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晚逐香车入凤城

: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风眼笑盈盈。
傍晚时,我追逐着她的香车,一直跟随到京城里,一阵东风吹来,将绣帘斜斜地掀起。终于看到她回首相视的容貌,风美的眸子闪着盈盈笑意。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不知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对她倾诉衷肠?佯装作酒醉的狂徒,随着车行踉踉跄跄。隐约听得车中人的笑语,嗔骂“这生好轻狂”。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79-2802、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08-109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香车:华丽的车子。凤城:京城,帝王所居之城。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仇兆鳖注引赵次公曰:“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言京城曰凤城。”斜揭:轻轻地揭开帘帷。“慢回”句:漫不经心地回眼相顾,含羞带笑。漫,随意地。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yáng)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消息未通:指与车中美人的情意未通。便须:即应。佯醉:伪装酒醉。“依稀”句:好像听到车中女子责怪说:“太狂了!”太狂生,大狂妄了。生,语尾助词,诗词中常用,乃唐宋口语。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79-2802、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08-109
晚逐香车入凤城,东风斜揭绣帘轻,慢回娇眼笑盈盈。
消息未通何计是?便须佯醉且随行,依稀闻道太狂生。

  花间词词风秾艳,辞藻华丽,多为闺阁香艳之词。张泌现存的九首《浣溪沙》亦多写深闺绣闱,怜香惜玉,散发着脂粉气,但这首《浣溪沙》却别富情调,生动活泼。

  这首词写一募小小喜剧,鲁迅在一篇杂文中曾戏谓为“唐朝(应为“五代”)的钉梢”。封建时代男女防闲甚严,而在车马杂沓,上女如云,男女界限有所混淆的游春场合,就难免有一见钟情式的恋爱、即兴的追求、一厢情愿苦恼发生,难免有“钉梢”一类风流韵事的出现,作为对封建禁锢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

  首句直入情节:在游春人众归去的时候。从郊外进城的道路上一辆华丽的香.车迤俪而行,一个骑马的翩翩少年尾随其后。显然,这还只足一种单方面毫无把握的追求。也许那香车再拐儿个弯儿,彼此就要永远分手。只留下一片空虚和失望——要是没有后来那阵好风的话,“东风”之来是偶然的。而成功往往不可忽略这种偶然的机缘。当那少年正苦于彼此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帷幕时、这风恰巧像是有意为他揭开了那青色的绣帘。虽是“斜揭”,揭开不多,却也够意思了:他终于得以着见他早想见到的帘后的那人。果然是一双美丽的“娇眼”,而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慢回娇眼笑盈盈”。这样眼风,虽则是“慢回”,却已表明她在帘后也窥探多时。这嫣然一笑。是下意识的勾引,是对“钉梢”不动声色的响应,两情相逢,生这场即兴的迫求势必要继续下去了。

  这盈盈一笑本是一个“消息”,使那少年搔首踟蹰,心醉神迷,但没有得到语言上可靠的印证,心中小踏实,故仍觉“消息未通”。而进城之后,更不能肆无忌惮。“消息未通何计是”的问句,就写少年的心理活动,颇能传焦急与思索之神。情急生智——“便须佯醉且随行”。醉是假的,紧随不舍才是真的。这套“误随车“的把戏,许能掩人耳目,但瞒不过车中那人。于是:“依稀闻道太狂生!”

  香车驶入长安了,正当男的左右为难,要不要继续跟踪下去之时,东风来帮忙,它掀起马车的布帘,里面露出了少女的容颜,女主角正在笑嘻嘻地看着他呢,原来流水也有情,男主角燃起了希望,但少女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没有交谈,男主角无法明确,只好继续跟着马车行走。可是在城里面,这样明目张胆地跟踪女性车驾太嚣张了。爱情是智慧的催化剂,灵机一动,男主角假装喝醉了,跌跌撞撞地跟着马车行走。这种小算盘可逃不过少女的心思,少男模糊地听到少女在车里笑骂:这个男的啊,太轻狂了。剧情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则是丰富的想象。少女对少男的心意怎样,是佯怒实喜呢,还是其他?两人之间会不会演出红拂夜奔或待月西厢的剧情呢,则更让人期待了。这突来的一骂富有生活的情趣。鲁迅说:“上海的摩登少爷要勾搭摩登小姐,首先第一步,是追随不舍”,“第二步便是‘扳谈’:即使骂,也就大有希望:因为一骂便可有语语来往。所以也就是‘扳谈’的开头。”(《二心集·唐朝的钉梢》)这里的一骂虽然不一定会马上引起扳谈,但它是那盈盈一笑的继续,是打情骂俏的骂,是“大有希望”的“消息”。将词意推进了一步。

  词到此为止,前后片分两步写来,每次都写了男女双边的活动。在郊外,一个放胆追逐,一个则秋波暗送;入城来,一个佯醉随行,一个则佯骂轻狂。前后表现的不同根据在于环境的改变。作者揭示出男女双方内心与表面的不一致甚至矛后。戮穿了这一套由特定社会生活导演的恋爱的“把戏”。自然产生出浓郁的喜剧效果。此词不涉比兴,亦不务为含蓄,只用白描抒写,它开篇便入情节。结尾只到闻骂为止,结构紧凑、简洁。所写情事,逼肖生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03-2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傍晚时,我追逐着她的香车,一直跟随到京城里,一阵东风吹来,将绣帘斜斜地掀起。终于看到她回首相视的容貌,娇美的眸子闪着盈盈笑意。
不知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对她倾诉衷肠?佯装作酒醉的狂徒,随着车行踉踉跄跄。隐约听得车中人的笑语,嗔骂“这生好轻狂”。

注释
香车:华丽的车子。凤城:京城,帝王所居之城。杜甫《夜》诗:“步蟾倚杖看牛斗,银汉遥应接凤城。”仇兆鳖注引赵次公曰:“秦穆公女吹箫,凤降其城,因号丹凤城。其后言京城曰凤城。”
斜揭:轻轻地揭开帘帷。
“慢回”句:漫不经心地回眼相顾,含羞带笑。漫,随意地。
消息未通:指与车中美人的情意未通。
便须:即应。佯醉:伪装酒醉。
“依稀”句:好像听到车中女子责怪说:“太狂了!”太狂生,大狂妄了。生,语尾助词,诗词中常用,乃唐宋口语。李白《戏赠杜甫》诗:“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79-2802、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108-1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从张泌的出生经历及词中所言凤城(长安的美称)来看,此词应是张泌早年宦游于长安所做。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79-28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花间词词风秾艳,辞藻华丽,多为闺阁香艳之词。张泌现存的九首《浣溪沙》亦多写深闺绣闱,怜香惜玉,散发着脂粉气,但这首《浣溪沙》却别富情调,生动活泼

  这首词写一募小小喜剧,鲁迅在一篇杂文中曾戏谓为“唐朝(应为“五代”)的钉梢”。封建时代男女防闲甚严,而在车马杂沓,上女如云,男女界限有所混淆的游春场合,就难免有一见钟情式的恋爱、即兴的追求、一厢情愿苦恼发生,难免有“钉梢”一类风流韵事的出现,作为对封建禁锢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

  首句直入情节:在游春人众归去的时候。从郊外进城的道路上一辆华丽的香.车迤俪而行,一个骑马的翩翩少年尾随其后。显然,这还只足一种单方面毫无把握的追求。也许那香车再拐儿个弯儿,彼此就要永远分手。只留下一片空虚和失望——要是没有后来那阵好风的话,“东风”之来是偶然的。而成功往往不可忽略这种偶然的机缘。当那少年正苦于彼此隔着一层难以逾越的帷幕时、这风恰巧像是有意为他揭开了那青色的绣帘。虽是“斜揭”,揭开不多,却也够意思了:他终于得以着见他早想见到的帘后的那人。果然是一双美丽的“娇眼”,而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慢回娇眼笑盈盈”。这样眼风,虽则是“慢回”,却已表明她在帘后也窥探多时。这嫣然一笑。是下意识的勾引,是对“钉梢”不动声色的响应,两情相逢,生这场即兴的迫求势必要继续下去了。

  这盈盈一笑本是一个“消息”,使那少年搔首踟蹰心醉神迷,但没有得到语言上可靠的印证,心中小踏实,故仍觉“消息未通”。而进城之后,更不能肆无忌惮。“消息未通何计是”的问句,就写少年的心理活动,颇能传焦急与思索之神。情急生智——“便须佯醉且随行”。醉是假的,紧随不舍才是真的。这套“误随车“的把戏,许能掩人耳目,但瞒不过车中那人。于是:“依稀闻道太狂生!”

  香车驶入长安了,正当男的左右为难,要不要继续跟踪下去之时,东风来帮忙,它掀起马车的布帘,里面露出了少女的容颜,女主角正在笑嘻嘻地看着他呢,原来流水也有情,男主角燃起了希望,但少女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没有交谈,男主角无法明确,只好继续跟着马车行走。可是在城里面,这样明目张胆地跟踪女性车驾太嚣张了。爱情是智慧的催化剂,灵机一动,男主角假装喝醉了,跌跌撞撞地跟着马车行走。这种小算盘可逃不过少女的心思,少男模糊地听到少女在车里笑骂:这个男的啊,太轻狂了。剧情到此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则是丰富的想象。少女对少男的心意怎样,是佯怒实喜呢,还是其他?两人之间会不会演出红拂夜奔或待月西厢的剧情呢,则更让人期待了。这突来的一骂富有生活的情趣。鲁迅说:“上海的摩登少爷要勾搭摩登小姐,首先第一步,是追随不舍”,“第二步便是‘扳谈’:即使骂,也就大有希望:因为一骂便可有语语来往。所以也就是‘扳谈’的开头。”(《二心集·唐朝的钉梢》)这里的一骂虽然不一定会马上引起扳谈,但它是那盈盈一笑的继续,是打情骂俏的骂,是“大有希望”的“消息”。将词意推进了一步。

  词到此为止,前后片分两步写来,每次都写了男女双边的活动。在郊外,一个放胆追逐,一个则秋波暗送;入城来,一个佯醉随行,一个则佯骂轻狂。前后表现的不同根据在于环境的改变。作者揭示出男女双方内心与表面的不一致甚至矛后。戮穿了这一套由特定社会生活导演的恋爱的“把戏”。自然产生出浓郁的喜剧效果。此词不涉比兴,亦不务为含蓄,只用白描抒写,它开篇便入情节。结尾只到闻骂为止,结构紧凑、简洁。所写情事,逼肖生活。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03-20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泌

张泌

张泌(bì)(生卒年不详),《全唐诗》作曰字子澄,安徽淮南人。五代后蜀词人。是花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词用字工炼,章法巧妙,描绘细腻,用语流便。 4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醉后赠张九旭

: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世上的人随便交朋友,而这位老人却不这样。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兴致一来书法自然天成,醉酒之后语言尤其豪放癫狂。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头发白了而恬然自乐,不问他事;眼睛里只有天上自由漂浮的白云。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床头上放着一壶酒,人生能有几回醉呢!

世上谩( màn)相识,此翁殊不然。
谩:随便。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diān)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闲事:无事。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几回眠:几回醉。

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
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首联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张旭的与众不同。“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大意是,世上很多人即使天天见面,给人的印象也不深,而张旭这个人却不一样。“翁”,是对张旭的尊称,在这一抑一扬之中,张旭的形象如高峰突起,给人以强烈印象,令人肃然起敬。这一联好像漫不经心,随意道来,却起得十分有力。

  如果说第一联只是诗人对张旭的总的印象,是虚写,那么,以下各联即转入了对张旭形象的具体刻画,是实写。字里行间,倾注着诗人对张旭无比钦敬的感情。

  张旭有两个称号,一是“草圣”,二是“张颠”,为世所公认,实写时即先从这两个称号着笔:“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张旭精楷书,尤善草书,逸势奇状,连绵回绕,自创新的风格,人称“草圣”。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就有“张旭三杯草圣传”的诗句。又《新唐书·文艺传》说:张旭“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世呼‘张颠’。”这一联对句互见,是写张旭在酒醉兴来之时,书法就会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言语也更加狂放不羁,一副天真情态。诗中表现了对张旭书法、性格的由衷的赞美,同时暗示了艺术重在性灵的自然流露。

  接着进一步赞美了张旭泊然于怀、不慕荣利的高贵品质:“白发老闲事,青云在目前。”“青云”这里指隐逸。这一联写得十分传神,读者仿佛看到一位白发垂垂、蔼然可亲的老者,不问世事,一身悠闲,轻松自得。正因为不乐仕进,具有隐者的风度和情怀,才能够性情旷放,因此也才能够时时保有天真之态,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不同流俗的极高的成就。这一联乍看似与第二联平列,而实则深入了一层,将诗意推进到了一个新的深度。

  尾联承接上联,继续推进,描写张旭的醉眠生活。“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两句化用了《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典故:“孔文举(即孔融)有二子,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孔融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文举,诗文皆善,为人恃才负气,狂放不羁。这里以孔文举比张旭,足见推重之意。但这一联写张旭生活情形,不是平直叙述,而是以问句出之,显得格外亲切。意思是:您老人家床头那壶酒,怕会被家中子、孙偷喝吧,能伴您几次醉眠呢?意思已略带调侃,但又极有分寸,包涵着丰富的意蕴。一方面,表现张旭平时经常醉眠,形象更为生动可感。另一方面,诗人在老前辈面前竟然开起玩笑来,这位老前辈的豁达可亲自然可以想见,而诗人自己的天真发问,也愈显得醉态淋漓。至此,宴席间的热烈气氛,宴饮者的融洽关系,皆如在目前。这是以醉写醉,以自己的旷放衬托张旭的旷放,使题目中的“醉后”二字,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张旭的可敬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

  全诗在章法上虚实结合,虚写处内蕴丰富,而不显得空虚;实写处形象具体,但笔调轻灵,而无板滞胶着之感。这种巧妙的结合,使诗人的感情与诗中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产生出动人的艺术力量。另外,此诗语言清新明朗,与诗中欢快活泼的情绪相适宜,真切动人。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00-20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别二首·其一

: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举止轻盈美好,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初现梢头的豆蔻花。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十里扬州路的春风骀荡,珠帘翠幕中的佳人姝丽没有比得上她。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pīng)娉袅(niǎo)袅十三余,豆蔻(kòu)(shāo)头二月初。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这首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一朵豆蔻花。

  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人以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有这一句话。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苔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苔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动的样子,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她在幕僚诗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益州)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的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的美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由于有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这种“强此弱彼”的写法显然自然入妙。

  杜牧这首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

  文学艺术要求不断求新。因陈袭旧是没有出路的。即使形容取喻,也贵在独到。从这个角度看杜牧的《赠别》,也不能不承认他是天才的诗人。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4-3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810-8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灭胡曲

: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一片萧索、寥落,险峻的天山依旧那么孤单地高耸屹立。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都护:此处指封常清。

萧条虏(lǔ)尘净,突兀(wù)天山孤。
虏尘净:一作“虏塞净”,指没有战争。天山:横贯新疆中部,西部入中亚西亚,全长2500公里。

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这首诗作于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主要描写边疆安宁时战士们的生活情景。

  前二句,“气亦粗”写出战士们征战极为辛苦劳累,又可见战士们因战胜敌人而士气高昂,欢欣鼓舞,还可见战士们为来之不易的安宁而高兴的同时,也有稍加休憩的愿望。如此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马都大口呼吸的典型细节,并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想必当时诗人和战士们一样,也是“气亦粗”,于是抑制不住内心那份创作冲动,感而为义,发而为诗。

  后二句,“净”字极言边塞十分安宁,也饱含着胜利的喜悦,还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咀嚼。“孤”字既写出了天山突兀而出的奇景,更是诗人面对边疆安宁、寂寞的景象时放达心境的体现。“虏尘净”、“天山孤”两相对照,生动地反映了以前胡人驰骋天山,曾经耀武扬威、不可一世,如今天山依旧,胡人已遁迹远去这一变化过程。

  全诗读来,如闻战阵的战鼓之声,短促有力,铿锵动人,掷地有声,毫不拖泥带水,于极短的篇幅中,有叙事、有写景,形象地刻画出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表现了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和卓越的艺术水平。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落齿

: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从去年开始落一个牙齿,今年又落了一个。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不久便连续落了六七个,看来落势还不会停止。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留存着的牙齿都在动摇了,看来总要到落尽才完结。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想当初落下第一个牙齿时,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怪羞人的。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及至后来又落下两三个,才耽忧年寿衰老,恐怕快死了。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常觉得中心懔懔。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可是它终究还是舍弃我而落下了,这时我的情绪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近来已经对于落掉牙齿习熟了,落一个,也不过和上一个差不多。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现在还留馀二十多个,也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得一个一个地落掉。

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
如果经常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
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有人说,牙齿在掉了,看来生命也靠不住了。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我说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有人说,牙齿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会吃惊。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我说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我的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
因为歌咏落齿,就写成了这首诗,常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让他们惊笑。

参考资料:

1、 张清华主编.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8月:534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齿:口中两颊生的齿叫牙,俗称大牙。前近唇者称齿。诗中牙齿互文,无别。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俄然:突然间,形容时间短。落势:牙齿脱落的势头。殊未已:还没有停止。

(yú)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尽落:落尽,掉完。始止:才停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huō)可耻。
落一时:掉第一颗牙时。但念豁可耻:只觉得豁牙难看。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始忧衰即死:才担心因衰老快要死了。

每一将落时,懔(lǐn)懔恒在己。
懔懔:畏惧的样子。恒在己:自己经常处于这种畏惧状态。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qiè)漱水。
叉牙:与“权桠”义同。即参差不齐。颠倒:横竖,即横竖都不舒服。怯漱水:怕用水漱口。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最后牙齿离开我脱落寸,像山崩一样快。形容牙掉的突然。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熟:习以为常。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次第:一个接着一个。

(tǎng)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
倘:假如。两纪:一纪十二载,两纪二十四年。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
指:同惰,当意向或意思差不多讲。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恃:维持、凭借。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dì)视。
左右:左右的人。谛视:仔细看。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庄周:名周,人称庄子,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为漆国吏。各有喜:指主人对木与雁的态度,大木、鸣雁等各得其所,比喻有牙无牙各有各的好处。

语讹(é)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语讹:语音不清。嚼:能嚼食的牙齿。软:柔软的舌。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
诧:夸耀。

参考资料:

1、 张清华主编.韩愈诗文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08月:534
去年落一牙,今年落一齿。
俄然落六七,落势殊未已。
馀存皆动摇,尽落应始止。
忆初落一时,但念豁可耻。
及至落二三,始忧衰即死。
每一将落时,懔懔恒在己。
叉牙妨食物,颠倒怯漱水。
终焉舍我落,意与崩山比。
今来落既熟,见落空相似。
馀存二十馀,次第知落矣。
倘常岁一落,自足支两纪。
如其落并空,与渐亦同指。
人言齿之落,寿命理难恃。
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
人言齿之豁,左右惊谛视。
我言庄周云,木雁各有喜。
语讹默固好,嚼废软还美。
因歌遂成诗,时用诧妻子。

  这首诗完全不用一般人所熟习的诗的修辞。除了押韵和五言句这两个诗的特征之外,可以说全是散文的表现法。因此,讲这首诗一点也不费力,思想段落仍是四句一绝,我们现在把它译成散文:第一绝说:从去年开始落一个牙齿,今年又落了一个,不久便连续落了六七个,看来落势还不会停止。牙与齿虽然有一点区别,但这里是互文同义。第二绝和第三绝说:“留存着的牙齿都在动摇了,看来总要到落尽才完结,想当初落下第一个牙齿时,只觉得口中有了缺缝,怪羞人的。及至后来又落下两三个,才耽忧年寿衰老,恐怕快死了。因此,每一颗牙齿将落的时候,常觉得中心懔懔。第四绝描写将落的牙齿。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可是它终究还是舍弃我而落下了。这时我的情绪好比崩塌了一座山似的。“叉牙”是个连绵词,歪斜旁出之意,是状词,不是名词。第五绝和第六绝叙述习惯于落齿的心理状态。近来已经对于落掉牙齿习熟了,落一个,也不过和上一个差不多,现在还留馀二十多个,也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得一个一个地落掉。如果经常是每年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如果一下子全部落光,那么,和慢慢地落光也是一样。第七绝说:有人说,牙齿在掉了,看来生命也靠不住了。我说:人生总有一个尽头,寿长寿短,同样得死。第八绝说:有人说:牙齿落空了,左右的人看了也会吃惊。我说: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山木因不中用,故得尽其天年;雁因为能鸣,故得免于被杀,可知有才与无才,各有好处。我的牙齿落光了,说不定也是喜事。第九绝说:落了牙齿,说话多误,那么就经常缄默也好。没有牙齿,不能咬嚼,那么就专吃软的东西,也同样味美。最后两句是结束:因为歌咏落齿,就写成了这首诗,常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让他们惊笑。

  全诗只用了一个《庄子·山木篇》里的典故,此外没有必须注释才能懂的辞句,我们演译为散文,宛然是一篇很有趣味的小品文。牙齿一颗一颗地落掉,是每一个渐入老年的人都会遇到的事。作者就利用这一件平常的事,描写他每一个阶段的思想情绪。从紧张到旷达,从忧衰惧死到乐天知命,整个过程,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是从执着到自然,基本上还是老庄思想。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体会,也可以说,作者不因落齿而消沉,对人生的态度,仍然是积极的。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表现方法,在初、盛唐诗中,确是不曾有过。因此,韩愈的诗和文,在同时代人的心目中,都被认为是一种怪诞的文学。他的门人李汉在《昌黎先生集》的序文中说:“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这是记录了当时人对韩愈的态度:始而惊讶,继而讥笑,最后便大施攻击。但韩愈并不动摇,他坚守他的原则:第一,不用陈辞滥调。第二,有独创的风格。他说:“若皆与世浮沉,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这是说:如果跟着一般人的路走,而没有独创的风格,在当时虽然不被人排斥为怪,可是也必不能流传到后世。从此也可以了解,韩愈自己很清楚地知道他的文艺创作,不是迎合当世,而是有意于影响后世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的创作是为将来的。

  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是在复古的口号下实现革新的目的,所以他的第一个原则是“师古”,要向古圣贤人学习。他说:要学习古人的意,而不是学习古人的文辞。“师其意,不师其辞。”就是“务去陈言”和“能自树立”。他的散文,以“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扬雄”为师,就是学习他们的创作方法。同样,他的一部分诗,虽然当时人以为怪,其实也还是远远地继承了汉魏五古诗的传统,或者还可以迟到陶渊明。从陶渊明以后,这种素朴的说理诗几乎绝迹了三四百年,人们早已忘记了古诗的传统,因而见到韩愈这一类诗,就斥为怪体了。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著.唐诗百话 施蛰存全集 第六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2:380-3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赠陈商

: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长安城里有一个男子汉,二十岁的年纪心灵已经枯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佛经《楞伽》堆放在桌上,《楚辞》常常带着手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人生有时会弄得穷困无能,对着黄昏,姑且喝几杯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如今前进的道路已经堵塞,何必要存在幻想等白了头?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清苦可怜的朋友陈述圣,穿着粗布衣,边耕锄边陈列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学成了尧舜时代的古朴文体,时髦人却要求他衰朽的骈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我的柴门前车迹稀稀落落,夕阳西下,榆树影子又长又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黄昏时候,你来访问我,你苦守节操,致使额上已经打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你像那五千仞的太华山,劈地而出,抽拔挺立,森严而灵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身旁连一寸一寻的土堆都没有,却独立冲云霄,触动牵牛与北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达官贵人纵然不赏识你,可是哪能锁得住我的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我李生要师法你这太华山,傲然端坐,观看长天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逢上寒霜就做那坚强的朴樕,得到暖气就做那柔美的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当了奉礼郎,却迫使我离开这个意愿,面黄肌瘦,如同任人摆弄的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刮风飘雪,仍然在斋坛上值班,佩带铜印,贯穿着黑丝带的印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像奴婢受人颐指气使,只能乖乖地替人捧簸箕拿扫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老天的眼睛不知什么时候能睁开,也让我这把沉沦的古剑大声一吼。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2、 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léng)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楞伽:佛教典籍名,是法相宗所依的经书之一。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道已塞:指仕进无路。《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chú)(zǔ)豆。
鉏:同“锄”。俎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学为尧(yáo)舜文,时人责衰偶。
衰偶:大约是批评其文章气有迂腐气。

柴门车辙(zhé)冻,日下榆(yú)影瘦。
“柴门”二句:描写其居处冷落,连日光树影都显得不舒畅。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太华:即西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境内。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jiá)牛斗。
旁古:一作“旁苦”。寻:古时长八尺为一寻。戛:触动,碰撞。斗牛:泛指星宿。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李生”二句:言自己要向陈商学习,宁愿闲坐,也不奔走于富贵之门。

逢霜作朴樕(sù),得气为春柳。
朴樕:木名。《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林有朴樕。”毛传:“朴樕,小木也。”后常以比喻平庸之材。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礼节”二句:言自己虽为奉礼郎,但在礼节方面远不及陈商,就像巫祝祭祀所用的刍狗一样卑琐不堪。这是自嘲之辞。

风雪直斋(zhāi)坛,墨组贯铜绶(shòu)
直:通“值”,值班。斋坛:祭坛。当时李贺任奉礼郎,职掌祭祀君臣版位、陈设祭器、赞导跪拜,所以说直斋坛。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jī)帚。
臣妾:犹奴婢。郑玄《周礼注》:“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天眼”二句:言何时得遇明主,自己将如古剑鸣吼飞腾。这是激愤之语。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41-1452、 潘水根.中国文学简明读本: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14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凄凄陈述圣,披褐鉏俎豆。
学为尧舜文,时人责衰偶。
柴门车辙冻,日下榆影瘦。
黄昏访我来,苦节青阳皱。
太华五千仞,劈地抽森秀。
旁古无寸寻,一上戛牛斗。
公卿纵不怜,宁能锁吾口?
李生师太华,大坐看白昼。
逢霜作朴樕,得气为春柳。
礼节乃相去,憔悴如刍狗。
风雪直斋坛,墨组贯铜绶。
臣妾气态间,唯欲承箕帚。
天眼何时开,古剑庸一吼。

  此诗开头八句,作者诉说自己政治上“穷拙”的遭际。在“只今道已塞”的景况下,他日暮饮酒,酷爱诵读《楞伽经》和《楚辞》,以排遣内心的苦闷。他已看破官场的黑暗内幕,仕进的前途已经被阻塞,所以产生了“心已朽”的心态。这时他已二十一二岁,诗云“二十”,当为约数。“人生”两句,表达了很深的人生感叹。

  第九句至第十六句,写陈商的景况。先形容他寒酸落拓,穿着布衣,雅尚礼仪,他不肯追逐时尚,苦学古文辞,不像时人追求委靡的骈偶文风。次叙他的家很少有人来访,门庭冷落,连车轮的印迹都冻结起来,门前的榆树在夕阳照射下拖着瘦长的影子。这里,写景凄凉,与前文写人“凄凄”相呼应。黄昏时节来寻访作者,固守苦节,春气亦为之郁结不畅。以上八句诗,描述陈商的形貌、品格及其遭际。

  第十七句至第二十四句,称颂陈商的品格并表示师法陈商的心意。前四句写华山之高峻,用暗喻手法,比喻陈商人品、才学之崇高。后四句,说公卿们纵使不看重陈商,作者也不能禁口不称赞,他还要师法陈商,宁愿终日箕踞长坐,也不肯奔走权贵之门。诗句生动地表达出作者钦佩陈商的心仪和景行仰止的态度。

  第二十五句至第三十二句,诗思又回到自己身上。“朴樕”两句,是自谦之词,承上言,作者才不及陈商,不论何时,都不能成材。“礼节”以下六句,说到作者官职卑微,身为奉礼郎,专司礼仪,与作者的性格相背悖,形容憔悴,如同祭祀后被人抛在路边的刍狗。风雪天在斋坛值班,身穿黑色祭服,神气态度犹如承事箕帚的奴婢。诗句备述作者任职时所受的屈辱。

  诗的最后两句,巧妙运用古小说的典故,表达出宏大的志愿。这层诗意,涵盖陈商和作者两人,说何时天眼张开,他们像古剑那样鸣吼而飞去,施展自己的抱负。李贺诗中,“剑飞”“剑吼”之意象屡见,如“自言汉剑当飞去”(《出城寄权璩杨敬之》),“临岐击剑生铜吼”(《开愁歌》),此诗又云“剑吼”,都有自喻之意,期望实现理想,具有画龙点睛之妙。

  全诗先分别写李贺、陈商,后写李贺师法陈商,再写李贺直斋坛的情景,各用齐整的八句诗为一个诗段,最后两句,以两人同时收结,形成单起双收的结构特征,自始至终将诗人和陈商交糅起来描写,写李贺,其中有陈商的神骨;写陈商,其中有李贺的气质,完善地创造出诗篇的结构美。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 编选.李贺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02-10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