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蜀州刺史

:
再扶日月归行殿,却领山河镇梦刀。
从此雄名压寰海,八溟争敢起波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光庭

杜光庭

杜光庭(850—933),字圣宾,号东瀛子,缙云人。唐懿宗时,考进士未中,后到天台山入道。晚年辞官隐居四川青城山。一生著作颇多,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广成集》、《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青城山记》、《武夷山记》、《西湖古迹事实》等。古代著名传奇小说《虬髯客传》相传系他所作。杜光庭注重对道教教义、斋醮科范、修道方术等多方面的研究和整理,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一些著作亡佚于元初,无法见其原貌。研究杜光庭的专著有《唐代老学研究——以成玄英、李荣、唐玄宗、杜光庭《道德经》注疏为个案》等。 30篇诗文

猜你喜欢

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我这个人于世上或走或止都无地可依,现在可以往来相访的就只有你一个人了。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今天我遇到了你,席间又有好酒,酒逢知已,真可以一醉几个月,把身外的一切都可忘掉,视之如浮云一样了。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由于我和明府情怀兴奋融洽,所以一直饮到霜白风清、钟漏俱残,还要继续饮下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天亮临行时似携余兴而走,虽然已经分别,犹觉得尚未离开同伴一样。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2、 刘文蔚.唐诗合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253页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临津:古县名,故址在今江苏宜兴县西北五十里处。明府:汉代对郡守的尊称,唐代亦称县令为明府,郑明府是杜审言同郡的僚友,其名字不详。行止:行进,退止,即进退出处之意,无地没有着落,意即进退失据或进退维谷。独:唯有,君古时对人的尊称,这里指郑明府。

酒中堪(kān)累月,身外即浮云。
累:连续,经历。月:岁月。浮云:飘浮的云彩。

露白宵(xiāo)钟彻,风清晓漏闻。
宵:夜。漏:名词,即铜壶滴潘,古代计时之器。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坐:因,由于。携:执持,带着。离群:离开朋友、伙伴。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2、 刘文蔚.唐诗合选: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253页
行止皆无地,招寻独有君。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
露白宵钟彻,风清晓漏闻。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

  诗以感叹身世写起,率直深沉。 “行止皆无地”,是极言其处境困厄的。在此失路艰虞的情况下,“招寻独有君”,充分表达了诗人对郑明府感激赞美之情意。言外之意就是说郑明府是当时唯一的能以恩德相结的知己,以声气相求的知音。诗人在赞美郑明府的同时也流露着心满意足的情绪,为全诗创制了友好愉悦的气氛。这联诗采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将一个普通的延请,写得激荡人心,意味深长。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是诗人即席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也是诗人多年来郁郁不得志的一种表现。酒可以解忧,酒可以消愁,人在醉中好度岁月,这就表明诗人胸中有块垒之不平。“身外即浮云”,是说一身之外,荣名利禄都像过眼烟云,不值得去追求。这貌似旷达的言词的背后,未免不含有几分愤懑之情。

  诗没有直接写“琴樽横宴席”等的热烈场面,但通过“露自宵钟彻,风清晓漏闻”的景物描写,已侧面表明他们是通宵达旦欢宴的。“露白”,可见有月华高照。在这月明风清之秋夜,朋友们饮酒赋诗,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夜里清晰的钟声催人,拂晓滴嗒的漏声促人。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夜过去了,朋友们终于要分手了。

  在通宵达旦的欢宴之后,正置与朋友告别之际,诗人不同一般,没有一句留恋惜别的絮语,却说: “坐携余兴往,还似未离群”,表明友谊的深长,友谊的力量,使他这个“行止皆无地”的人将不会再感到孤单,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慰藉,实际上是又一次对郑明府的赞扬。

参考资料:

1、 赵建莉选析.初唐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09:152-15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想当年客居他乡,飘零江汉;与你异乡聚首,携手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就已过了十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今日相见,欢笑融洽的情态一如从前,人已头发稀疏,两鬓斑白了。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风景秀美的秋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8页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流水:喻岁月如流,又暗合江汉。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bìn)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淮上有秋山:言淮上风光可恋,伸足上“不归去”之意。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年11月版 :第128页 .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这首诗描写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的情况和感慨。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绘画艺术中有所谓“密不通风,疏可走马”之说。诗歌的表现同样有疏密的问题,有些东西不是表现的重点,就应从略,使之疏朗;有些东西是表现的中心,就应详写,使之细密。疏密相间,详略适宜,才能突出主体。这首诗所表现的是两人十年阔别的重逢,可写的东西很多,如果把十年的琐事絮絮叨叨地说来,不注意疏密详略,便分不清主次轻重,也就不成其为诗了。这就需要剪裁。

  诗的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颈联和末联抓住久别重逢的情景作为重点和主体,详加描写,写出了今日的相聚、痛饮和欢笑,写出了环境、形貌和心思,表现得很细密。颔联“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表现的时间最长。表现的空间最宽,表现的人事最杂。这里却只用了十个字,便把这一切表现出来了。这两句用的是流水对,自然流畅,洗练概括。别后人世沧桑,千种风情,不知从何说起,诗人只在“一别”、“十年”之前冠以“浮云”、“流水”,便表现出来了。意境空灵,真是“疏可走马”。“浮云”、“流水”暗用汉代苏武李陵河梁送别诗意。李陵《与苏武诗三首》有“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苏武《诗四首》有“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其后常以“浮云”表示漂泊不定,变幻无常,以“流水”表示岁月如流,年华易逝。诗中“浮云”、“流水”不是写实,都是虚拟的景物,借以抒发诗人的主观感情,表现一别十年的感伤,由此可见诗人的剪裁功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77-67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野望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3、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

东皋(gāo)薄暮望,徙(xǐ)(yǐ)欲何依。
东皋: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徙倚: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秋色:一作“春色”。落晖:落日。

牧人驱犊(dú)返,猎马带禽归。
犊:小牛,这里指牛群。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 ,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2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3、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首联,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幅图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天边满是烟霞,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心里默默念着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态,复杂抑郁。这两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述,却把作者的心绪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诗的基调。

  颔联,写秋天山林之静景,从正面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诗人从眼见所见,给我们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图。一望无际的树林都染上了暮秋时分憔悴枯黄的颜色,连绵起伏的群山在夕阳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萧瑟的暮光。看似安静开阔的景象,却给人一种荒凉落暮之感。

  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从反面衬托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诗人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乡野之人放牧归来的动态场景。放牛的牧童唱着山歌,欢快的赶着牛儿返回家中,猎人骑着骏马,大声吆喝着,带着猎物满意而归,多么安逸的场景,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啊。但是这些热闹是他们的,诗人什么也没有,有的就是寂寞和孤寂。

  尾联,终于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感了,直抒胸臆。诗人从美好而热闹的场景中回过神,又回到了起始的心境之中了,更加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诗人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唐铙歌鼓吹曲·高昌

: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麹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麴氏文泰兮西北独霸,不君不臣兮对外屈膝。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有恃无恐兮天高地远,岂奈我何兮狂傲无忌。

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王师讨伐兮威风凛凛,将士勇猛兮熊螭可拟。

龙旂翻海浪,馹骑驰坤隅。
旌旗猎猎兮如云如浪,战车奔驰兮长驱直入。

贲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贲育转世兮擒贼何难,横扫千军兮全面彻底。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平沙漫漫兮直上天穹,黄云滚滚兮不辨东西。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伟哉李靖兮长缨在手,智勇双全兮苍龙被执。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平息叛乱兮太宗端坐,群夷慑服兮匍匐致礼。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诚惶诚恐兮尊唐为神,啧啧赞颂兮古今第一。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献号可汗兮天字为冠,称臣不贰兮效忠唐李。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相安无侵兮兵戎不犯,太平盛世兮乐事无已。

(qū)氏雄西北,别绝臣外区。
麴氏:这里所指的就是伯雅子文泰。臣外区:指麴氏臣西突厥。

既恃远且险,纵傲不我虞。

烈烈王者师,熊螭(chī)以为徒。
烈烈:威武貌。熊螭:喻士兵如熊螭一般勇猛。

龙旂(qí)翻海浪,馹(yì)骑驰坤隅(yú)
龙旂:上绣龙形之旗。馹:古代驿站用的车。 馹骑:指车骑。坤:西南方向。

(bì)育搏婴儿,一扫不复馀。
贲育:指古时两位勇士孟贲和夏育。搏:空手而执也。

平沙际天极,但见黄云驱。

臣靖执长缨,智勇伏囚拘。
囚拘:像犯人一样受拘束。

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

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

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
天可汗:意思是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
兵戍:一作“兵戎”,指军队。性与躯:指生命财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牧童词

: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村外草地去放牛,我看见村庄四面庄稼绿油油。

陂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头。
山坡上乌鸦饥饿啄牛背,害得我不敢游戏和翻跟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山坡上草多牛儿不抬头,白牛犊儿向着芦苇丛中叫个不停。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吹一声芦叶回应堤那边的同伴,甩几下长鞭浑身乐悠悠。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牛啊牛,你只管吃草可千万不要斗,你头上的角啊,皇帝有用要征收。

参考资料:

1、 郑庆笃.唐诗选 名家导读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07:2322、 钱仓水.丑牛耕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01:86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牧童词:犹牧童歌。稠:茂盛。

(bēi)中饥乌啄牛背,令我不得戏垄(lǒng)头。
陂:池泽边的坡岸。啄牛背:牛背上寄生有虮虱,鸟落在牛背上啄食之。戏:玩耍。垄头:田埂。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dú)时向芦中鸣。
犊:小牛。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吹叶:用叶子自制的小哨,吹以取乐。应同伴:和其他牧童遥相呼应。鼓:甩响鞭。

牛牛食草莫相触(chù),官家截尔头上角。
触:抵触,两牛抵角争斗。截:截割。

参考资料:

1、 郑庆笃.唐诗选 名家导读版: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07:2322、 钱仓水.丑牛耕春: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3.01:86
远牧牛,绕村四面禾黍稠。
陂中饥乌啄牛黍,令我不得戏垄头。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
隔堤吹叶应同伴,还鼓长鞭三四声。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

  诗的前两句,作者先交待了牧童到远处放牛的原因。“绕村四面禾黍稠”,村子周围都是庄稼地,禾苗长势正好,为了避免牛群祸害庄稼,牧童只好到远处放牛,这两句在逻辑上采用了倒置的手法,先写果后写因,突出了“远牧牛”这个结果,后文也正是围绕牧牛展开。

  “陂中饥鸟啄牛黍,令我不得戏垅头。”牧童把牛赶到了水草丰美的河边陂岸,本来是想让牛专心吃草,不用担心它们会糟蹋庄稼,这样他就能和伙伴们一起嬉戏玩耍了。结果,陂中有很多饥饿的水鸟,它们不停地落在牛黍上啄食虫虱,牧童不得不留下来看顾牛群,不停地驱赶鸟雀,其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两句写出了牧童抱怨的情绪。

  “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犊时向芦中鸣。”因为陂中“草多”,所以牛群时常走散,在芦苇丛中的白色牛犊还不时地抬头朝空中长鸣。这说明牧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儿童眼里,这艰苦的劳动里倒也有不少乐趣。正因为牛群走散,牧童们必须分开寻牛。为了彼此联络,告知对方自己所在的位置,他们“隔堤吹叶应同伴”;为了管束牛群,牧童还要不时地“还鼓长鞭三三四声”。这两句把寻牛、赶牛的过程写得生动有趣,富有立体感与生活感。

  诗到这里,还只是单纯的叙事写景,除了生活情趣的盎然和儿童的天真娇憨之态令人印象深刻,似乎也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张籍的乐府诗往往会在有限的篇幅中叙写情事,只在篇尾以二句话作结,正符合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新乐府诗歌的创作要求:“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牛牛食草莫相触,官家截尔头上角。”牧童一边挥鞭,一边警告牛群:“你们不要再继续打斗了,否则一旦被官府发现,就会有官兵来截断你们头上的角。”以官兵来恐吓牛群,足见牧童心性的天真、单纯。

  全诗自然清新,构思新颖,以儿童天真的口吻揭露了黑暗的社会现实,达到了更强烈的讽刺效果。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白雪,李倩.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37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