纸十六幅,每幅四字,云:‘梅二(即梅尧臣,字圣俞,排行第二)马五(即马遵)蔡九(即蔡襄)皇祐壬辰(1052年,即皇祐四年)仲春寒食前一日会饮于普照院,仲涂和墨,圣俞按纸,君谟挥翰,过南都试呈杜公(即杜衍)、欧阳九(即欧阳修)评之,当属在何等。’”所叙时间、人事与此诗相合,故此诗作于1052年(皇祐四年)二月,当时梅尧臣在京城汴京监永济仓。

  梅尧臣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诗人。此诗虽写送别,却表现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

  开头四句先写送别的时间。这几句化用唐代贺知章《咏柳》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意,但却又有发展变化。贺诗单写春柳,此诗重点在写杏桃。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裁出了柳叶,又裁出杏桃,这是变无情为有情,把没有感情的春风,写成了有情的巧匠,设想新奇而富有诗意。第三句的“圆尖作瓣”承接上句,写杏桃的花瓣,圆瓣指杏,尖瓣指桃。“得疏密”是说它们疏密适中,既不太稀,也不太密。第四句说它们的颜色红若燕脂(即胭脂),艳丽无比,也就是说,春风不但剪其形,而且染其色。春风荡漾,柳绿桃红,景色是如此宜人。这几句语调轻快,写出送别时的愉悦心情。朋友相别,使人怅恨,此诗却透出欣喜之情。当时京都地区原本大旱,据《宋史·仁宗纪》记载,1051年(皇祐三年)八月,汴河即已绝流,马遵比时也因此而被困在京城。而到这次送别时,气候已有转机,即将下雨;同时派去引黄河水入汴河的夫役,也已于不久前遣发,汴河即将通航,这令诗人十分欢欣。此刻就是因为马遵即将回到江南去,所以梅尧臣等人在东城为他送别。此诗第五句至十句就是描写此事。《埤雅》:“鹁鸠,灰色无绣顶,阴则屏逐其匹,晴则呼之。语曰‘天将雨,鸿逐妇’是也。”“黄鹂”句诗意即源于此。黄鹂不鸣,鹁鸠逐妇,都是即将下雨的征兆;“深园静墅声嗷嗷”的“嗷嗷”,就是鹁鸠逐妇的嘈杂喧叫声。“开汴”指疏浚汴河河口和汴河上游,以便引黄河水顺畅地注入汴河。这四句是叙事,节奏急促,气氛非常热烈。下面接着写人们的心情:都城的人盼望下雨就像渴极的人盼望有水喝一样,寒食前夕,大沟小沟都已疏淘完毕,以便大雨下来时迅速排水。据《宋史·河渠四·京畿沟渠》记载,北宋京都每年春天疏浚沟渠,以防水潦成灾。诗人于1053年(皇祐五年)所作《淘渠》中有“开春沟,畎春泥,五步掘一堑,当涂如坏堤”,即专写汴京整修下水道。“何当”在这里是“合当”之意,表示肯定语气。“黄流”指引来的黄河水流。宋代设有都水监,管理河道堤防,原来隶属于三司河渠,1058年(嘉祐三年)始置专监。作者写此诗时,都水尚无专官。诗中的都水御史即指马遵。舠是小船,形如刀。“雨深一尺”,可以解除早象;水深一篙,则汴河可以通航。友人马遵即可乘着轻舟,顺流直下,日夜兼程,回到江南的住所去。“亦即喜”的“亦”字,表明欢喜的不仅是马遵,还包括京都和吴楚地区苦于旱灾的人民,也包括作者在内。“回轻舠”点出题中的“送”字,“轻”字不仅同上文“水一篙”关合,而且还写出了行者的欢悦心情,因为只
  有水深流急,舟行迅疾,舟才显得轻;只有人心情愉快,才会更加感到小舟的轻。这几句如急流行舟,节奏非常轻快,写出了送行者和行者的愉快心情。

  马遵是转运判官,他这次回住所的任务,就是要协助转运使收缴吴楚财赋,由汴河运进京师。此诗第三大段,即由此着笔,写诗人对友人的希望。因为吴楚频受苦旱,连年歉收,即使这回下一场透雨,庄稼得到一次较好收成,老百姓仍然缓不过气来,所心诗人希望友人在收缴赋税时,不要额外多收,如果加重剥削,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他们就会像无食之鸟、被困之兽一样,被迫逃亡。唐代刺史、节度将正税常额之外加收的赋税贡献朝廷,称为“羡余”。“频年苦旱”而仅“一稔”,老百姓身上没有什么油水,所谓“勿求羡”不过是不要大肆搜括的委婉说法。当时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许元以聚敛刻薄为能,希图得到迅速提升,所以诗中特别以此嘱咐友人,作为此次的临别赠言,要他对上司许元加以规劝,实际上是讲给许元听的。据《宣城县志》记载,马遵为官清廉,他任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知州离去时,郡僚军民争欲挽留。最后八句又将此意加以申说。出城相送,不惜典袍沽酒,可见对友人情意深重。而计算行程,友人此去必定经过睢阳,杜衍、欧阳修正在那里,所以作者要友人将他上面讲的话请他们两人评一评,看看是否于天下的人不无少补。睢阳即今河南商丘,秦代曾于此置睢阳县,宋时称南京应天府。太傅指杜衍,当时以太子太傅退居南京。大尹指欧阳修,当时任应天府知府兼南京留守事,汉唐时京师地区行政长官称尹,诗中即沿此例尊称其为“大尹”。他是作者的至友,曾为其《宛陵先生诗集》作序,对作者的诗极为赞赏。“万分岂不益一毛”是反用《孟子·尽心上》“杨子(指杨朱)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语意,意思是说如果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于国家人民多少有点好处。诗中说请杜衍、欧阳修评说,是有深意的:他们二人都是朝廷的重巨,杜衍曾为宰相,为人刚正廉明;欧阳修曾为知制诰,能关心人民的疾苦,他们会赞同诗人的意见。这样一来,如果转告许元,许元对他们的意见就不能不加以认真考虑。结末两句仍承此意,以“国给民苏”相期许。“国给”和“民苏”是互为因果的:只有国家强盛富足,人民才能得到复苏;只有人民温饱,有力耕作,国家才能富足。只有国家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地方上没有事端,作地方官的许元和友人马遵,才有闲暇逸致,得以在东园尽情遨游。“东园”在真州(治所在今江苏仪征),许元所筑,梅尧臣有《真州东园》诗。欧阳修有《真州东园记》,详记修园始末和马遵同发运使施昌言、许元园中游憩事,其中有“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语,与此诗之意相同。诗以东园作结,既能唤起友人的美好回忆,又从正面作了奖劝,表达了对友人的股切期望之情。

  此诗通篇都以国计民生为意,而将朋友深情,融贯其中,一韵到底,情调轻快,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悼亡三首

: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我们成为结发夫妻,到如今一共有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互相厮守还嫌不够,何况现在是永远失去!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我鬓发已多见斑白,这肉身还能坚持多久?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与你同穴为期不远,未死时还是涕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每次出门如同梦游,逢人只能勉强应付。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归来时孤寂之感更厉害,又能向谁诉说?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长夜难眠,耳听窗中飞孤萤天空雁叫声。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世间没有比这更痛苦的,精神从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人生寿命不齐本属自然,哪里还敢质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见过无数人间女子,没有谁比我妻美丽贤惠。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如此让愚者寿贤者夭,为什么贤者不能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不忍心我这连城宝,就这样沉埋在九泉之下!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8-89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410、8953、 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4.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07:559-5604、 陶广雪 卢瑞彬.平淡中的深邃——论梅尧臣的悼亡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十七年:梅尧臣与其夫人谢氏于天圣六年(1028)结婚,至庆历四年(1044)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
长捐:这里指永远失去。捐,抛弃,舍弃,丢弃。

我鬓(bìn)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鬓:本指耳边的头发,这里代指头发。宁:难道。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lián)涟。
同穴:同葬。涟涟:泪流不止的样子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身如梦:指精神恍惚,神志不清的状态。强意:指勉强与人寒暄周旋之意。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谁河:谁人,哪个。

窗冷孤萤(yíng)入,宵长一雁过。
孤萤:数量少的萤虫。宵:夜晚。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精爽:指精神。销磨:同“消磨”,逐渐消退。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p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譬:假如。修短:寿命的长短。假:挪借。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连城宝:价值连城的宝物,指爱妻谢氏。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88-892、 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5:410、8953、 胡光舟,周满江.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 4. 南宁市: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07:559-5604、 陶广雪 卢瑞彬.平淡中的深邃——论梅尧臣的悼亡诗.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何七是长捐!
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
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

每出身如梦,逢人强意多。
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何?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
世间无最苦,精爽此销磨。

从来有修短,岂敢问苍天?
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
譬令愚者寿,何不假其年?
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

  第一首是总写。“结发”两句以总叙起,着重在“十七年”。“十七年”而“相看犹不足”,便见爱之深、情之挚。“相看不足”之时,忽然中路“长捐”,诗人十分悲痛。语愈平淡,情愈真切。

  元稹《遣悲怀三首》诗中说“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梅尧臣也写谢氏身后的个人心情:由自己“鬓已多白”料想到“身宁久全”,逆计“同穴”之期当在不远,可强作宽解;然而在“未死”之前,则一息苟存,即有“泪涟涟”而不能自止。几番转折,愈转而愈深。

  第二首则突出一点,作具体刻画。情是抽象的,必须因事因景才能写出;至于写得“尽意”,则尤其难得。梅尧臣先从自己的“出门”与“归来”写起。司马迁写自己的悲痛心情,有“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注”,即是从“居”、“出”着笔的。梅尧臣的“每出身如梦”,比“不知所往”,表达更明晰。心在谢氏身上,故出门也像做梦一样;“出门”“逢人”,也只是勉强应付。“出门”时有人谈论,还可稍解悲戚;“归来”时则孤寂之感更甚。潘岳《悼亡》诗“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亦即此情此景之写照。人在“出门”时有所见闻,回来总想向亲人讲讲,可是人亡室空,无人可以倾诉了。这一点写出了最难写的情意。接下去写“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古人把丧妻之夫,比作鳏鱼,谓其夜不闭眼。这两句也就是描写长夜失眠的景七。由于长夜难眠,所以窗中飞入“孤萤”、天空一声雁叫,皆能察觉得到。这两句刻画得尤为真切。正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世间无最苦”,谓世上没有比此更痛苦的事了,他的精神全部被这难熬的时光销磨殆尽了。语近夸张,但非此写不出镂心刻骨之痛。

  第三首,以“问天”形式,写出爱情之专与悲哀之深。但他不直说问天,而先说“从来有修短”。人生寿命不齐,本属自然;但为什么愚者寿而贤者夭,那就要“问苍天”了。设想之奇,正见用情之挚。特别是“见尽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表面上夸张,却又最合情理,因为在他心目中正是如此。有人戏谓其“情人眼中出西施”;难在做了“十七年”夫妇,还能持此看祛,其用情之专一,在当时士大夫中是颇为少见的。诗中把妻子写得愈贤愈美,则妻子死后,诗人就愈加悼惜。陈石遗曾指此谓“从《诗经·卫风·硕人》中来”。梅尧臣虽不一定是有意摹拟《诗经》,而千古诗人的思路往往是前后相同的。“忍此连城宝,沉埋向九泉!”正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诗句)了。

  哀婉诗要求率直,于平淡中见真情。梅尧臣这三首悼亡诗,以质朴见长,曲折而凄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语言平淡,情真意切,把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统一起来,副有很强的感染力。可谓是言情诗的杰作。

参考资料:

1、 李元强,卢晋.宋诗鉴赏辞典.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50-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考试毕登铨楼

: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天上有一点淡淡的白云,春日的阳光轻轻地照在不远处高耸的楼宇上。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才几天不上楼来,想不到满城的柳树枝头,就吐出了无数淡黄色的嫩芽。

参考资料:

1、 晓光选编.儿童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07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què)重门耸建章。
铨(quán)楼:铨楼,即考场的楼上,铨,有考选之意。阙:古代皇宫前面的高大建筑物,建成高台,台上起楼,左右各一,故为双阙。重门:一重又一重的门。建章:汉武帝时的宫殿名称,这里借指宋代的宫殿。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无算:无数。柳梢黄:柳梢上的嫩芽。

参考资料:

1、 晓光选编.儿童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107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

  一、二句是写诗人试后登楼所见。“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诗人登上开封府内的考选楼,只见春云浓淡,不一变幻,然“浓妆淡抹总相宜”,更兼日曜微光,以至日光和谐,衬作宫殿的背景,使“双阙重门耸建章”有广袤的空间背景。从外观到内景,写得凝重,而又背景浑厚。一、二两句,不无“大宋威武,天下太平”之意。

  三、四句则写诗人登楼后内心所感。“不上楼来知几日,满城无算柳梢黄。”不上宫殿中的铨楼没几天,只见满城无数柳梢黄,时光荏苒,岁月无情,登此铨楼,诗人若有所思。科举考试,至宋臻于极盛,朝廷有“选举法’’,诗人身为朝臣,亲自与事,登临考楼,得无思乎?“无算”一词,却于全句通俗中见古雅。

  诗人考试毕登临,他的心态,似慰勉,似忻喜,似览观盛世,似不无忧世。从宏观背景,到满城柳梢,从外观“双阙”,到内景宋宫,从院楼群落,到铨楼一处,从春云浓淡,到柳梢泛黄,无不全收诗人眼底,作了层次分明,色调丰富的反映,全诗以自然美为主调,由于诗人素主行文简淡,写自然美也不浓妆而工淡抹,于简淡中见多样,更需识力和功力。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9582、 胡光舟等.古诗类编.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3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