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逼诗四首 其二

:

人生逢百六,天道异贞恒。何言异蝼蚁,一旦损鲲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萧绎

萧绎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109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丽人赋

: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一位没有功名的青年客人,在有权势的外戚家游玩。归来后称赞到:小街曲巷有一位才华出众的少女,是都城繁华街道上赫赫有名的美人。面目清朗似皎皎明月,娇美的样子如明媚春光使人感到温馨。专心等待善价卖身,一心想要匹配儒雅的少年。身上沁人的芳香比那散发的麝香还要令人心醉,容貌娇美如盛开的荷花。以翠鸟华贵羽毛为饰的佩带参差错综,镶嵌各种颜色的金花令人眼花撩乱。罗绮微响却不进入屋内,隐身在点点烛光后在不向前走。走廊中暂停玉步,倚槛小憩,顺着长廊轻盈返回。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清风摇动翠竹摇曳美人衣。黄昏久久伫立,夜半时分终于在丽人焦急渴望中来到。屋外昏暗室内烛光灼灼,藏起美人妩媚的容貌。罗裙下垂,穿着色彩鲜艳华丽衣裳;轻移莲步,精美首饰撞击发出悦耳声响。脱下身上轻薄的衣着,去除脸上剩余的油垢。脂粉被晶莹的晨露沾湿,她对着清澈的渠水略微整理一下云鬓。轻柔的落花飘入她的衣领;清风徐来,拂动了她的单衣。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陕西: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2页—324页2、 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424页
有客弱冠(guàn)未仕,缔交戚里,驰骛(wù)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yàn)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shè),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diàn)。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dēng)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yè)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jū)
  弱冠:弱是年弱的意思,依古礼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所以也用“弱冠”代指二十岁左右。未仕:没有做官。缔交:缔约结交。戚里:本是汉代长安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一般京城中外戚居住的地方。驰鹜:指奔走趋赴。王室:指帝王之家。许史:指外戚之家。许,汉宣帝的许皇后,汉元帝的母亲。许皇后死后,其父及两位叔父皆封为侯。史,卫太子史良娣,汉宣帝祖母,宣帝即位,封史良娣兄史恭之三子为侯。狭邪:小街曲巷。古乐府有《长安有狭邪行》,故专指都市中人烟稠密的狭窄街巷。邪,通“斜”,街巷。铜街:即铜驼街,在洛阳城中洛阳宫南金马门处,也是都城繁华之处。亭亭:面目清朗的样子。嬿婉:和顺美好的样子。凝情:专心。尚:匹配。衣巾:衣是常服,巾是男子裹束头发的幅巾,这里指未入仕的儒雅少年。据史载汉末一些王公以幅巾代替王服来表现儒雅。逾:超过。散麝:散发的麝香。茂:比……更茂盛。开莲:盛开的莲花。陆离:众多纷杂的样子。羽佩:用翡翠鸟羽毛装饰的佩饰。花钿:花朵状的首饰。明镫:指丽人打的灯。镫:“灯”本字。连上句是说:只听见罗衣响动,看见灯光隐约,但丽人却迟迟不前来。中:中途。步檐:长廊。一息:歇息一次。池翻荷而纳影:池中的荷叶翻飞而起,把丽人的身影纳入水中。薄暮:黄昏。薄,通“迫”,近。延伫:久久伫立。宵分:夜半。暗:指室外。光:指有灯光的室内。隐:收藏。媚:指妩媚的容貌。垂罗曳锦:指衣裙下垂而拖在地上。罗、锦,皆指有花纹的丝织衣物。曳,拖。瑶:美玉。指玉佩。翠:即上文之羽佩。薄妆:轻薄的装束。妆,通“装”。馀腻:剩余的油垢。沾粉委露:滴落的露水沾湿脸上的妆粉。沾,沾染。委,委积。理鬓清渠:面对着清澈的水渠整理鬓发。裾:指单衣。

参考资料:

1、 赵逵夫.《名家注评古典文学丛书 汉魏六朝赋点评》.陕西:三秦出版社,2010年9月:第322页—324页2、 王飞鸿.《中国历代名赋大观》.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07月第1版:第424页
有客弱冠未仕,缔交戚里,驰骛王室,遨游许史。归而称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亭亭似月,嬿婉如春,凝情待价,思尚衣巾。芳逾散麝,色茂开莲。陆离羽佩,杂错花钿。响罗衣而不进,隐明镫而未前。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暗入光,含羞隐媚。垂罗曳锦,鸣瑶动翠。来脱薄妆,去留馀腻。沾粉委露,理鬓清渠。落花入领,微风动裾。

  自宋玉的《高唐赋》、曹植的《洛神赋》之后,从两晋到南北朝,出现了大量以美人为吟诵对象的作品,其中南朝沈约的《丽人赋》可谓其中佼佼者。《丽人赋》之所以不能与《高唐赋》、《洛神赋》比肩,是它塑造的丽人远没有巫山神女及洛川神女的影响大。但丽人也是很光彩的。《丽人赋》之丽人乃南北朝艺妓的典型形象。中国的妓乐,两汉三国时期就很风行,但却是在宫廷贵族之间,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便伸展到了官僚富豪。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妓乐之风的一个高峰。从《丽人赋》等咏妓诗可以看出南北朝时期的乐妓已具乐妓之典形风格。

  先介绍丽人所在之处,含蓄地指出了丽人的身份。从“狭邪才女”到“杂错花钿”,先写其容貌特点,后写其华美的服饰。“狭邪才女,铜街丽人”两句含有典故,前句出自古乐府《长安有狭斜行》,后世用“狭斜”街道指代娼妓居住之所;后句中的“铜街”指的是“铜驼街”,陆机《洛阳记》中有言:“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二枚,在宫南四会道相对。”后世用来指代城市内的繁华街道。用这两个典故,则隐晦地指出丽人本是娼妓的身份。

  其后,沈约分别从静态与动态两个角度展开描写。“亭亭似月,嬿婉如春”,丽人姿容如皎洁的明月,神态仿如充满生机的春光,一静一动,既充满诗情画意,又把丽人的不同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丽人的容貌、神态已宛在眼前,作者又更进一步,通过香味、服装、首饰等现实中的细节,写丽人之美。

  再从“响罗衣而不进”到“风动竹而吹衣”写丽人的到来。由静态转入动态,由对人物外貌的正面描写转入对情景的描绘,以期在有画面、有情节的场景中显现人物特点。走路时罗衣摩擦的簌簌声隐约传来,忽明忽暗的灯光将人影投射到地上,但是却并未看到人物登场。“响罗衣而不进,隐明灯而未前”两句,并未直接点出具体人物,却包含两位主角:一个是着罗衣隐明灯的丽人,一个是焦急等待中的男子。

  丽人终于出场,她“中步檐而一息,顺长廊而回归”,在细微的动作描写中,丽人的踌躇、顾虑、矜持体现出来,而男子盼而不得的失落心情也隐约可察。

  “池翻荷而纳影,风动竹而吹衣”,在满池荷花的映衬下,丽人窈窕的身影渐去渐远,轻风吹过竹林, 丽人轻薄的罗衣飘逸飞扬。荷花、竹林两个简单意象,共同构建出清新雅致的意境,并衬托出了丽人的动人姿态。

  从“薄暮延伫”到最后,写了丽人夜半而来、天明而去的情景。丽人“薄暮延伫,宵分乃至”,出入时脸上含羞,面有媚态,锦衣飘飘,头饰摇摇。文中正面描写丽人的妩媚动人,又像是在以一直未出场的男子的视角欣赏佳人。

  “来脱薄妆,去留余腻”一句,隐含一夜欢爱的信息,写出男子的留恋和回味。丽人离去时,“沾妆委露,理鬓清渠。落花人领,微风动裾”,这一幕情景美好而和谐,令人也不由得心生柔情蜜意。全文在意味悠长的情景中结束,引人遐思。

  沈约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丽人进行了多方面的细致描绘,并且摆脱了楚辞以来文人惯用“香草美人”寄托身世的传统,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另外,文章文辞艳丽,对偶精工,显现出南朝骈赋富、轻、艳的特点。

参考资料:

1、 白雪 李倩.《古文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10月:第284页—28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邻里相送至方山

: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自己奉王命离开京城去永嘉赴任,希望到那里后能安适地居住下来。

解缆及流潮,怀瓯不能发。
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我却因留恋故人而不忍离去。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船在行驶中靠近了析析作响的凋败的树林,又看到秋月在放射着皎洁的光芒。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本来就因有怀瓯之情,容易感到心中充满哀伤,现在又看到衰林、秋月,内心的悲愁就更加难以遏制了。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自己因久病而断绝了对于生活方面的追求。自己本来个人欲望就很少,所以现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足。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我是想借永嘉郡永远隐居下去,哪里是只离开你们一年半载去做官呢!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希望你们努力做到天天进步,并经常来信以安慰我的寂寥。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qì)(ōu)越。
祗役:敬奉朝命赴外地任职。只,敬也。皇邑:京城,指刘宋都城建业(今南京市)。憩:休息。瓯越:指水嘉郡。永嘉一带在汉代地属东瓯,东越王摇曾在那里建都,故称瓯越。

解缆(lǎn)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解缆:解开系船的缆绳,指开船。及:乘。怀旧:留恋老朋友。

析析就衰林,皎(jiǎo)皎明秋月。
析析:风吹树木的声响。就:靠近。皎皎:光洁的样子。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含情:这里指怀旧之情。盈:满。遇物:指一路上遇到的衰林、秋月。

积疴(ē)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积疴:多年患病。疴,病。谢:绝。虑:思虑、谋求。寡欲:少欲。阙:同“缺”。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资:借。此:指永嘉郡。幽栖:隐退屏居。岂伊:岂惟。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miè)
日新:一天比一天进步。音尘:音信,消息。寂蔑:寂寞。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前人谈谢灵运,都认为他是山水诗人之祖。而山水本自然景物,观赏者角度不同,思想感情每个人都不一样,同一风光,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就未必面貌相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谢灵运写山水诗,贵在其善于用精美准确的词句客观地刻画出山水景物奇异而微妙之处,有似看细腻的工笔画。然而这种精心刻意的描绘,又与他一生复杂多变的政治处境和矛盾纠缠的思想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同为山水诗,他的作品既不同于鲍照,也不同于谢朓。而谢灵运诗的真正特点,在于他能用深细的笔触来摹现其内心微妙的感情。即如现在要介绍的这首《邻里相送至方山》,就不是山水诗,而是一般的赠别抒情之作。表面上虽语多旷达,骨子里却是恋栈朝廷的,作者终于用凝炼而微带生涩的语言把这一真实而隐曲的思想给勾画出来了。这就是谢灵运诗值得借鉴的地方。

  此诗共十四句,前四句和中四句各成一小段落,末六句自成起讫,而这六句中,每两句又各为一层意思。其中最难讲的是中间“析析就衰林”四句,自闻人倓《古诗笺》至近人许多注本,几乎没有一位把它讲透了的。

  开头四句写自己将出任郡守,因与邻里有旧情而不忍分别。“祗”,敬。古书多以“祗”字与“奉”、“承”、“仰”、“候”等动词连用,因知“祗”字亦涵有上述诸词之义。“役”,行役,指出任郡守是为朝廷服役。“祗役”,敬其职役,指郑重对待皇帝的任命,故须到官就职。“皇邑”,犹言帝都。第一句是说由于敬承王命而服役赴郡,故出京远行。第二句是说要去的目的地。永嘉在今浙江,古瓯越之地。“相期”的“相”,虽有互相、彼此之意,却不一定有对方存在。这里的“相期”只是期待、打算的意思。“憩”本是休息、止宿,这里用得别有涵义。作者到永嘉是去做官的,不是去度假的,到任之后,根本谈不到“憩”,而应该是勤于公务。而作者却用了个“憩”字,言外之意,作者被朝廷外迁并非受重用,而是投闲置散;而作者本人也并不想在外郡有所建树,只是找个偏僻地方休息休息。这就是下文“资此永幽栖”的“根”。“资此”,借此,利用这次机会;“永幽栖”,长期栖隐起来。把做官看成“幽栖”,并且想长此以往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反话,就是牢骚。事实上,谢灵运本人原是不甘寂寞的。

  接下去,作者写船要解缆启程了。“及流潮”,趁着涨潮的时候。这句是说自己要离京出发了。但第四句又一转,说由于怀念亲旧而不忍离去,所以一时还未能出发。这种欲行又止的描写并非纯粹指行动,因为船终于还是解缆出发了;而是写心理活动,即该走了却不想走,不想走又不能不走。表面上是与邻里亲友依依不舍,实际上是对“皇邑”的恋栈。读下文自明。

  以上是第一小段,下面四句是第二小段。“析析”二句是写实,也是比兴。这时船已前行,途中所见,应为实景;但与“含情”两句相连,则又属比兴了。“析析”,风吹树木声。“就衰林”,叶笑雪《谢灵运诗选》注云:“就,迎面而来。岸边的树林是静止的,江上的船则顺风随流急驶,在船中看岸上的树林,不觉船动而只看到树林向自己走近。”这个讲法颇具诗意,但不一定确切。依叶说,“就衰林”的“就”主语应为船,应为乘船人;而叶的解释却成了倒装句,成为“衰林”迎面而来,其本身逻辑已觉混乱;如与下文对举,则“皎皎”与“明”皆“秋月”之形容词,除“析析”与“皎皎”为对文外,其它词语并不严格对仗。且“衰林”亦为不词,不能同“秋月”相提并论。鄙意下句既点出“秋”字,则上句亦为秋景无疑。而谢灵运出京赴郡是在公元422年农历七月,虽交秋令而木叶尚未衰枯。这时就把树林称之为“衰”,似乎不确切。故应读为“就衰”林始合。“就衰林”者,已经出现衰的迹象、向着衰的趋势发展之林也。耳之所闻,乃析析风吹木叶之声,感到又是秋天了,原来葱翠的林木从此又要日就衰枯了;而目之所接,却是皎洁明亮的秋月。作者动身的当晚是七月十六,正值月圆,故为写实。这与第一小段实际已有一段间隔,即跳过了船已解缆,人已离岸的阶段,而写途中景物了。“含情”二句,旧注多讲成作者自谓,而把“遇物”的“物”讲成林和月。其实,此二句乃逆承上文,“含情”句是说“月”,“遇物”句是说“林”,但同时又是借外景以抒内情,实质仍在写自己思想感情的变化感受。夫七月十六正月盈之时,因之作者联想道:由于月亦含情,尽管它经常有亏缺晦暗之时,而每月总要盈满一欢,看来这也并非难事。正如多情之人,一有悲欢离合,感情自然流溢,这也是一种不能自制的表现。即如自己之迁离皇邑,远赴越瓯,虽已成行,犹“怀旧”而“不发”,这也正是情不自禁,“易为盈”的表现。而“遇物难歇”,即《韩诗外传》所谓之“树欲静而风不止”,“物”指“风”,乃承“析析”句而言,指林木之声析析,正因风吹而不能自止。亦如自己本不欲迁外郡,而朝命难违,身不由己,欲罢不能,只好扬帆上路。旧注或将景语与情语割裂,或引老庄之言而故求艰深,恐皆无顺理成章之妙。若依鄙说,则因实而入虚,见景而生情,转折亦较自然,层次似更清楚。故不惮辞费,析言之如上。

  最后六句,在全诗为第三小段,就题意言是点明与邻里告别之主旨,即做为诗之结尾。但中间每两句为一层。“积疴”二句从自己说起,“资此”二句既与赴郡相关联,又同来送行者相呼应。最后“各勉”二句看似与邻里赠别的套语,实将自己留恋京都、不甘寂寞之意“不打自招”式地点出。有人认为谢灵运的山水诗每于结尾处发议论,成为无聊的尾巴,而这首诗恰好相反,正是从末两句透露出作者深藏于内心的底蕴。先说“积疴”两句。上句说由于自己多病,因此对人生的考虑已力不从心,只能“敬谢不敏”,言外之意说:一切听从命运安排,爱把我怎么样就怎么样吧。下句说自己本淡泊于名利,没有什么欲望可言,因而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言外指自己由于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又不想贪图什么,因此留在朝中也罢,出任外郡也罢,反正都无所谓。看似旷达,实有牢骚。于是接着说到第二层,他认为此次出任永嘉太守,倒是自己借以长期隐蔽、不问世事的好机会,看来同皇帝、同都城以及在都中盘桓甚久的邻里们,都将长期分手,不仅是分别一年半载的事了。其实这两句也暗藏着不满意的情绪,言外说皇帝这次把自己外迁,大约没有再回转京都的希望了。其患得患失之情,真有呼之欲出之势。而结尾两句,上句是说:我们要彼此互勉,都能做到“日新”的水平,以遂此生志愿。“日新”,《周易》屡见,如《大畜》云:“日新其德。”《系辞上》云:“日新之谓盛德。”又《礼记·大学》引汤之盘铭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都是进德修身之意。下句则说:希望亲友仍经常沟通消息,只有经常得到信息,才能慰我寂寞。“寂蔑”,与“寂灭”同,也是岑寂、孤独的意思。这两句也属于无形中流露出自己恋栈京都、热中政治的思想感情的诗句。一个人既已“谢生虑”、“罕所阙”而且打算“永幽栖”了,就不必“各勉日新志”了。他认为只有京城中的亲友邻里有信来,才能慰其“寂灭”之情,可见他所说的“永幽栖”只是牢骚而并非真话。从而可以这样说,作者的真实思想感情是并不想离开帝都建康,可是在诗里却说了不少故作旷达、自命清高的话;而恰好是在这种故作旷达、自命清高的诗句中透露了他对被迫出任郡守、不得不离开京城的牢骚不满。这既是谢灵运本人特定的思想感情,而且也只有谢灵运本人的诗才,才写得出他这种特定的复杂矛盾的思想感情。只有从这种地方入手,才会真正理解谢灵运及其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

: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秋风从窗子吹进屋子来,窗帘随着风飘了起来,皎洁的月光洒满闺房,唤起了思妇柔柔的情怀。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仰头看着当头的浩然明月,想起了出征在外的亲人,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忧伤,多么希望这皎洁的月光能把心中融融的相思之情寄给远在他乡的亲人。

秋风入窗里,罗帐(zhàng)起飘扬。
罗帐:闺房中卧榻前挂着的绸缎幔帐,这里指的是窗帘。

仰头看明月,寄(jì)情千里光。

寄情千里光:让皎洁的月光把相思之情奇给远在千里之外的人。

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诗的第一句“秋风入窗里”,以朴素本色的口语,写出日常生活极为平常的景象。“秋风”这一意象所特具的萧瑟感和时序易迁,给思妇带来的感触是不难想见的。尤其是“入窗里”三个字,仿佛将秋风那股萧瑟寒凉之气也带入了室内,弥漫于整个闺房。虽未明写思妇的感触,但由此引起的凄寂感固可意合。紧接着第二句,仿佛又只是写极平常的风起帐飘的景象。但罗帐的意象本与夫妻爱情生活密切相关,罗帐飘扬的动象,往往更具有这方面的暗示。可是,如今当秋风入窗、罗帐飘扬之时,这个室内却显得分外空寂,往日双方深情蜜意、鱼水谐和的象征物——罗帐,由于人在千里之外,此刻竟成为触景生悲的媒介物了。这就自然引出了三、四二句。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有瞥见风飘罗帐到仰头看月,视线由室内移至室外。这本是思妇不假思索而不自觉的目光转换,但在“看月”的过程中,却不由自主地产生连翩浮想。明月光照千里,分隔两地的离人皆可看到它,而且把它看作传递相思的凭籍,在“仰头看明月”的过程之间,思妇已然思扬千里、心飞向远方的亲人;但“隔千里兮共明月”,双方空间的遥隔又使相思之情更为强烈。因此,又进一步产生“寄情千里光”的愿望:既然彼此同在一轮明月的光照之下,想必也能托此“千里光”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千里之外的远人吧!这个想象极为新奇,也极自然而优美。引起思绪的外物(明月),在女主人公感情的酿化之下,此刻竟成了寄情的载体。由于明月的光波柔和清亮似水,在形态、质感上,与女子相思怀远的柔情有着相似之处,因而把它化为“寄情”的载体,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全篇只写了秋风、罗帐和明月这三种物象,但是由于它们作为诗歌意象,各自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点的色彩,都与思妇怀远之情有着关联,因此就共同组成了一个情调幽美、意境悠远的艺术境界。它有一般民歌的清新明朗、朴素自然,却跟它们在表情上勾画了一幅悲凉的画面,渲染了一种哀婉的气氛,很好地体现了古乐府民歌那种清新浅近风格,也表现出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是情景交融的佳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意赠今人

: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你身处荒寒之地,却无精致轻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御寒。

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天天望君归,可是年复一年,这绷着的心弦总无缓解之时。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我这里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儿大概还是冰霜犹在。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北地的寒冷我已知道,但是南方我望夫的心情你不知道。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心中的辛苦给谁说道?只能托燕传情。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自你离家之后,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紧迫得像织机上的梭子,奔个不停;长期的愁苦劳累,昔日的容颜姿色,早如风雨中的闪电,转眼即逝。
杼:织布机的梭子。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就算容颜芳华一下子就到了尽头,还有我对你的情意始终不会变。

寒乡无异服,毡(zhān)褐代文练。
毡:用兽毛或化学纤维制成的片状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业上的垫衬材料。褐:粗布或粗布衣服:短褐。文练:有花纹的熟丝织品。

日月望君归,文文不解綖(yán)
綖 :古代覆盖在帽子上的一种装饰物。古通“延”,延缓;松懈。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xiàn)
荆扬:扬州,在南方,代指思妇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对方所在之地。霰: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
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
荆扬春早和,幽冀犹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见。
谁为道辛苦?寄情双飞燕。
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
容华一朝尽,惟馀心不变。

  这首诗一说吴迈远作,二说鲍令晖,此诗解说出处指的是鲍令晖的《玉台新咏》。

  全诗可分为三层。

  前四句为一层,“寒乡无异服,毡褐代文练。"是指想着对方身处荒寒之地,却无精致轻暖的衣着,只能以粗毛短衣御寒。

  “日月”二句写自己,意思还是承上而来,因为寒在他身,忧在己心,所以天天望君归,可是年复一年,这绷着的心弦总无缓解之时。第一层意指惦念不安、久盼不归。

  下面六句为第二层,荆州,扬州,在南方,代指思妇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对方所在之地。

  上一层先从对方落笔,由彼而己;这一层先从自己所处地写起,由己而彼。

  她说:我这里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儿大概还是冰霜犹在。虽说如此,“北寒妾已知”,然而“南心”你却“不见”。这里的“北”、“南”二字,系承接“幽冀”、“荆扬”而来,既指地,也代指人;“寒”字意亦双关,地之“寒”,是明写;君去不归,音信渺然,“南心”不见,则情之“寒”(冷)亦令人可感,这是暗含;“南心”,一说“指自己在南方望夫的心”,这是对的,因为本来就是“日月望君归,年年不解綖”。不过这里要结合“春早和”的背景来理解。

  冬去春来,时不我待,青春易逝,你可知道?暖雨晴风,杨柳如丝,春色撩人春心动,你可知道?芳草萋萋人不归,春日偏能惹恨长,你可知道?说不尽的春愁、春怨、失望、孤寂,你全然“不见”,何等伤心,自在言外。

  无怪沈德潜称赞:“北寒南心,巧于著词”(《古诗源》)。“巧”在它紧接上文,自然生发,翻出深意;“巧”在它借时借地,遣词造句,词简意丰,妙语传情。不过,心事万千,谁与共论,左思右想,还只有托燕传情,这种怨“君不见”盼君“见”的矛盾,真实而细腻地刻画出她回肠百转、痛苦而又执著的心态。

  诗的最后四句为第三层,抒发她所要寄之情。“形迫杼煎丝,颜落风催电”。“形”指人之体,“颜”指人之貌;“杼煎丝,喻不休;风催电,喻甚速”(张玉谷《古诗赏析》)。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你离家之后,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紧迫得像织机上的梭子,奔个不停;“富贵貌难变,贫贱颜易衰”(吴迈远《长别离》)。长期的愁苦劳累,昔日的容颜姿色,早如风雨中的闪电,转眼即逝。“形迫”、“颜落”,用字灵活,形象鲜明,语意生动,既将上文“辛苦”二字补足,又自然地逗出容华虽尽,初衷不变的情意。细针密线,层折而下,最后再一次向对方表明“南心”,方才收束全文。反复致意,用心良苦,但不知此心暖得“北寒”无。余意萦怀,悠悠难尽。

  这是一首代思妇抒情写怀之作,然其突出之处在大量的叙事,妙在所叙之事皆孕满着浓郁的情意,这种事因情生,事中含情,情事相融的手法,不仅是抒情诗的一个值得重视的艺术经验,对于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影响则更是深远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99-80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燕歌行

:
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秋蝉噪柳燕辞楹,念君行役怨边城。
君何崎岖久徂征,岂无膏沐感鹳鸣。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
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

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初冬时节,天气变冷,凉风透过窗隙,吹入室内,一层寒霜,铺在小院之中。

秋蝉风柳燕辞楹,念君行役怨边城。
秋蝉在柳树上喧叫,飞回温暖的南方,燕巢成空;想起夫君还在戍守边城,心中哀怨。

君何崎岖久徂征,岂无膏沐感鹳鸣。
总是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戍边抗敌,没有你在身边,我对梳装打扮也毫无热情。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日思夜想心中悲怨,泪水沾湿了衣襟;我打开窗户,撩起帷幔,弹起秦筝,抒发满腔的思念。

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
琴声悲切哀婉,夫君啊,你是否能听见,漫漫长夜,只有照进屏风的月光与我作伴。

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
自己与丈夫难以见面,好比天上的牛郎和织女隔着一道银河,翻来覆去睡不着,悲思不减到薄明。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160,421-4352、 金牛江,金向银.谢灵运山居赋诗文考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03:215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123-124

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有《燕歌行》。《乐府解题》曰:“燕,地名。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本篇也是写女子怀念到燕地边塞戍役的丈夫的。古燕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及辽宁省一带。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悲风:容易引起人悲伤情绪的寒风。闺:古代女子住的内室。

秋蝉噪柳燕辞楹(yíng),念君行役怨边城。
噪柳:在柳树上喧叫。辞楹:在屋柱上筑巢准备过冬。

君何崎(qí)(qū)久徂征,岂无膏沐感鹳(guàn)鸣。
崎岖:本指道路高低不平,此喻命运艰难不顺。徂征:前往边塞从军。膏沐:油膏脂粉等古代女子美容品。鹳:鹳雀,一种水鸟。

对君不乐泪沾缨(yīng),辟窗开幌(huǎng)弄秦(qín)(zhēng)
对君:疑是“思君”之误。此诗拟之,故知是思君之误。缨:彩带。辟:开。幌:帷幔,窗帘。弄:谈拨。秦筝:一种形状像瑟的弦乐器。

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
促:旋紧。帷屏:帐幕和屏风。

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
河汉:银河。此用古诗“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意,喻指夫妻不得团聚。明星:指启明星,早晨出现于东方。

参考资料:

1、 李运富.谢灵运集:岳麓书社,1999年08月:160,421-4352、 金牛江,金向银.谢灵运山居赋诗文考释: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03:2153、 刘心明.谢灵运鲍诗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10月:123-124
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秋蝉噪柳燕辞楹,念君行役怨边城。
君何崎岖久徂征,岂无膏沐感鹳鸣。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
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怀人之情,开篇充满浓厚的悲凉气氛,以衬托主人公的不幸,继而细致描写怨妇心理,由思念远戍丈夫,变而为对战争的怨叹和对所处困境的痛心疾首,乃至彻夜难眠,通宵熬煎。此诗辞情哀婉动人,毫无造作之感。

  这首诗起首两句写初冬季节,寒风四起,季节的更替引起思妇节序之感。将“悲”字予以“风”,无理而妙,将女子的悲伤意绪直接托出,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秋蝉”句是思妇所见之景。秋末冬初的蝉声是凄清而稀疏的,可在思妇听来却是令人烦躁的,它使人已觉悲伤的心情更加烦闷。盂冬之际,作为候鸟的燕子已经离去,可是丈夫却没有回来,仍戍守在寒冷的边城。心情由“悲”变成了“怨”。

  “君何崎岖久徂征”句紧接上句“怨边城”,写思妇挂念丈夫,想像他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戍边抗敌,生活艰苦。“岂无膏沐”句合用《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和《诗经·豳风·东山》“鹳鸣于垤,妇叹于室”诗句。这两首诗都是写女子怀念远征的丈夫,与本诗诗旨相似。谢灵运熟谙风骚,诗歌善于取意或化用《诗经》和《离骚》诗句,古代诗论家曾经指出过这一点。

  “对君不乐泪沾缨”两句,继续叙写思妇由思念丈夫而潸然泪下,为缓解悲绪她要借弹筝诉说内心的哀怨。心中愁怨,所弹之调亦黯然销魂,借“筝”消愁愁更愁。

  “遥夜”句,思妇因心中悲切,放下秦筝,抬头望见明月悬空。见月思人,哀婉难捺。此句对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的词句应有导引作用。

  “谁知河汉”句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的诗意。虽未言相见,而渴望相见的心情却是何等强烈。“辗转思服”句本自《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写思妇思念戍边之人,辗转难眠。

  这首歌行带有谢诗按时空叙述的特点,时序变化引起悲绪,然后描写思念的一系列行动,娓娓道来。虽是代人言情,但辞情哀婉动人,毫无造作之感。

参考资料:

1、 穆杰.古诗词鉴赏·冬之卷: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06月: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