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春江渔父图

: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青天一片,白鹭徐来,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

参考资料:

1、 晓光.《儿童注音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5-1:235

一片青天白鹭(lù)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白鹭: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条细长的长翎作为饰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流涨满。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chá)头缩项鯿(biān)
呼:呼叫,让。槎头缩项鯿: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参考资料:

1、 晓光.《儿童注音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5-1:235

一片青天白鹭前,桃花水泛住家船。
呼儿去换城中酒,新得槎头缩项鯿。

  这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的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翩飞,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平添无限生机。

  次句写近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打着浪花。在这里,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如此看来,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则是渔父借以栖身的房屋。如今渔父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而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的“槎头缩颈鳊”,也就是武昌鱼。这本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鱼人大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该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向往与渴求。

  作为一首题画诗,显然侧重对于画面的解释,这样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白、流畅的风格,取得了与画面、与主旨的一致。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12-1:183-18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青天一片,白鹭徐来,桃花绽开,江波浩渺,渔船在岸边拍打着浪花。
渔父唤儿进城打酒,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鳊鱼。

注释
白鹭(lù):全身羽毛白色,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条细长的长翎作为饰羽,背和上胸部分披蓬松蓑羽。
桃花水:桃花汛,指春天桃花盛开之时,川谷冰融,河流涨满。
呼:呼叫,让。
槎头缩项鯿(biān):此处借指上等鲜美之鱼。

参考资料:

1、 晓光.《儿童注音版·中华古诗三百首》: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5-1:23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寓富春江一带,张士诚屡召不赴,后隐居江湖,在松江筑园圃蓬台。词人在自家门上写着榜文,于是江南一带的才俊文人争相拜访,每日客满。 诗人看到这种场景,于是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参考资料:

1、 (清)陈邦彦.《历代题画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10:7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本诗前两句画景,后两句叙事,景物的和美与人事的温馨交融掺杂,使整篇诗歌洋溢着其乐融融的纯朴甜美的气息。

  首句写远景。青天一片,白鹭翩飞,诗人用淡雅的色彩为全篇染上一层明快的底色。一个“前”字,又给静止无垠的蓝天平添无限生机。

  次句写近景。桃花绽开,寓示着正是阳春三月的时令:春水猛涨,江波浩渺,渔船忽上忽下,在岸边拍打着浪花。在这里,诗人还特意指出,这是一条“住家船”。如此看来,江水是渔父赖以谋生的土壤,渔船则是渔父借以栖身的房屋。如今渔父泊船岸边,显然是有需要到岸上解决的事务,于是,自然引出了下面的诗句。

  三四两句写渔父唤儿进城打酒,而酒资则是刚刚捕捞到的鲜美的“槎头缩颈鳊”,也就是武昌鱼。这本是极其普通的场面,打鱼人大多嗜酒,以捕捞所得与人换酒也是常事,而诗人正是希望通过这些日常普通的事物的描绘,显示以物易物的质朴、父呼子应的天伦之乐以及渔父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畅快。

  该诗的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对渔父生活的歆羡和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对那种宁静安详、无拘无束的境界的向往与渴求。

  作为一首题画诗,显然侧重对于画面的解释,这样的诗歌语言具有清新、明白、流畅的风格,取得了与画面、与主旨的一致。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4-12-1:183-18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维桢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67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水仙子·西湖探梅

: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往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雪后初霁,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壶,一片皎洁晶莹。我前往西湖去看梅,骑着小驴往着雪渡过溪上的小桥,嘲笑王维的《雪中骑驴图》与这境界相差太远。拣几处好的梅景,在那里提壶饮酒。对着壶中的美酒,看着眼前花如笑颜般的倒影——倘若无钱饮酒,自然可以典当自己的宝剑来换酒喝,尽可醉倒在这西湖!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西湖探梅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bū),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gū),醉倒在西湖!
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王维:唐代大诗人。提壶:倒酒。当剑:把佩剑典当掉。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西湖探梅
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往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

  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人高远超脱的风雅。“雪晴天地一冰壶”,以比喻写出了湖山雪霁的皎洁晶莹。“竞往西湖探老逋”,“老逋”,以人代花,显得别有情味。“对酒”三句,复以不负好景的豪兴,抒写了与唐代诗人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相似的情怀,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点。“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曲中作者写到两次“笑”,“笑王维作画图”:作者往雪寻梅之美景雅趣远非王维画笔所能形容,是自我得意之笑。“对酒看花笑”:自己与梅花相对,两情相悦,是花下饮酒陶醉的笑。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西湖探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大德歌·冬

: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大雪纷飞,掩蔽重门,不由得人不断魂,消瘦憔悴得有如江梅而失去往日之风韵。抬眼望去,哪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来理睬与慰问? 好一个面容憔悴翘首远望的凭栏人!

参考资料:

1、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20-23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yùn)。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guī)里冷落谁瞅(chǒu)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断魂:形容人极度悲伤。江梅:暗用梅妃之典。梅妃,唐玄宗的妃子,本姓江,因爱梅,玄宗赐名梅妃。韵:风韵。那里:即哪里。此句是写思妇遥望远处的景象。凭阑,即凭栏。

参考资料:

1、 李雁 吴冰沁.元散曲经典品读.北京:蓝天出版社,2015:20-23
雪纷纷,掩重门,不由人不断魂,瘦损江梅韵。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闺里冷落谁瞅问?好一个憔悴的凭栏人。

  这支小令,多半内容反映的是闺中少妇绝望的心情。开头两句“雪纷纷,掩重门”,点明季节,说年冬腊月,大雪纷飞,造成交通阻塞的困难,远行人就更不易归来了,少妇不能不为之心碎。在这个时候,要表露少妇的感情再也容不得半点含蓄,因此第三句接着直抒胸臆,明白写出了“不由人不断魂”的惨痛句子。第四句“瘦损江梅韵”,以梅妃的故事作比,表明思妇由于怀念远方丈夫而变得削瘦,失去了往昔的风韵。第五句“清江江上村”,是化用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等词句的意境,进一步表现少妇的孤寂与悲痛之情。第六句“香闺里冷落谁瞅问”,是少妇发出无可奈何的慨叹。

  小令的重点句则是最后的“好一个憔悴的凭阑人”,在大雪纷飞,家家紧闭重门这样严寒的日子里,冒雪凭栏遥望远方归人。在漫天风雪中,惟有她依栏远望、凝思,表达思念之情的深沉严冬都封杀不了。“好”字意义双关,下得非常妙,它似是修饰“憔悴”,用作甚辞,有“很”“太”等意,寄寓着作者深厚的同情,但也有更多的赞赏之意。此句一扫上文所言绝望的情绪,显示出一个少妇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坚强的性格。有此一句,才显出此曲的精妙之所在,它可以使全篇的消沉气氛为之一振。

  此曲在结构上,采用的是前后矛盾对立的写法。前面几句极写少妇的绝望心情,经彩笔左涂右抹,色调越来越浓,似乎已经绝望到底,而最后一句,则急转直下,一反常态。这样,先抑后扬,更富有吸引人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76-7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沉醉东风·重九

: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题诗在红叶上让它带着情意承受御沟的流水飘走,观赏菊花的人醉卧在歌楼上。万里长空雁影稀疏,月亮落了远山变得狭长而显清瘦,暮秋时节到处都是冷冷清清的景象。衰败的杨柳,寒秋的鸣蝉,天地间一片哀愁,这时节,有谁肯送酒来和我一起解忧?
题红叶清流御(yù)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chán)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红叶:化用唐代红叶题诗配佳偶的传说。传说大意是某宫女题诗在红叶上,投入御沟承受水流出宫外,被某士子拾得,后巧结良缘。白衣送酒:指江川刺史王弘派白衣仆人在重阳节给在篱边赏菊的陶渊明送酒事。白衣,古代官府衙役小吏着白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沉醉东风·息斋画竹

:
葛陂里神龙悦形,丹山中彩凤栖庭。风吹粉箨香,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明月阑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葛陂里神龙悦形,丹山中彩凤栖庭。风吹粉箨香,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明月阑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这竹像是葛陂中的神龙还了原身,画在屋墙上,惹得凤凰飞来栖停。一阵风过,笋壳的粉皮上似乎清香可闻,竹下的苍苔,仿佛还保留着雨后的湿冷。息斋道人李衍的画竹真是妙笔生春。当明亮的月光纵横地投下清影,我睁开酒后初醒的眼睛,简直像是面对着一片翠生生的潇湘竹林。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息斋画竹
(gě)(bēi)里神龙悦形,丹山中彩凤栖(qī)庭。风吹粉箨(tuò)香,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明月阑(lán)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息斋:元画家李衍,号息斋道人。善绘竹,有《竹谱》。葛陂里神龙悦形:《神仙传》载,东汉费长房身跨青竹杖腾身入云,下地后弃杖于葛陂水中,竹杖即化为青龙。葛陂,湖名,在河南新蔡县境内。箨:竹的壳叶。阑干:纵横貌。潇湘翠影:谓竹。湘地以产斑竹著称,称湘妃竹,相传为湘夫人泪点洒竹而化。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息斋画竹
葛陂里神龙悦形,丹山中彩凤栖庭。风吹粉箨香,雨洗苍苔冷,老仙翁笔底春生。明月阑干酒半醒,对一片儿潇湘翠影。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介绍李衍:“善画竹,青绿设色师李颇。人争欲得之,求者日踵门不厌。画竹二百年来,用意精深,无如之者。后使交趾,深入竹乡,于竹之形色情状,辨析精到。”故宫博物院藏有他的画竹,不易见,但这首曲子却能使读者想见其作品的风神。

  该篇题为“息斋画竹”,作者却并不直接评说竹子画得如何如何,而是先巧妙地用了两则传说的典故:一是东汉仙人费长房,掷青竹杖化龙事。作者将画上的竹子比为“神龙蜕形”,可见竹姿的劲健和生动。二是凤凰食竹事。“丹山”是凤凰的巢穴,凤凰非竹实不食,如今受到画竹的诱惑而飞来“栖庭”,可知李衍所作的是一幅壁画。“神龙”、“彩凤”,对仗工整,妙在前者是画竹本身的暗喻,后者则是作者观画后的奇特联想。这两句用的都是神话传说,作者引为感受,实是赞美李衍绘出了非人境所有的仙作。

  三、四两句,进一步细绘画面的内容。李衍的这幅竹子,中间夹杂着新竹,竹尖从“粉箨”中抽出,而竹下还点缀着苔藓。画竹画出壳皮上的细粉已是够绝的了,更何况是那样鲜活,仿佛一阵风吹来还会扬起它的清香;苔色深苍,调色自亦不易,而奇在画上的苍苔还让人产生“冷”的感觉,似乎刚刚经受过一番雨水的洗刷。这两句充分调动了艺术审美的联想,综合了形、色、香、觉的感官享受,将“息斋画竹”的外象和气质重现得栩栩如生。要不是作者加一句“老仙翁笔底春生”,人们恐怕会错以为是一丛真竹子呢。

  末两句显示了“息斋画竹”的总体效果。李衍画在壁上的这幅杰作,犹如在庭院中栽上了一片翠竹,宜月宜酒,使人仿佛置身于潇湘一带的自然美景之中。这两句富于诗情画意,用明月阑珊、酒意瞢腾、潇湘缥缈这种种充溢着朦胧美的意境作为借衬,展现出画作娟美的风神。全篇未出“画竹”二字,却句句不离题面;不下文字断语,却用一系列形象代替,作出了最好说明。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沉醉东风·息斋画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醉中天·佳人脸上黑痣

: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莫不是杨贵妃还在世,她是怎样逃脱了马嵬坡的灾难呢?曾经为唐明皇捧着砚台走过来,美丽的面庞风流无比。可恨挥毫的李白,眼看着娇态走了神,竟笔头一歪,把墨点在了桃花般艳丽的脸颊上。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582、 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21-22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wéi)灾?曾与明皇捧砚(yàn)来,美脸风流杀。叵(pǒ)奈挥毫李白,觑(qù)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sāi)
仙吕:宫调名。仙吕宫是元曲常用的十二宫调之一。醉中天:曲牌名。杨妃:即杨贵妃,唐玄宗的宠妃,是古代著名的美人之一。马嵬灾:指唐朝的马嵬驿兵变。捧砚:相传李白为唐玄宗挥毫写新词,杨贵妃为之捧砚,高力士为之脱靴。杀:用在谓语后面,表示程度深。叵奈:即叵料,不料,没来由。犹言可恨。觑:本意指伺视或窥视,这里是看的意思。洒松烟:乃作者构想之辞。松烟,用松木烧成的烟灰,古人多用以制墨。

参考资料:

1、 滕 森.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582、 王星琦.元曲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15:21-22

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曾与明皇捧砚来,美脸风流杀。叵奈挥毫李白,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

  这支小令的题目在诗词里很少见,此曲也不是名篇,但短短三十九字,有故事,有情节,有悬念,堪称妙绝。寥寥几笔,悬念迭起,笔落才发现原来之前全部皆是由美人脸上的一颗痣的联想。

  此曲体物细微、尖新奇警。作者在表现“黑痣”时,不是直接介绍它是如何如何样的特征,而是寓形象于比喻。使用比喻也非开门见山,而是借用故事,迂回深入。首先用两句惊异语开头,突出这位佳人之美:“疑是杨妃在,怎脱马嵬灾?”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到不幸,是人所共知的历史,作者设想她脱险了,至今犹“在”,这种想象是非常大胆新奇的。杨贵妃天生丽质,容貌倾国倾城,这又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作者将曲中的女子比作杨妃,题中的“佳人”二字就得到了证实。这一比喻显示了她的美貌,又是为她脸上黑痣的美中不足寻找开脱,可见作者对此题的咏写,是以爱怜为前提的。

  大诗人李白在唐玄宗天宝初曾入长安宫廷三年,相传受到隆重的宠遇,写文章时,曾由杨贵妃捧砚,内臣高力士脱靴(后者见于史书,前者则出于传说)。据此,“曾与明皇捧砚来”该作“曾与太白捧砚来”才是,但因李白是奉唐明皇之命写诗的,所以换个说法,其实际意思是曾代唐明皇捧砚,供李白挥毫。这样就使得皇帝和贵妃世俗化、平民化了,并使得杨贵妃向黑痣靠近了一步。“美脸风流杀。”这么一个绝代佳人捧着砚台在旁边伺候着,李白禁不住走了神,饱蘸浓墨,笔头一歪,向她的脸上挥去,“觑着娇态,洒松烟点破桃腮”,这才留下了一颗黑痣。容华绝代的美人的粉面上长着一颗才华横溢的诗人点染而成的黑痣,相互映衬,益增娇态。作者并不把李白写作好色之徒,却借着他的举动,为佳人的黑痣“增重身价”,同时也婉曲地表现出脸部黑痣的特征。“叵奈”二字,兼有惋惜与无奈的意味,这再次说明诗人选上这个题目是为了显露新巧的构思,而没有轻薄嘲弄的用意。

  白朴此曲,以一个“疑”字引出,悬念,情节,心理,寥寥几笔,全浮于纸上。其艺术手法主要是采用想象和夸张手法,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来表现事物,生动活泼,逸趣横生,反映了作者富艳的才情。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64-1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