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车

: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乘坐高大战车准备出征,前军列队静侯在都城郊外。从周王的宫殿里传出命令,听从国家召唤我到这里来。召唤我的仆从马弁到身边,告诉他们一同上车到前线。国家多事之秋安全成大患,我们务必紧急赴难勇向前。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我乘坐高大战车准备出征,后军列队静候在都城门边。遍布绘有龟蛇图案的旗帜,漂亮羽毛插在大旗的顶端。那些绘有龟蛇鹰隼的大旗,无不在浩浩风中猎猎招展。此去安危胜败我忧虑不安,马弁随从尽带愁容与忧颜。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周王给南仲大将军发号令,派他去遥远的朔方筑防城。众多战车一齐出动响嘭嘭,旗帜漫空飞舞斑斓又鲜明。周天子给我们颁下严号令,火速赶往那朔方修筑防城。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率军出战把玁狁一鼓荡平。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想当初我离家远行的时候,正是黍麦五谷秀穗花繁盛。如今我终于踏上漫漫归途,大雪纷飞伴我一路走泥泞。国家安全危机多灾又多难,无法得到片刻休息和安宁。难道我们不苦苦思念家乡?只是我们敬畏天子的诏命。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无名虫在草丛里嘶嘶鸣唱,蚱蜢轻灵地跳跃在草尖上。妻子已经好久没见我的面,一副忧心忡忡的可怜模样。可以想像得到她见我归来,那渴盼躁动的心必将安放。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归国途中顺便把西戎扫荡。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春光明媚阳光是那样和煦,花草树木生机盎然多繁茂。黄鹂鸟儿尽情地卖弄歌喉,俊俏村姑悠闲地采撷香蒿。抓捕审讯割掉左耳的俘虏,收拾停当就急急忙往家跑。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把不可一世的玁狁来清剿。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47-351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35-338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jí)矣。
牧:城郊以外的地方。棘:急。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zhào)矣,建彼旄(máo)矣。彼旟(yǔ)旐斯,胡不旆(pèi)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cuì)
旐:画有龟蛇图案的旗。建:竖立。旄: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旟: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旆旆:旗帜飘扬的样子。悄悄:心情沉重的样子。况瘁:辛苦憔悴。彭彭:形容车马众多。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qí)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hè)赫南仲,玁(xiǎn)(yǔn)于襄。
旂:绘交龙图案的旗帜,带铃。央央:鲜明的样子。赫赫:威仪显赫的样子。襄:即“攘”,平息。扫除。玁狁:北方的少数民族。

昔我往矣,黍(shǔ)稷方华(huā)。今我来思,雨(yù)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方:正值。华:开花,诗中指黍稷抽穗。思:语助词。雨雪:下雪。涂:即“途”。遑:空闲。启居:安坐休息。简书:周王传令出征的文书。

(yāo)喓草虫,趯(tì)趯阜(fù)(zhōnɡ)。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喓喓:昆虫的叫声。趯趯:蹦蹦跳跳的样子。阜螽:蚱蜢。君子:指南仲等出征之人。我:作者设想的在家之人。降:安宁。薄:借为“搏”,打击。西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春日迟迟,卉木萋(qī)萋。仓庚喈(jiē)喈,采蘩(fán)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xuán)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喈喈:鸟叫声。蘩:白蒿。祁祁:众多的样子。执讯:捉住审讯。获丑:俘虏。薄:急。还:通“旋”,凯旋。夷:扫平。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47-351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35-338
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召彼仆夫,谓之载矣。王事多难,维其棘矣。
我出我车,于彼郊矣。设此旐矣,建彼旄矣。彼旟旐斯,胡不旆旆?忧心悄悄,仆夫况瘁。
王命南仲,往城于方。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玁狁于襄。
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既见君子,我心则降。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执讯获丑,薄言还归。赫赫南仲,玁狁于夷。

  《小雅·出车》这首诗,在材料的选择上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有所不同,诗人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历时较长、空间地点的转换较为频繁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

  诗人把精拣出的点兵建旗、伐玁狁、征西戎、凯旋归来献俘虏等主要情节巧妙组合,一统纷杂头绪,构筑成篇,并选取不同角度叙述,以主带次。既有条不紊地展现事件发展全过程,又避免了罗列事件之弊。这种结构使诗章布局严整,凸显主题的同时使诗歌曲折动人。

  诗的前三章描写战前准备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心理暗示相叠加的技法。第一章说“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以“出车”“到牧”“传令”“集合”四个在时空上逼近,时间上极具连贯性的动作,烘托出一个战前紧急动员的氛围。末二句又以“多难”和“棘”二词暗示出主帅和士卒们心理上的凝重和压抑。第二章则以苍穹下林立的“旐”“旄”“旂”“旟”之“旆旆”,写军行至“郊”的凛然气势。末了又以“悄悄”“况瘁”写在开赴前线的急行军中士兵们焦急紧张的心理。第三章以“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再叙军容之盛。在正确地部署了战斗的同时,用“赫赫”及“襄”暗示出作者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自信。

  这里所采用的描写技法,使前三章既有恢宏廓大的郊牧誓师、野外行军之壮观,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活动,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诗的后三章跨越了诗歌在叙事空间上的先天不足,略过战争的具体过程,直接描写凯旋归来的情景。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避实就虚,颇具戏剧性地运用了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出人意料地从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拉向“黍稷方华”的初出征时,进而通过今昔对比(“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所产生的时空错位,和从“雨雪载涂”走到“春日迟迟”的漫长归途,引导着读者用想像去填补对战事的漫长与艰苦之认识。家中之人从“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到“既见”之喜悦安心的转变,更是施展想像,从另一侧面写出了人们对战事的关注与饱受其苦的心态。最后,很自然地引出对凯旋的由衷高兴和对主帅的赞美。从表面看,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似乎是舍本逐末,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参战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这些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成为诗中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背景或外化,比正面的描写更感人、更细腻。

  诗歌的空间构成颇有妙处。全诗共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诗人将这些并无紧密联系的场景、情节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

  此外,诗人吸收了民歌成句入诗,语言上有质朴自然之气,意境中具情景交融之美。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47-351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35-33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乘坐高大战车准备出征,前军列队静侯在都城郊外。从周王的宫殿里传出命令,听从国家召唤我到这里来。召唤我的仆从马弁到身边,告诉他们一同上车到前线。国家多事之秋安全成大患,我们务必紧急赴难勇向前。
我乘坐高大战车准备出征,后军列队静候在都城门边。遍布绘有龟蛇图案的旗帜,漂亮羽毛插在大旗的顶端。那些绘有龟蛇鹰隼的大旗,无不在浩浩风中猎猎招展。此去安危胜败我忧虑不安,马弁随从尽带愁容与忧颜。
周王给南仲大将军发号令,派他去遥远的朔方筑防城。众多战车一齐出动响嘭嘭,旗帜漫空飞舞斑斓又鲜明。周天子给我们颁下严号令,火速赶往那朔方修筑防城。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率军出战把玁狁一鼓荡平。
想当初我离家远行的时候,正是黍麦五谷秀穗花繁盛。如今我终于踏上漫漫归途,大雪纷飞伴我一路走泥泞。国家安全危机多灾又多难,无法得到片刻休息和安宁。难道我们不苦苦思念家乡?只是我们敬畏天子的诏命。
无名虫在草丛里嘶嘶鸣唱,蚱蜢轻灵地跳跃在草尖上。妻子已经好久没见我的面,一副忧心忡忡的可怜模样。可以想像得到她见我归来,那渴盼躁动的心必将安放。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归国途中顺便把西戎扫荡。
春光明媚阳光是那样和煦,花草树木生机盎然多繁茂。黄鹂鸟儿尽情地卖弄歌喉,俊俏村姑悠闲地采撷香蒿。抓捕审讯割掉左耳的俘虏,收拾停当就急急忙往家跑。威名赫赫的南仲大将军啊,把不可一世的玁狁来清剿。

注释
牧:城郊以外的地方。
棘:急。
旐(zhào):画有龟蛇图案的旗。
建:竖立。旄(máo):旗竿上装饰牦牛尾的旗子。
旟(yǔ):画有鹰隼图案的旗帜。
旆(pèi)旆:旗帜飘扬的样子。
悄悄:心情沉重的样子。
况瘁(cuì):辛苦憔悴。
彭彭:形容车马众多。
旂(qí):绘交龙图案的旗帜,带铃。央央:鲜明的样子。
赫赫:威仪显赫的样子。
襄:即“攘”,平息。扫除。
方:正值。华(huā):开花,诗中指黍稷抽穗。
思:语助词。
雨(yù)雪:下雪。涂:即“途”。
遑:空闲。启居:安坐休息。
简书:周王传令出征的文书。
喓(yāo)喓:昆虫的叫声。
趯(tì)趯:蹦蹦跳跳的样子。阜螽(zhōnɡ):蚱蜢。
君子:指南仲等出征之人。
我:作者设想的在家之人。降:安宁。
薄:借为“搏”,打击。西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
萋(qī)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喈(jiē)喈:鸟叫声。
蘩(fán):白蒿。祁祁:众多的样子。
执讯:捉住审讯。获丑:俘虏。
薄:急。还(xuán):通“旋”,凯旋。
玁(xiǎn)狁(yǔn):北方的少数民族。夷:扫平。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47-351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35-33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小雅·出车》这首诗,在材料的选择上和正面描写战争的诗篇有所不同,诗人紧紧抓住了战前准备和凯旋这两个关键性的典型场景,高度概括地把一场历时较长、空间地点的转换较为频繁的战争浓缩在一首短短的诗里。

  诗人把精拣出的点兵建旗、伐玁狁、征西戎、凯旋归来献俘虏等主要情节巧妙组合,一统纷杂头绪,构筑成篇,并选取不同角度叙述,以主带次。既有条不紊地展现事件发展全过程,又避免了罗列事件之弊。这种结构使诗章布局严整,凸显主题的同时使诗歌曲折动人。

  诗的前三章描写战前准备的情况,在细部刻画上均采用了画面的描绘与心理暗示相叠加的技法。第一章说“我出我车,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谓我来矣”,以“出车”“到牧”“传令”“集合”四个在时空上逼近,时间上极具连贯性的动作,烘托出一个战前紧急动员的氛围。末二句又以“多难”和“棘”二词暗示出主帅和士卒们心理上的凝重和压抑。第二章则以苍穹下林立的“旐”“旄”“旂”“旟”之“旆旆”,写军行至“郊”的凛然气势。末了又以“悄悄”“况瘁”写在开赴前线的急行军中士兵们焦急紧张的心理。第三章以“出车彭彭、旂旐央央”再叙军容之盛。在正确地部署了战斗的同时,用“赫赫”及“襄”暗示出作者对赢得这场战争的自信。

  这里所采用的描写技法,使前三章既有恢宏廓大的郊牧誓师、野外行军之壮观,又有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活动,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诗的后三章跨越了诗歌在叙事空间上的先天不足,略过战争的具体过程,直接描写凯旋归来的情景。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避实就虚,颇具戏剧性地运用了类似现代电影“蒙太奇”的手法,把读者的注意出人意料地从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中拉向“黍稷方华”的初出征时,进而通过今昔对比(“昔我往矣”“今我来思”)所产生的时空错位,和从“雨雪载涂”走到“春日迟迟”的漫长归途,引导着读者用想像去填补对战事的漫长与艰苦之认识。家中之人从“未见君子”之“忧心忡忡”到“既见”之喜悦安心的转变,更是施展想像,从另一侧面写出了人们对战事的关注与饱受其苦的心态。最后,很自然地引出对凯旋的由衷高兴和对主帅的赞美。从表面看,这种避实就虚的写法似乎是舍本逐末,但由于其中渗透了参战者从忧到喜的深刻而细微的心理变化,而使得这些看似“闲笔”的场景描写成为诗中人物心灵和情感的背景或外化,比正面的描写更感人、更细腻。

  诗歌的空间构成颇有妙处。全诗共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诗人将这些并无紧密联系的场景、情节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

  此外,诗人吸收了民歌成句入诗,语言上有质朴自然之气,意境中具情景交融之美。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47-351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35-33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是一位武士自述他跟随统帅南仲出征及凯旋的诗。当时西周面临的敌人,北有玁狁,西有昆夷,为了王朝的安定,周王朝曾多次派兵征讨。以南仲为统帅的这次征讨,取得了辉煌的战果。此诗可谓是这场战争的实录。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347-3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猜你喜欢

鼓钟

: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敲起乐钟声铿锵,淮水奔流浩荡荡,我心忧愁又悲伤。遥想善良的君子,深切怀念永难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敲起乐钟声和谐,淮水滔滔不停歇,我心忧愁又悲切。遥想善良的君子,德行正直且无邪。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敲起乐钟擂起鼓,乐声回荡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难受。遥想善良的君子,美德传扬垂千秋。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配以雅乐和南乐,籥管合奏音更真。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6-49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9-451

鼓钟将(qiāng)将,淮水汤(shāng)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敲击。将将:同“锵锵”,象声词,形容钟声响亮。汤汤:大水涌流貌,犹荡荡。淑人君子:美德之人。淑:善。怀:思念。允:信,确实。一说为语助词。

鼓钟喈(jiē)喈,淮水湝(jiē)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喈喈:象声词,形容钟声和谐。湝湝:水流貌,犹“汤汤”。回:邪。

鼓钟伐鼛(gāo),淮有三洲,忧心且妯(chōu)。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伐:敲击。鼛:一种大鼓。三洲:淮河上的三个小岛。妯:因悲伤而动容、心绪不宁。犹:已。一说假借为“訧”,缺点、毛病。

鼓钟钦(qīn)钦,鼓瑟鼓琴,笙(shēng)(qìng)同音。以雅以南,以籥(yuè)不僭(jiàn)
钦钦:象声词,犹“将将”。磬:古乐器名,用玉或美石制成,有孔穿绳索悬于架上,敲击发声。以:为,作,指演奏、表演。雅:原为乐器名,状如漆筒,两头蒙以羊皮。引申为乐调名,指天子之乐,或周王畿之乐调,即正乐。南:原为乐器名,形似钟。引申为乐调名,或说指南方江汉地区的乐调。籥:乐器名,似排箫。古代羽舞时边吹籥,边持翟羽舞蹈。僭:超越本分,此训乱。不僭,犹言按部就班,和谐合拍。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6-49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9-451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

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犹。

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这是一首描写贵族欣赏音乐会发念古幽情的小诗。诗人是在淮水之旁或三洲之上欣赏了这场美妙的音乐会。他听到了演奏编钟,锵锵作响;淮河之水,奔腾浩荡。但诗人在此时忧心且伤感起来,原来他怀念那些古代的好人君子,而对当今世风日下颇为不满。

  连续三章都是反复表达此种情绪,诗人的道德感、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非常强。一场音乐会激起了他的思古之幽情。

  最后一章,诗人完全沉浸在这美妙的音乐会里了:编钟鸣响,琴瑟和谐,笙磬同音,相继演奏雅乐南乐,加之排箫乐舞,有条不紊。令人读之,有如置身其中,身临其境。

  此诗记录了钟、鼓、琴、瑟、笙、磬、雅、南、籥等多种乐器共同演奏的场面。前三章写耳闻钟鼓铿锵,面对滔滔流泻的淮水,不禁悲从中来,忧思萦怀,于是想到了“淑人君子”。对他的美德懿行心向往之。卒章描写钟鼓齐鸣、琴瑟和谐的美妙乐境。如果透过字面上的这些意思来探究其深层的涵义,则会令人感到无从索解,因而朱熹在《诗集传》中也只能说:“此诗之义未详”,“此诗之义有不可知者。”

  其实诗人是有感而发的,这种感慨折射出他对国运、时代的忧思。从诗的卒章来看,他所听到的不是一般的音乐,而是“雅”“南”之类的周朝之乐,这些音乐与周朝的辉煌历史联系在一起。诗人身处国运衰微的末世,听到这种盛世之音,自然会感慨今昔,悲从中来,从而会有追慕昔贤之叹。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496-498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449-4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文王有声

: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有着好声望,如雷贯耳大名享。但求天下能安宁,终见功成国运昌。文王真个是明王!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受命于天我文王,有这武功气势旺。举兵攻克那崇国,又建丰邑真漂亮。文王真个是明王!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挖好城壕筑城墙,作邑般配实在棒。不贪私欲品行正,用心尽孝为周邦。君王真个是明王!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文王功绩自昭彰,犹如丰邑那垣墙。四方诸侯来依附,君王主干是栋梁。君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丰水奔流向东方,大禹功绩不可忘。四方诸侯来依附,大王树立好榜样。大王真个是明王!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落成离宫镐京旁,在西方又在东方,在南面又在北面,没人不服我周邦。大王真个是明王!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占卜我王求吉祥,定都镐京好地方。依靠神龟定工程,武王完成堪颂扬。武王真个是明王!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丰水边上杞柳壮,武王任重岂不忙?留下治国好策略,庇荫子孙把福享。武王真个是明王!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8-129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9-552

文王有声,遹(y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zhēng)哉!
遹:陈奂《诗毛氏传疏》:“全诗多言‘曰’、‘聿’,唯此篇四言‘遹’,遹即曰、聿,为发语之词。烝:《尔雅》释“烝”为“君”。又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韩诗云:“烝,美也。”可知此诗中八用“烝”字皆为叹美君主之词。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于崇:“于”本作“邘”,古邘国,故地在今河南沁阳。崇为古崇国,故地在今陕西户县,周文王曾讨伐崇侯虎。丰: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西岸。

筑城伊淢(xù),作丰伊匹。匪棘(jí)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淢:假借为“洫”,即护城河。棘:陆德明《经典释文》作“亟”,《礼记》引作“革”。按段玉裁《古十七部谐声表》,棘、亟、革同在第一部,是其音义通,此处皆为“急”义。王后:第三、四章之“王后”同指周文王。有人将其释为“周武王”,误。

王公伊濯(zhuó),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公:同“功”。濯:本义是洗涤,引申有“光大”义。翰:主干。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bì)。皇王烝哉!
皇王:第五、六章之“皇王”皆指周武王。辟:陈奂《诗毛氏传疏》认为当依《经典释文》别义释为“法”。

(hào)京辟(bì)(yōnɡ),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镐:周武王建立的西周国都,故地在今陕西西安沣水以东的昆明池北岸。辟廱:西周王朝所建天子行礼奏乐的离宫。无思不服: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无思不服’,无不服也。思,语助耳。”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宅:刘熙《释名》释“宅”为“择”,指择吉祥之地营建宫室。“宅”是乇声字,与“择”古音同部,故可相通。

丰水有芑(qǐ),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芑:同“杞”。芑、杞都是己声字,古音同部,故杞为本字,芑是假借字,应释为杞柳。仕:毛传释“仕”为“事”,古通用。“诒厥”二句:陈奂《诗毛氏传疏》云:“诒,遗也。上言谋,下言燕翼,上言孙,下言子,皆互文以就韵耳。言武王之谋遗子孙也。”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28-129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9-552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文王烝哉!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王后烝哉!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王后烝哉!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武王烝哉!

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

  这首诗的主旨,前人多有阐述。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已经透露出西周开国君主文王、武王的业绩所起的继往开来的作用。在周族的漫长艰苦历程中,最早是周始祖后稷被封于有邰(在今陕西武功),至十代孙公刘由有邰迁到豳(在今陕西邠县),到了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又从豳迁到岐山(在今陕西岐山),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文王、武王父子两代,文王继承前代的功业,当了“西伯”,殷纣王分庭抗礼的地步,为灭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武王秉承父志,又进一步扩展势力,再建都于镐京,终于完成了灭殷的统一大业。西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的子孙面临的是如何巩固基业的问题。《文王有声》末章说:“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正点明了这个要害问题,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它的特色,可供借鉴:

  (一)按时间先后顺序谋篇布局。周文王、周武王同是西周开国的君主,但他们是父子两代,一前一后不容含混,因之全诗共八章,前四章写周文王迁丰,后四章写周武王营建镐京,读之次序井然。诗题《文王有声》是套用《诗经》的惯例,用诗的开头第一句,但也很好体现出周武王的功业是由其父周文王奠定基础的。

  (二)同写迁都之事,文王迁丰、武王迁镐,却又各有侧重。“言文王者,偏曰伐崇‘武功’,言武王者,偏曰‘镐京辟廱’,武中寓文,文中有武。不独两圣兼资之妙,抑亦文章幻化之奇,则更变中之变矣!”(方玉润语)

  (三)叙事与抒情结合,使全诗成为歌功颂德的杰作。前四章写周文王迁都于丰,有“既伐于崇,作邑于丰”、“筑城伊淢,作丰伊匹”、“王公伊濯,维丰之垣”等诗句,叙事中寓抒情。后四章写周武王迁镐京,有“丰水东注,维禹之绩”、“镐京辟廱,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之”等诗句,也是叙事中寓抒情。特别是全诗八章,每章五句的最后一句皆以单句赞词煞尾,赞美周文王是“文王烝哉”、“文王烝哉”、“王后烝哉”、“王后烝哉”,赞美周武王是“皇王烝哉”、“皇王烝哉”、“武王烝哉”、“武王烝哉”,使感情抒发得更强烈,可谓别开生面。

  (四)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加强诗的形象感染力。如第四章“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四句,是以丰邑城垣之坚固象征周文王的屏障之牢固。第八章“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二句,是以丰水岸边杞柳之繁茂象征周武王能培植人才、使用人才。

  (五)全诗用韵也富于变化。每章的前四句用韵,或者是句句用韵,如第一章声、声、宁、成叶耕部韵;或者是隔句用韵,如第二章功、丰叶东部韵,第四章垣、翰叶元部韵,第五章绩、辟叶锡部韵,第八章仕、子叶之部韵;或者是两句一换韵,如第三章淢、匹叶质部韵,欲、孝叶幽部韵,第六章廱、东叶东部韵,北、服叶职部韵,第七章王、京叶阳部韵,正、成叶耕部韵。又每章最后一句以“哉”字结尾,是使用遥韵。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49-5522、 吴伯曜.《诗经》中的文王形象[J].诗经研究丛刊,2011,(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召公谏厉王弭谤

: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周厉王暴虐,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师,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批评国王的人,按照卫国的巫师的报告,就杀掉批评国王的人。国人不敢说话,路上相见,以目示意。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周厉王颇为得意,对召穆公说:“我能消除指责的言论,他们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回答说:“你这样做是堵住人们的嘴。阻止百姓批评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还要严重。河流如果堵塞后一旦再决堤,伤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元老们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道理。老百姓有口,就像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的通过嘴巴表达,他们考虑成熟以后,就自然流露出来,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许的人还能有几个呢?”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周厉王不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厉王虐,国人谤(bàng)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谤:指责,公开的批评。巫:古代以降神事鬼为职业的人。莫:没有谁。目:用眼睛看看,用作动词。表示敢怒不敢言。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mǐ)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zhàng)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yōng)而溃(kuì),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qīng)至于列士献诗,瞽(gǔ)献曲,史献书,师箴(zhēn),瞍(sǒu)赋,朦(méng)诵,百工谏(jiàn),庶(shù)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qí)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bèi)。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xí)(yǎn)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fù)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yōng)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弭谤:消除议论。弭,消除。谤,公开批评指责别人的过失;谤言,这个词后来一般作贬义词。障:障碍。川壅而溃:壅:堵塞。溃:水冲破堤坝。为川者决之使导:治水的人疏通河道使他畅通,为:治,决:挖开,排除,导:疏通。为川者:治水的人;决之使导,引水使它流通。宣之使言:治民者必宣导百姓,使之尽言。宣,放,开导。听政:治理国政。听,治理,处理。公卿:三公九卿。至于:以及。列士:上士,中士,下士。诗:指采集于民间的讽谏诗,不是指《诗经》。瞽献曲:盲人乐师向国王进献乐曲。瞽,无目,失明的人。史献书:史官向国王进献记载史实的书籍。师箴:少师进献规劝的文辞。箴规谏的文辞。瞍赋:无眸子的盲人吟咏(公卿烈士所献的诗)。瞍,没有眸子的盲人。赋,朗诵。曚诵:有眸子而看不见的盲人诵读(讽谏的文章)。曚,有眸子而看不见东西的人。百工:百官。庶人传语:百姓的意见间接传给国王。近臣尽规:常在左右的臣子,进献规谏的话。尽规:尽力规劝。亲戚补察:同族的亲属,弥补并监察国王的过失。耆、艾修之:国内元老大臣把这些规谏修饬整理。耆,六十岁的人。艾,五十岁的人。而后王斟酌焉:而后由国王仔细考虑,付之实行。是以事行而不悖:国王的行事由此才不至于违背事理。悖,违背。事行,政事畅行,政令通行。而:转折连词,但是。于是乎出:从这里生产出来。于,从。 是,这。 乎,助词。犹其有原隰衍沃也 :犹:如同,其,指代土地,原,宽阔。隰,地下而潮湿的土地。衍,地下而平坦的土地。沃,肥美得土地,就好比土地有原隰衍沃的一样。原:宽阔而平坦的土地。隰:低下而潮湿的土地。衍:低下而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由于百姓用口发表意见国家政治的好坏才能从中表现出来。宣言:发表议论。宣:宣泄,引导。善败, 治乱:于是,从这里面。兴:暴露出来。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这两句是说,凡是老百姓认为好的就做,反之就得加以防备, 这是增多衣食财物 的办法。.备:防备。所以,用来……的方法。其:副词,表示揣测,(这)大概(就是)。 所以:用来……的。阜,增加。使……丰富。意动用词。成:成熟。行,自然流露,自然表现。胡,怎么。其与能几何:能有什么帮助呢?这句是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其,代词,那。与,帮助,《战国策》说:"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
  乃流王于彘:把国王放逐到彘地去。乃:终于,副词。流:流放,放逐。于:到,介词。.于是:从,从这里。彘:地名,在今山西省霍县境内。甚:比……更严重。超过。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本篇在结构上与前篇《祭公谏征犬戎》完全相同,仍然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本文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出必然,因果明了,壁垒分明,一开篇便展现给读者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引出召公苦谏的缘由,也为厉王的可悲下场埋下了伏笔。接下来厉王的一“怒”一“喜”,两个动词,如千钧之力,又将矛盾推向高潮,且把这位暴虐无道的昏君形象斧砍刀削得更加逼真。结尾是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开头“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此语真乃神来之笔,厉王以为高压就可止谤,因而“大喜”,其实高压下的沉默,只是火山喷发前的死寂。结尾“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这是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在凝聚力量。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何其复杂的斗争。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对厉王是何等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又是何等深刻!

  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只有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如此,恰当生动的比喻与严肃认真的正题有机结合,夹和成文,笔意纵横,态度真诚,用心良苦。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执竞

: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勇猛强悍数武王,无人武功比他强。明君成王和康王,上天对其也赞扬。从那成康时代起,周邦统一占四方,英明善察好眼光。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敲钟打鼓声宏亮,击磬吹管乐悠扬。天降多福帝所赐,帝赐大福从天降。仪态慎重又大方,神灵喝醉又吃饱,福禄不断赐周邦。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52-75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9-660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pī)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执:借为“鸷”,猛。竞:借为“勍(qíng)”,强。竞:争。维:是。烈:功绩。不:通“丕”,大。成:周成王,周武王子。康:周康王,周成王子。上帝:指上天,与西方所言的上帝不同。皇:美好。奄:覆盖。斤斤:明察。

钟鼓喤(huáng)喤,磬(qìng)(guǎn)(qiāng)将,降福穰(ráng)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喤喤:声音洪亮和谐。磬:一种石制打击乐器。筦:同“管”,管乐器。将将:声音盛多。穰穰:众多。简简:大的意思。威仪:祭祀时的礼节仪式。反反:谨重。反:同“返”,回归,报答。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52-75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9-660

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降福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福禄来反。

  此诗前七句叙述了周武王、周成王、周康王的功业,赞颂了他们开国拓疆的丰功伟绩,祈求他们保佑后代子孙福寿安康,永远昌盛。在祖先的神主面前,祭者不由追忆起武王创业开国的艰难,眼前浮现出几代祖先英武睿智的形象:击灭商纣,开邦立国的武王,东征西讨,开拓疆土的成王、康王。既有对祖先的缅怀、崇敬、赞美,也是吹捧祖先、炫耀门庭、沾沾自喜的一种心理反映。

  接着此诗又以四件典型的乐器,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渲染、烘托了祭祀场所的环境氛围:钟声当当,鼓响咚咚,磬音嘹亮,管乐悠扬,一派其乐融融的升平景象。通过这四种乐器奏出的音乐,触发了人们丰富的联想:在平坦广阔的大地上,矗立着巍峨的祖庙群(天子九庙),像天上诸神的圣殿,高屋深墙,宫阙衔连;在祭祀的内堂,分列着各个祖先的神主,前面的供台上陈列着各种精心准备的祭品,或牛或羊或豕或粢盛或秬鬯,令人不禁肃然起敬。两旁直立着许多随祭的臣仆,屏神静气,主祭者周王一丝不苟地行着祭祀大礼。钟鼓齐鸣,乐声和谐,吟诵的祭辞,虽然平直简约,但是在祭祖这一特定的场所,抚今忆昔,浮想联翩,仍可体味出理性的文字后面掩藏的那一缕幽思。

  此诗在文学技巧上运用了赋的艺术手法,“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朱熹语),叙说简明,直道其事,以简古的语言为祖先歌功颂德,祈求福庇。诗意虽然略显浅易,但因是与古乐相合而诵,又在“穆清”“肃雍”的庙堂使用,有着超出单纯文字所表达的功能,即特定的环境氛围、特定的心理感受会产生特殊的欣赏效果。远古诗歌,研究者多以为是诗、乐、舞三者合一的,颂诗也是如此,不单是具有文学性一个方面,因此要全面、准确地把握其内涵、风神,就不能只局限于文字上的表面理解,而应以文字为契机,从庙堂文化这个大范围的角度进行整体的品味、把握,结合对音乐、舞蹈、建筑艺术特点的联想,作全方位的审美观照,才能领会包括此诗在内的颂诗那种庄严、高贵、古穆、雍容的艺术内涵。因为颂诗的功用在于“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毛诗序》),这一目的决定了它的形式、内容、语言风格的特点,也决定了它的使用范围仅仅是王公贵族,也就是说颂诗的审美趣味与它的使用价值是相互统一,互为因果的。

  此诗是昭王时代的祭歌,比起早一些的颂诗,在用韵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祭祀仪式隆重尤其是乐器齐奏进行了形象生动斩描述。“喤喤”“将将”“穰穰”“简简”“反反”等叠字词的连续使用,语气舒缓深长,庄严肃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体现出庙堂文化深厚的底蕴。

  颂诗的实用性、针对性较强,现代研究者对它的文学价值多有贬斥。固然颂诗是仅供统治阶级玩赏的庙堂文学,缺乏文学意味;但它那种古穆肃雍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仪式化的官方文学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69-66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东门之杨

: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我依偎着东城门外小白杨,浓密叶片辉映着金色夕阳。约好黄昏时相会在老地方,却让我苦等到明星闪闪亮。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我来到东城门外白杨林边,晚霞映红了白杨浓密叶片。明明和人家约好黄昏见面,却让我苦等到星星嵌满天。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73-27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0-271

东门之杨,其叶牂(zāng)牂。昏以为期,明星煌(huáng)煌。
牂牂:风吹树叶的响声。一说枝叶茂盛的样子。昏:黄昏。期:约定的时间。明星:明亮的星星。一说启明星,晨见东方。煌煌:明亮的样子。

东门之杨,其叶肺(pèi)肺。昏以为期,明星晢(zhé)晢。
肺肺:枝叶茂盛的样子。晢晢:明亮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73-274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0-271
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这首诗中那在白杨树下踯躅的人儿,究竟是男、是女,很难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或她)一定是早早吃罢晚饭,就喜孜孜来到城东门外赴约了。这约会在初恋者的心上,既隐秘又新奇,其间涌动着的,当然还有几分羞涩、几分兴奋。陈国都城的“东门”外,又正是男女青年的聚会之处,那里有“丘”、有“池”、有“枌”(白榆),“陈风”中的爱情之歌《东门之池》、《宛丘》、《月出》、《东门之枌》,大抵都产生于这块爱情圣地。

  此时主人公的伫足之处,正有一排挺拔高耸的白杨。诗中描述它们“其叶牂牂”、“其叶肺肺”,可见正当叶儿繁茂、清碧满树的夏令。当黄昏降临、星月在天的夜晚,乌蓝的天空撒下银白的光雾,白杨树下便该映漾出一片怎样摇曳多姿的树影。清风吹过,满树的叶儿便“牂牂”、“肺肺”作响。这情景在等候情人的主人公眼中,起初一定是异常美妙的。故诗之入笔,即从黄昏夏夜中的白杨写起,表现着一种如梦如幻的画境;再加上“牂牂”、“肺肺”的树声,听来简直就是心儿的浅唱低回。

  但当主人公久待情人而不见的时候,诗情便出现了巨大的逆转。“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昏以为期,明星晢晢”——字面的景象似乎依然很美,那“煌煌”、“晢晢”的启明星,高高升起于青碧如洗的夜空,静谧的世界便全被这灿烂的星辰照耀了。然而,约会的时间明明是在黄昏,此时却已是斗转星移的清寂凌晨,连启明星都已闪耀在东天,情人却不知在哪儿。诗讲究含蓄,故句面上始终未出现不见情人的字眼。但那久待的焦灼,失望的懊恼,分明已充溢于字里行间。于是“煌煌”闪烁的“明星”,似也感受了“昏以为期”的失约,而变得焦灼不安了;就是那曾经唱着歌儿似的白杨树声,也化成了一片嘘唏和叹息。

  此诗运用的并非“兴”语,而是情景如画的“赋”法描摹。在终夜难耐的等待之中,借白杨树声和“煌煌”明星之景的点染,来烘托不见伊人的焦灼和惆怅,无一句情语,而懊恼、哀伤之情自现。这正是此诗情感抒写上的妙处。由于开笔一无征兆,直至结句方才暗示期会有失,更使诗中的景物描摹,带有了伴随情感逆转而改观的不同色彩,造成了似乐还哀的氛围递换、变化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0-27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