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真仙人词

: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玉真公主真是真人啊,时时来往于华山太华峰修道。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一清早就起来叩齿鸣天鼓,练气时双龙迅速腾起。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不断将全身元气聚集,如电如虹,行踪如白云来去飘忽。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何时去少室山?在那里一定可以与王母娘娘相逢。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玉真仙人:玉真公主。太华:华山。

清晨鸣天鼓,飙(biāo)(xū)腾双龙。
鸣天鼓:道家的一种法术。飚欻:迅疾貌。腾龙,犹驾龙,乘龙。

弄电不辍(chuò)手,行云本无踪。
弄电:《太平御览》卷一三引《汉武内传》:“西王母曰:东方朔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助三天司命,朔但务山水游戏,擅弄雷电,激波扬风,风雨失时。”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少室: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主峰玉寨山为篙山最高峰。王母:即西王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玉真公主真是真人啊,时时来往于华山太华峰修道。
一清早就起来叩齿鸣天鼓,练气时双龙迅速腾起。
不断将全身元气聚集,如电如虹,行踪如白云来去飘忽。
何时去少室山?在那里一定可以与王母娘娘相逢。

注释
玉真仙人:玉真公主。
太华:华山。
鸣天鼓:道家的一种法术。
飚欻(biāoxū):迅疾貌。腾龙,犹驾龙,乘龙。
弄电:《太平御览》卷一三引《汉武内传》:“西王母曰:方朔为太山仙官,太仙使至方丈,助三天司命,朔但务山水游戏,擅弄雷电,激波扬风,风雨失时。”
少室:在河南省登封县北,主峰玉寨山为篙山最高峰。
王母:即西王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

: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大江分为九个支流,淼淼的样子简直成了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撑船人乘着水势行船,来来往往都逗留在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我借这好时机漫游五湖,在水上漂泊经过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观潮感到枚乘《七发》的壮观,凭吊屈原痛苦沉江。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高高的魏阙常挂心怀,金马门待诏我不能遗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遥念去南方过冬的上林雁,河水解冻时已往回飞翔。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大江分九流,淼(miǎo)漫成水乡。
明海:即指彭蠡湖,唐人往往称湖为海。流:一作“派”。淼漫:一作“淼淼”。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利涉:船的代称。至:又作“逗”、“经”、“过”。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五湖:泛指湖南、湖北一带的湖泊。一说太湖。经:又作“过”。三湘:漓湘、潇湘、蒸湘(或沅湘、潇湘、蒸湘)。泛指湖南一带。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涛:一作“潮”。枚发:枚乘《七发》曾写“广陵观涛”一段。沉湘:屈原所沉汨罗江为湘江的支流,所以说“沉湘”。

魏阙(què)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魏阙:宫门外阙悬法之所,因一代帝王所居。恒在:指常在。金门:金马门的省称。金马门是汉代宫门名,学士待诏之处。

遥怜上林雁(yàn),冰泮(pàn)也回翔。
上林雁:上林是宫苑名。冰泮:冰融,解冻。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大江分九流,淼漫成水乡。
舟子乘利涉,往来至浔阳。
因之泛五湖,流浪经三湘。
观涛壮枚发,吊屈痛沉湘。
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
遥怜上林雁,冰泮也回翔。

  《自浔阳泛舟经明海》是作者在漫游浔阳之际写的山水行旅诗。这首诗清淡自然,写作者自浔阳泛舟至彭蠡湖的经过,表现出了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此诗以景入手,穿插用典,如:“枚发,屈痛。 魏阙心,金门诏,上林雁”,写出其行旅中见到的壮美景致,同时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置身在野无发报效国家的复杂心情。这与“其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其咏诗,其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因之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而放还未仕。”之时有同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8-5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消除浓浓春愁,醉酒后攀折了花枝当做行令筹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计算一下路程,你今天该到梁州了。

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3版。2、 时海成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 :文汇出版社 ,2011年6月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chóu)
破:破除,解除。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计程:计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3版。2、 时海成 .高中古诗词阅读鉴赏 :文汇出版社 ,2011年6月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从诗中可见作者同元稹的交情之深。全诗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

  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83-88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别严士元

: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7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6-4173、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10-112

春风倚棹(zhào)(hé)(lǘ)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任员外郎之职。倚棹:泊舟,停船。阖闾城:即今江苏的苏州城。相传春秋时伍子胥为吴王阖闾所筑。“水国”句:一作“水阁天寒暗复晴”,又作“水国春深阴复晴”。春,一作“犹”。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看:一作“人”。闲花:指野花。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湖:指太湖。情:一作“程”。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rú)生。
东道:一作“君去”。青袍:又称青衿。唐代贞观四年(630)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上元元年(674)又规定,八品官员服深青,九品官员服浅青。日:一作“已”。儒生:诗人的自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7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16-4173、 张学文.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110-112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背景和本事,现在难以考证确切。从"春风倚棹阖闾城"句知道,此诗当作于今苏州城。从目前考知的史料看,作者一生中曾有过两次离苏州,一次是被贬为南巴尉时。一次是赴淮西鄂岳转运史判官时。被贬南巴在唐肃宗至德三年初,诗中"春风"、"春寒"句证明,作诗时是在冬末春初,时间与被贬南巴的时令相吻合。又诗末有"青袍今已误儒生"句。印证其作于遭贬之后,郁郁不得志之时。此外,青袍又称青衿,按唐朝的服饰制度,三品官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青。每品又有正、从和上、中、下之别。南巴尉属从九品下,正好服青。由此推断,此诗大约作于至德三年初,诗人第一次被贬,行将赴任之际。

  这首诗气韵流畅,音调谐美,景物描写细腻委婉,耐人寻味。诗中抒情,于惜别中流露出愁哀,使人感到深沉凝重。"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水国指苏州一带,因这一带多江河水流而名。这一联说,在春风乍起的时节,诗人将起程作万里之行,船停靠在苏州城外,故友严士元前来送别。二人执手相向,百感交集。回首往事,瞻念前途,心中就象水国变幻莫测的天气,忽晴忽阴,忽好忽坏,还不时带些初春的寒意。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明白如话,但细细体味,会觉得韵味无穷。雨细得让人无从感觉,直到衣服由潮渐湿,方才知道。这种自然景象,只有"水国"常有。花儿落地,皆因春风春雨所致,前后相承,互为因果。此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对床夜语·卷三》云:"人知刘长卿五言,不知刘七言亦高。……散句如‘叹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措思削词皆可法。"对这两句诗,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主客谈笑之间,忽略了客观环境的变化,偶然才发现雨已湿衣,花已落地。笔者以为这种解释不确。诗中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一"看"一"听",表明作者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在探求。他看过,听过,然而一无所获。我们知道,残花落地,是十分零乱的,声音之微;一般也是听不到的,倘或落花有"声",倒是奇事。那么作者何以如此下笔呢?试推想来,大概二人谈话之中,触及心中不快之事,默然相对。在这暂短的沉寂中,感到衣服已润湿,方知下着细雨,努力去望天空,却是一无所见。看到花办在纷纷飘落,认真去听,却也听不到半点声响。这里应是写一种极静的环境,以这种静反衬出二人心中的不静和无限忧郁。这样理解,全诗的气氛与作者的心境才统一。此外,作者将要远行,对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所以观察的格外细致。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这是写作者想象中的景象,由儿体的细写转向宏观景致的粗描。薄暮夕阳下,孤帆远去;湖南碧草如茵,愈发勾起作者的情思。应该说,这情思是非常复杂的,有对朋友、亲人的思念,有对仕宦生涯变化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前程黯淡、事业无成的忧愁,还有孤帆远行的寂寞,总之,作者设想着旅途上的景况和自己的心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东道可指严:七元,即东道主的省称;亦可指东路上的故交相识,与作者的南行相照应。临行之前,关照朋友,若遇到打听我的知己,请转告他们,我已被"青袍"所误。儒生,是封建知识分子的代称。按古代传统观念,渎书人当以匡世济国为己任。有一颗成就事业的勃勃雄心。但而今诗人一领青衿,官微职卑,满腹雄才大略无以施展,仕途生涯坎坷不平。从这句诗中,我们看到诗人这里既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是对朋友们的劝诫,抒发了自己久抑心头的忧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战城南

: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曾经在条支海中洗过兵器上的污秽,也在天山草原上牧放过疲惫的战马。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这些年不断地万里奔驰南征北战,使我三军将士皆老于疆场。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要知道匈奴是以杀戮为职业的,就像我们种庄稼一样。在他们领域中的旷野里,自古以来就只能见到白骨和黄沙。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秦朝的筑城备胡之处,汉朝依然有烽火在燃烧。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从古至今,边疆上就烽火不息,征战没完没了。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战土在野战的格斗中而死,败马在疆场上向天低徊悲鸣。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乌鸦叼着死人的肠子,飞到枯树枝上啄食。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士卒的鲜血涂红了野草,将军们在战争中也是空无所获。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要知道兵者是凶器啊,圣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它的。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03-10043、 孙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3-225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桑干源:即桑干河,为今永定河之上游。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北部,源出山西管滓山。唐时此地常与奚、契丹发生战事。葱河道:葱河即葱岭河。今有南北两河。南名叶尔羌河,北名喀什噶尔河。俱在新疆西南部。发源于帕米尔高原,为塔里木河支流。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洗兵:指战斗结束后,洗兵器。条支:汉西域古国名。在今伊拉克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间。此泛指西域。天山:一名白山。春夏有雪,出好木及金铁,匈奴谓之天山。过之皆下马拜。在今新疆境内北部。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lù)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fēng)火燃。
秦家筑城:指秦始皇筑长城以防匈奴。避:一作“备”。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yuān)啄人肠,衔(xián)飞上挂枯树枝。
上挂枯树枝:一作“衔飞上枯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空尔为:即一无所获。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8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03-10043、 孙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3-225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这首诗用的是汉代乐府诗的题目,有意学习乐府诗的传统,但比汉代那首《战城南》写得更形象,更深刻。这首诗是抨击封建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桑干”、“葱河”、“条支”、“天山”都是边疆地名。整首诗大体可分为三段和一个结语。

  第一段共八句,先从征伐的频繁和广远方面落笔。前四句写征伐的频繁。以两组对称的句式出现,不仅音韵铿锵,而且诗句复沓的重叠和鲜明的对举,给人以东征西讨、转旆不息的强烈印象,有力地表达了主题。“洗兵”二句写征行的广远。左思《魏都赋》描写曹操讨灭群雄、威震寰宇的气势时说:“洗兵海岛,刷马江洲。”此二句用其意。洗兵,洗去兵器上的污秽;放马,牧放战马,在条支海上洗兵,天山草中牧马,其征行之广远自见。由战伐频繁进至征行广远,境界扩大了,内容更深厚了,是善于铺排点染的笔墨。“万里”二句是此段的结语。“万里长征战”,是征伐频繁和广远的总括,“三军尽衰老”是长年远征的必然结果,广大士兵在无谓的战争中耗尽了青春的年华和壮盛的精力。有了前面的描写,这一声慨叹水到渠成,自然坚实,没有一点矫情的喧呶叫嚣之感。

  “匈奴”以下六句是第二段,进一步从历史方面着墨。如果说第一段从横的方面写,那么,这一段便是从纵的方面写。西汉王褒《四子讲德论》说,匈奴“业在攻伐,事在射猎”,“其耒耜则弓矢鞍马,播种则扞弦掌拊,收秋则奔狐驰兔,获刈则颠倒殪仆。”以耕作为喻,生动地刻画出匈奴人的生活与习性。李白将这段妙文熔冶成“匈奴”两句诗。耕作的结果会是禾黍盈畴,杀戮的结果却只能是白骨黄沙。语浅意深,含蓄隽永。并且很自然地引出“秦家”二句。秦筑长城防御胡人的地方,汉时仍然烽火高举。二句背后含有深刻的历史教训和诗人深邃的观察与认识,成为诗中警策之句。没有正确的政策,争斗便不可能停息。“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这深沉的叹息是以丰富的历史事实为背景的。

  “野战”以下六句为第三段,集中从战争的残酷性上揭露不义战争的罪恶。“野战”二句着重勾画战场的悲凉气氛,“乌鸢”二句着重描写战场的凄惨景象,二者相互映发,交织成一幅色彩强烈的画面。战马独存犹感不足,加以号鸣思主,更增强物在人亡的悲凄;乌啄人肠犹以不足,又加以衔挂枯枝,更见出情景的残酷,都是带有夸张色彩的浓重的笔墨。“士卒”二句以感叹结束此段。士卒作了无谓的牺牲,将军也只能一无所获。

  《六韬》说:“圣人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全诗以此语意作结,点明主题。这一断语属于理语的范围,而非形象的描写。运用不当,易生抽象之弊。这里不同。有了前三段的具体描写,这个断语是从历史和现实的惨痛经验中提炼出来,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全诗意旨豁然。有人怀疑这一句是批注语误入正文,可备一说,实际未必然。

  这是一首叙事诗,却带有浓厚的抒情性,事与情交织成一片。三段的末尾各以两句感叹语作结,每一段是叙事的一个自然段落,也是感情旋律的一个自然起伏。事和情配合得如此和谐,使全诗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一唱三叹”之妙。

  汉《战城南》古辞主要是写战争的残酷,相当于李白这首诗的第三段。李白不拘泥于古辞,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表现出很大的创造性。内容上发展出一、二两段,使战争性质一目了然,又以全诗结语表明自己的主张。艺术上则揉合唐诗发展的成就,由质朴无华变为逸宕流美。如古辞“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和“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此诗锤炼为两组整齐的对称句,显得更加凝炼精工,更富有歌行奔放的气势,显示出李白的独特风格。

参考资料:

1、 孙静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23-2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隋宫

: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jiàn)书函。
乘兴句: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省:明察,懂得。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zhàng)泥半作帆。
宫锦: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