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辞。门有车马客行

:
财雄重交结,戚里擅豪华。曲台临上路,高门抵狭斜。
赭汗千金马,绣毂五香车。白鹤随飞盖,朱鹭入鸣笳。
夏莲开剑水,春桃发露花。轻裙染回雪,浮蚁泛流霞。
高谈辨飞兔,摛藻握灵蛇。逢恩借羽翼,失路委泥沙。
暧暧风烟晚,路长归骑远。日斜青琐第,尘飞金谷苑。
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襦。如何守直道,
翻使谷名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虞世南

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之弟。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日本学界称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为“初唐三大家”。其所编的《北堂书钞》被誉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之一。原有诗文集三十卷,但已散失不全。民国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四卷。 35篇诗文

猜你喜欢

林塘怀友

: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朝霞。
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芳屏画春草,仙杼织朝霞。
美丽的屏风上画着春天的花草,仙女的机杼上织着早晨的云霞。

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但是这些又怎比得上青山绿水的道路上,迎面飞舞而来的花瓣呢。

参考资料:

1、 小升初网.林塘怀友

芳屏画春草,仙杼(zhù)织朝霞。
杼:织布机上的筘,古代亦指梭。

何如山水路,对面即飞花。

参考资料:

1、 小升初网.林塘怀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我这个人于世上或走或止都无地可依,现在可以往来相访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今天我遇到了你,席间又有好酒,酒逢知已,真可以一醉几个月,把身外的一切都可忘掉,视之如浮云一样了。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由于我和明府情怀兴奋融洽,所以一直饮到霜白风清、钟漏俱残,还要继续饮下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天亮临行时似携余兴而走,虽然已经分别,犹觉得尚未离开同伴一样。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2、 刘文蔚.唐诗合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253页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临津:古县名,故址在今江苏宜兴县西北五十里处。明府:汉代对郡守的尊称,唐代亦称县令为明府,郑明府是杜审言同郡的僚友,其名字不详。行止:行进,退止,即进退出处之意,无地没有着落,意即进退失据或进退维谷。独:唯有,君古时对人的尊称,这里指郑明府。

酒中堪(kān)累月,身外即浮云。
累:连续,经历。月:岁月。浮云:飘浮的云彩。

露白宵(xiāo)钟彻,风清晓漏闻。
宵:夜。漏:名词,即铜壶滴潘,古代计时之器。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坐:因,由于。携:执持,带着。离群:离开朋友、伙伴。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2、 刘文蔚.唐诗合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253页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诗以感叹身世写起,率直深沉。 “行止皆无地”,是极言其处境困厄的。在此失路艰虞的情况下,“招寻独有君”,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郑明府感激赞美之情意。言外之意就是说郑明府是当时唯一的能以恩德相结的知己,以声气相求的知音。诗人在赞美郑明府的同时也流露着心满意足的情绪,为全诗创制了友好愉悦的气氛。这联诗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一个普通的延请,写得激荡人心,意味深长。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是诗人即席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是诗人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一种表现。酒可以解忧,酒可以消愁,人在醉中好度岁月,这就表明诗人胸中有块垒之不平。“身外即浮云”,是说一身之外,荣名利禄都像过眼烟云,不值得去追求。这貌似旷达的言词的背后,未免不含有几分愤懑之情。

  诗没有直接写“琴樽横宴席”等的热烈场面,但通过“露自宵钟彻,风清晓漏闻”的景物描写,已侧面表明他们是通宵达旦欢宴的。“露白”,可见有月华高照。在这月明风清之秋夜,朋友们饮酒赋诗,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夜里清晰的钟声催人,拂晓滴嗒的漏声促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夜过去了,朋友们终于要分手了。

  在通宵达旦的欢宴之后,正置与朋友告别之际,诗人不同一般,没有一句留恋惜别的絮语,却说: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表明友谊的深长,友谊的力量,使他这个“行止皆无地”的人将不会再感到孤单,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实际上是又一次对郑明府的赞扬。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雨晴

: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
雨前还见到花间露出的新蕊,雨后却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蜜蜂和蝴蝶纷纷地飞过了墙去,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37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67-868

雨前初见花间蕊(ruǐ),雨后兼无叶底花。
蕊:花朵开放后中间露出的柱头花丝等,分雌蕊、雄蕊。叶底:绿叶中间。底,底部。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蜜蜂和蝴蝶来到园中又纷纷飞过院墙,让人怀疑迷人的春色尽在邻家。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437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67-868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里花。
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一)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版本二)

  这是一首即兴诗,写雨后漫步花园所见的衰败景象。诗中摄取的景物很简单,也很平常,但平中见奇,饶有诗趣。

  第一句“雨前初见花间蕊”。蕊(读rǔ),花心。这句是倒叙,作者追忆雨前的花园景象,意思是说:下雨之前,花儿刚刚开放。“初见”二字,表明诗人还没有来得及仔细欣赏,刚刚见到花开,天就下起雨来了,只好躲进屋中,等待雨晴,这两个字写出诗人赏花不成的遗憾心情。

  第二句“雨后全无叶底花”。这句写眼前景象。意思是说:不料久雨过后,连一朵花也见不到了,全在雨水中凋谢了。“全无叶底花”,这几个字内容丰富。一、写出明处的花全被雨水打落了。二、写出诗人不甘罢休,拨开花叶,想找到藏在叶底的没受雨淋的花来,可见赏花之心多么热切。三、“写出连叶底的花也“全无”一朵,整个花园一片浓绿,锦色全无,这是多么令人失望、令人惆怅啊!

  第三句“蜂蝶纷纷过墙去”。这句写到蜜蜂和蝴蝶的失望。蜜蜂和蝴蝶也是喜花爱花的,它们在久雨中好不容易盼到天晴,兴冲冲地飞到诗人的庭院,结果大失所望,不得已纷纷飞过墙头而去。现在,不但花儿没了,蜂蝶也走光了,诗人的庭院真是寂寞极了,诗人的心也是伤感极了。这句通过描写蜂蝶的飞走,加深了抒情的意味,使惜春气氛更加浓重了。

  第四句“却疑春色在邻家”。这句是写诗人的心理,紧承上句写来。诗人看到蜜蜂和蝴蝶纷纷越墙而去,内心忽然产生一线光明,他不禁猜想:莫非春色还保留在邻家吗!不然的话,蜂蝶怎么飞过去了呢?如果是这样该有多好,自己便可以追随蜂蝶,前去欣赏了。作者内心伤春惜春的心情和眼前自然景象巧妙接合,既赋予蜜蜂蝴蝶以人格精神,又暗暗流露作者的内心感触,两者神态、心理写得活灵活现。其中,“却疑春色在邻家”,可谓神来之笔,造语奇峰突起,而又浑然天成,令人顿时耳目一新。这一句是全篇精髓,起了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经它点化,小园、蜂蝶、春色,一齐焕发出异样神采,妙趣横生。古人谓“诗贵活句”(吴乔《围炉诗话》),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

  这首七言绝句,精巧地选择雨晴后的景物,来进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

参考资料:

1、 何庆善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73-137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近试上张籍水部 / 近试上张水部 / 闺意献张水部

: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新婚卧室昨夜花烛彻夜通明,等待拂晓去堂前拜见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装扮好后轻声询问夫君:我的眉画得浓淡可合时兴?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1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jiù)姑。
洞房:新婚卧室。停红烛:让红烛通宵点着。停:留置。舅姑:公婆。

妆罢低声问夫婿(xù),画眉深浅入时无。
深浅:浓淡。入时无:是否时髦。这里借喻文章是否合适。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71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首在应进士科举前所作的呈现给张籍的行卷诗。前两句渲染典型新婚洞房环境并写新娘一丝不苟地梳妆打扮。后两句写新娘不知自己的打扮能否讨得公婆的欢心,担心地问丈夫她所画的眉毛是否合宜。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乃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从《楚辞》就开始出现并在其后得到发展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此诗也是用这种手法写的。

  古代风俗,头一天晚上结婚,第二天清早新妇才拜见公婆。此诗描写的重点,乃是她去拜见之前的心理状态。首句写成婚。洞房,这里指新房。停,安置。停红烛,即让红烛点着,通夜不灭。次句写拜见。由于拜见是一件大事,所以她一早就起了床,在红烛光照中妆扮,等待天亮,好去堂前行礼。这时,她心里不免有点嘀咕,自己的打扮是不是很时髦呢?也就是,能不能讨公婆的喜欢呢?因此,后半便接写她基于这种心情而产生的言行。在用心梳好妆,画好眉之后,还是觉得没有把握,只好问一问身边丈夫的意见了。由于是新娘子,当然带点羞涩,而且,这种想法也不好大声说出,让旁人听到,于是这低声一问,便成为极其合情合理的了。这种写法真是精雕细琢,刻画入微。

  仅仅作为“闺意”,这首诗已经是非常完整、优美动人的了,然而作者的本意,在于表达自己作为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一场考试时所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应进士科举,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乃是和女孩儿出嫁一样的终身大事。如果考取了,就有非常广阔的前途,反之,就可能蹭蹬一辈子。这也正如一个女子嫁到人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她的地位就稳定了,处境就顺当了,否则,日子就很不好过。诗人的比拟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之下,很有典型性。即使如今看来,读者也不能不对他这种一箭双雕的技巧感到惊叹。

  朱庆馀呈献的这首诗获得了张籍明确的回答。在《酬朱庆馀》中,他写道: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在这首诗中,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首句写这位姑娘的身分和容貌。她是越州的一位采菱姑娘。这时,她刚刚打扮好,出现在镜湖的湖心,边采菱边唱着歌。次句写她的心情。她当然知道自己长得美艳,光彩照人。但因为爱好的心情过分了,却又沉吟起来。(沉吟,本是沉思吟味之意,引申为暗自忖度、思谋。)朱庆馀是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人,越州多出美女,镜湖则是其地的名胜。所以张籍将他比为越女,而且出现于镜心。这两句是回答朱诗中的后两句,“新妆”与“画眉”相对,“更沉吟”与“入时无”相对。

  全诗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新娘打扮得入不入时,能否讨得公婆欢心,最好先问问新郎,如此精心设问寓意自明,令人惊叹。后半进一步肯定她的才艺出众,说:虽然有许多其他姑娘,身上穿的是齐地(今山东省)出产的贵重丝绸制成的衣服,可是那并不值得人们的看重,反之,这位采菱姑娘的一串珠喉,才真抵得上一万金哩。这是进一步打消朱庆馀“入时无”的顾虑,所以特别以“时人”与之相对。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可谓珠联璧合,千年来传为诗坛佳话。

参考资料:

1、 沈祖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5-9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上送女道士褚三清游南岳

: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
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
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吴江女道士,头戴莲花巾。
吴江女道士,头上戴着莲花巾。

霓衣不湿雨,特异阳台云。
霓虹衣裳遇雨不湿,与阳台神女真不一样。

足下远游履,凌波生素尘。
素足蹬着远游布履,行走时犹如洛水女神凌波生尘。

寻仙向南岳,应见魏夫人。
你到南岳衡山去寻仙,或许可以见到赫赫有名的仙女魏夫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