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

花事阑珊春已暮。客里韶光,半在愁中度。里院黄昏人不语。

无聊独把心香炷。

啼鸟催归声故故。怅望云山,目断江南路。幽怨满怀凭若诉。

罗襟泪落无重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沈珂

字云浦,女,黄曾慰室,著有醉月轩诗词稿。 11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望江南·春不见

: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
春天你在哪里?我寻你已过野桥西。淡淡的红花如梦虚幻妄招粉蝶,苍翠绿树结着幽怨骗来黄鹂。那埋藏在心里的深沉怨恨莫再提起。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如意人儿你在哪里?恍忽瞥见又似是而非。拜月求福的祈祷毫无效验,惜花飘零的泪水已无几滴。凝望远山残阳越来越低。

参考资料:

1、 龚学文编注. 闺秀词三百首[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377-378.2、 赵伯陶. 清词选译[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78-79.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lí)。幽恨莫重提。
望江南:词牌名。《望江南》有单调、双调不同诸格体,把单调《望江南》扩大一倍,就成了双调望江南。其上下片字数、句数、押韵仍同单调。幽恨:埋藏在心里的深沉怨恨。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xiù),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是还非:似是而非。拜月:古代妇女祈祷幸福的一种方式。无泪:泪流完了,所以无泪。

参考资料:

1、 龚学文编注. 闺秀词三百首[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377-378.2、 赵伯陶. 清词选译[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78-79.
春不见,寻过野桥西。染梦淡红欺粉蝶,锁愁浓绿骗黄鹂。幽恨莫重提。
人不见,相见是还非?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山远夕阳低。

  此词上片女主人公感叹自己看不到人生的春天,在凄凉的身世中是没有春天的,只有无限的“幽恨”;下片表述自己追求理想的幻灭,是说看不见自己向往的情投意合的人。这首词写的幽怨凄情,细致入微,造景用语,不落俗套;如泣如诉,读之催人泪下。

  上片写对春的寻找,春天,不是画栋雕梁中的春天,而是山村草野中的春天,所以是“寻遍野桥西”。“淡红的花刚刚有了嫩芽还没开放,所以是浅浅的淡红的颜色。而“染梦”就很妙了。它是说,花虽然还没开,但花如果有知有情,那么在它的生命萌发之际,它该有多少希望、多少期待和多少梦想。蝴蝶飞来是要采花粉的,花开了才有花粉,但现在花还没开,它的“染梦淡红”就把蝴蝶引来了,所以是“欺”。

  “锁愁浓绿”是说,树已经开始绿了,在那绿色的烟霭之中,好像有一种忧愁的气氛在那里。而这“锁愁浓绿”骗得黄鹂鸟也以为春天已经来到了。这两句,都是写早春季节的景色,而在景色里却包含了一种对春天的憧憬和期待。花有对生命美好的憧憬与期待,粉蝶和黄鹂也有对生命美好的憧憬和期待,那么人该对自己的生命也有过美好的憧憬和期待。贺双卿说,她也曾像春天的花一样对人生有过一个美好的梦,而她也像粉蝶一样被染梦的淡红欺骗了,像黄鹂一样被锁愁的浓绿欺骗了,她的的梦幻已经破灭了,她的期待已经落空了。所以是“幽恨莫重提”。

  下片写对人的寻找。西方哲学家马斯洛说过,寻找归属是人的一种需求。人最好的感情投注,就是投向另外一个人的心灵。“拜月有香空惹袖,惜花无泪可沾衣”,中国古代的女孩子在月圆的时候有“拜月”的习俗,就是对着天上那圆满的明月祝愿自己也有一个圆满的光明的归宿与姻缘。拜月的时候是要焚香的。这两句,她写的是情。而下边她说“山远夕阳低”,远山那么遥远,而且在山的那一面,太阳已经快要落下去了。这一句写的是景。但她的所有那些盼望与期待落空的悲哀,都已经被糅进景物之中去了。

  这首词体现了作者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然而现实生活并不存在那种美妙的幻境,在理想之梦破灭之余,她一腔幽怨无处倾泻,只能面对山外斜阳惆怅叹息,全词笼罩着一种若即若离、迷惘凄清的气氛,如泣如诉,很是感人。

参考资料:

1、 赵伯陶. 清词选译[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78-7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林琴南敬师

: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清明时对举人的称呼)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mǐn)县林琴南孝廉纾(shū)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jí)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jī)米一石致之塾(shú),师乃受。
林琴南孝廉纾: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亟:急忙。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呼备:叫人准备。赍:携带。从:跟随。实:装。负:背着。谓:说。却:推却。乃:于是。固:本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忆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

: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风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心如死灰,除了蓄发之外,已经与僧人无异。只因生离死别,在那似风相识的孤灯之下,愁情萦怀,梦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花朵凋零之后,即使清风再怎么吹拂,也将无动于衷。雨声淅沥,落叶飘零于金井,忽然间听到风停后传来的一阵钟声,自己福分太浅,纵有如花美眷、可意情人,却也常在生离死别中。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08:188-1892、 纳兰容若著;聂小晴编.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181-182页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qíng),情在不能醒。
孤檠:即孤灯。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lì)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摇落:凋残,零落。清吹:清风,此指秋风。金井:井栏上有雕饰之井。薄福:词人自谓。荐:进献、送上。倾城:指貌美的女子,这里代指卢氏。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08:188-1892、 纳兰容若著;聂小晴编.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181-182页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摇落后,清吹那堪听。淅沥暗飘金井叶,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

  这是一首悼亡词,从“风雨消磨生死别”句来看,其伤悼之意已明。其所谓“有感”,便是这天上人间生死之别的不能忘情;可见纳兰与卢氏夫妻情爱之深笃,亦可见纳兰于爱情的真纯诚挚。

  “心灰尽、有发未全僧。”纳兰此刻的心情也是如此,虽然蓄发,内心却如灰烬一般,毫无生气,对红尘不再眷恋了,如同僧人一般只不过是等着死去,消磨时光罢了。既然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下一句“风雨消磨生死别,似曾相识只孤檠,情在不能醒。”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纳兰在最后感慨“薄福荐倾城”,纳兰福薄无法消受上天赐予的礼物,只能在失去之后独自叹息。

  纳兰深受佛道之影响,故其词中亦时有流露。此篇表现得十分明显。但他又将这种思想、情致寓于恋情之中,遂显得扑朔迷离,深曲委婉之至。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 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08:188-1892、 纳兰容若著;聂小晴编.纯美阅读 纳兰词.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4.02:181-182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柳四首·其一

: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何处的秋柳最令人伤魂?莫过于残阳下西风里的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往日春天几只燕子在参差不齐的柳枝间穿梭,如今笼罩在烟霭中,在萧瑟的西风里轻轻摇曳。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原野上飘荡着悼念御骑战死的哀乐,像江南乌夜村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别再听那樵伊临风的笛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总归难评。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白下门:指六朝古都南京。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差池:参差不齐。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乌夜村: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秋柳》四章是渔洋山人王士禛写于顺治十四年的组诗。顺治十四年,王士禛与众名士在济南大明湖的水面亭相会,饮酒赋诗,赏景享乐。作者在此时看见秋柳,竟也引发了无限的感伤,写出了这四首诗。诗成轰动一时,后世很多学者把这组诗誉为“神韵诗”的真正发端。

  本诗为第一首,可以说是组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出色的诗歌。写秋柳的摇落憔悴,从而感叹良辰易逝,美景难留。全诗辞藻妍丽,造句修整,用曲精工,意韵含蓄,风神高华,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叫人叹绝的,是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因此为一时绝唱。

  白下门,指今江苏南京。那是六朝的首都。后来虽还是有名的城市之一,但比起其长期作为首都的六朝时代来,当然可说是没落了。所以,在古代的诗词中,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今昔盛衰之感的对象。 

  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乌夜村是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即诞生于此,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诗人在此加上“梦远”二字,则意为着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视,正如死去的骏马黄骢已永远不可复生一样。所以,诗人所感到的,并用来传给读者的,乃是彻底的,不存在的任何希望的幻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幻灭。

  于是,剩下来的唯一的路就只能是逃避;“莫听临风三弄笛”。也就是说,不要再听那悲衰的音乐,想那些悲哀的事情了。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幻灭的哀愁是深深潜藏在心底,又逃避不了,逃避本身也不得不归于幻灭,而诗人与读者也就是只能永远沉浸于幻灭的悲哀之中。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秋柳四首·其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春济南作

: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春天阴晴多变,此时突然放晴,阳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凉的泉水。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济南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之称。春雪过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无处不赏心悦目。

参考资料:

1、 李雁.新编高等中国语文.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84

山郡(jùn)逢春复乍晴,陂(bēi)塘分出几泉清?
山郡:指济南府。其城南多山,故称。陂塘:池塘,此处特指济南城中的大明湖。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郭边:即城下。词句谓城下人家临泉而居。半入城:济南城中有大明湖,千佛山在城南郊,山色倒映湖中,故称半入城。

参考资料:

1、 李雁.新编高等中国语文.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184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前两句写济南初春雪后乍晴以及泉眼之多。“山郡逢春复乍晴”句,紧扣诗题,“山郡”点明济南是一座群山环绕的城市;“逢春”和“乍晴”是交待诗的具体形象所赖以产生的节候。续句“陂塘分出几泉清”,表现号称“泉城”的济南最典型的景色。济南城区,有七十二泉分布各处,春来冰雪消融,地下有充沛水源,于是处处泉眼都有清流汩汩涌出,泉水分流汇合城内城外,碧波荡漾,随地皆成陂塘。此句炼在“分”字,分而知泉眼之多,泉多水丰,故能形成陂塘池沼,这才成其为泉城。

  后两句写大明湖清丽纯净的奇伟景象。“郭边万户皆临水”,是描写大明湖及趵突泉一带城区的特殊景观。在济南旧城的四沿(即诗所说的“郭边”)环绕着由珍珠泉、美蓉泉、王府池、趵突泉等七十二泉涌水所汇成的河流水域,其中北部的大明湖水域尤擅景观之胜,民户鳞次栉比,傍水而居,清流逶迤。房舍掩映,这是济南胜致。此句“临”字比较关键,它体现了泉水和居人自然地交织汇合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所形成的美感。最后“雪后千峰半入城”句,是渲染春天乍降时,山郡济南所见。济南群山环绕,南有千佛山、四里山,北有卧牛山、华不注、鹊山等等,群山巍峙,层峦叠嶂,林木苍翠,钟灵毓秀。环城四顾,山色青冥,美不胜收。清人刘风诰有一联曾曰:“一城山色半城湖”,群山本不“入城”,因“雪后”看上去特别近,故有“千峰半入城”的错觉。比“一城山色”的写法,更有别趣。

  这首七绝四句纯然写景,不露声色,景中饱含深情,情景交融,极富情致。无论是“逢春复乍晴”的好天气,还是潺潺而流的清泉,以及湖水中倒映的“雪后千峰”等,都包蕴着诗人对济南初春的审美喜悦,流荡着一种迷恋的情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元明清名诗鉴赏.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7912、 熊依洪.中国历代文学大观·明清文学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3053、 李子光.旅游交通与旅游文学.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6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