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法和(一作送亮法师)

:
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问经翻贝叶,论法指莲花。
欲契真空义,先开智慧芽。不知飞锡后,何外是恒沙。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诗人。荆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风(今属陕西)。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宝应元年(762),从滑州、洛阳西行,经华阴,遇见王季友,同赋《苦哉行》。大历二年(767)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长安,任侍御史。翌年贬为辰州刺史。后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中唐前期比较注重反映现实的诗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10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梅花落

: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还未开始下雪。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下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也还无从知晓。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这首诗由梅岭的梅花开放,联想到遥远的边塞,仍然处于严寒之中,忽发奇想,觉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处雪似花,于是遥远的空间阻隔便消弥于错觉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远在万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归来。诗人从小处入手,细腻婉转,但笔锋一转,描写塞外征人,升华了诗的主旨。

  卢照邻此诗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态颜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这一简单的比喻构成了两个白色世界的奇异混淆,读来既新颖又奇特,描绘了一幅美丽奇妙的画卷。

  虽说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却是对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区和婉约柔美的中原地区。

  诗中的“开”字也起到了双关的作用:在北方,雪尚未“开”,“开”指“开花”,也指“开化”,即谓匈奴的边塞地区处于较落后的境地,还没有得到中华文明的开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过香积寺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不知香积寺在哪座山中,走了数里,就进入了白云缭绕的山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古寺鸣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山中泉水撞击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的寒冷。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日暮时分,独自在空寂的潭边,安禅人定以治伏尘俗的毒龙。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8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9-110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5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入云峰:登上入云的高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钟:寺庙的钟鸣声。

泉声咽(yè)危石,日色冷青松。
咽:呜咽。危:高的,陡的。“危石”意为高耸的崖石。冷青松:为青松所冷。

薄暮空潭(tán)曲,安禅制毒龙。
薄暮:黄昏。曲:水边。“安禅”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安禅:为佛家术语,指身心安然进入清寂宁静的境界,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佛家比喻俗人的邪念妄想。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88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09-1103、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15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主要在于描写山中古寺之幽深静寂。此诗意在写山寺,但并不正面描摹,而侧写周围景物,来烘托映衬山寺之幽胜。最后看到深潭已空,想到佛经中所说的其性暴烈的毒龙已经制服,喻指只有克服邪念妄想,才能悟到禅理的高深,领略宁静之幽趣。全诗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诗歌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其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历来被誉为炼字典范。

  诗题“过香积寺”的“过”,意谓“访问”、“探望”。既是去访香积寺,却又从“不知”说起;“不知”而又要去访,表现出诗人的洒脱不羁。因为“不知”,诗人便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行不数里就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此句正面写人入云峰,实际映衬香积寺之深藏幽邃。还未到寺,已是如此云封雾罩,香积寺之幽远可想而知矣。

  接着四句,是写诗人在深山密林中的目见和耳闻。先看三四两句。古树参天的丛林中,杳无人迹;忽然又飘来一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使人不觉钟声从何而来,只有“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这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有小径而无人行,听钟鸣而不知何处,再衬以周遭参天的古树和层峦叠嶂的群山。这是十分荒僻而又幽静的境界。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两句,仍然意在表现环境的幽冷,而手法和上二句不同,写声写色,逼真如画,堪称名句。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粗看极谬,然而仔细玩味,这个“冷”字实在太妙了。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不能不“冷”。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水潭。“空潭”之“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也没有”。王维诗中常用“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之类,都含有宁静的意思。暮色降临,面对空阔幽静的水潭,看着澄清透彻的潭水,再联系到寺内修行学佛的僧人,诗人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最后则吐露“安禅制毒龙”的情思。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诗人描绘幽静的山林景色,并不一味地从寂静无声上用力,反而着意写了隐隐的钟声和呜咽的泉声,这钟声和泉声非但没有冲淡整个环境的平静,反而增添了深山丛林的僻静之感。这就是通常所讲的“鸟鸣山更幽”的境界。

  王维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成一种清高幽僻的意境。王国维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的心情,可以说,王维是把“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融化到所描写的景物中去的了。因此最后“安禅制毒龙”,便是诗人心迹的自然流露。

参考资料:

1、 唐永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3-15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南都行

: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南都果然是佳丽之地,名不虚传。巍峨的武阙山就横在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这是白水真人汉光武帝的老家。市井繁荣,万商云集。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峨峨高楼对着紫色的大道,房宅栉次鳞比,直连城外的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此地出了许多英豪,他们的业绩巍巍,渺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如号曰陶朱公的范蠡和五羖大夫的百里奚,他们都名播天地。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这里还是出美人的地方,如以美色著名的汉光武皇后阴丽华,娇艳美丽的汉皋游女等。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她们清歌响遏流云,舞姿优游从容,令人赞叹。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南阳之盛与洛阳齐名,古来都是有名的游览胜地,冠盖来往,车马不断。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我在红阳城外走马,在白河湾呼鹰逐猎,有谁能像刘备那样的明王来识我这个的卧龙客呢?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长吟着诸葛亮的《梁父吟》,我的头发都要愁白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45-247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南都:即南阳之旧称,唐时为山南东道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武阙:山名。西关:即武关。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chán)(huán)
白水真人:指汉光武帝。汉光武帝起于青陵之白水乡,故曰白水真人。鄽闤:指市井。鄽,市宅。阛,市垣。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miǎo)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gǔ),名播天壤(rǎng)间。
陶朱,即范蠡。五羖:指百里奚。虢为晋所灭,百里奚逃至楚,被执为奴,秦穆公闻其贤,以五羖羊皮赎之,授以国政,号曰五羖大夫。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丽华:即阴丽华,汉光武帝皇后。汉女:汉水旁的女子。

清歌遏(è)流云,艳舞有馀闲。

(áo)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遨游盛宛洛:《古诗十九首》:“驱车策驽马,游戏宛(南阳)与洛(洛阳)。”此用其句意。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红阳:地名。即今河南舞阳县西北。白河;一作白水,源出今河南嵩县西南,南流经今南阳市东,至湖北襄樊市入汉水。俗称白河。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bìn)斑。
卧龙:即诸葛亮。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45-247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
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
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
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概述南阳佳丽之地、巍峨武阙山的雄伟壮阔之景。

  “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描绘一幅汉光武帝所管辖的市井繁荣,万商云集,皇亲国戚、王侯将相多居住于此,以突显出南阳商业发达、壮阔富饶。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紧扣前文,借南阳山川美景抒发情怀,继而联想到南阳英豪美女的事迹,继而从而触动李白内心处的赞赏情怀,歌咏南阳英豪。

  “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丽华就是皇后阴丽华,是夸南阳美眉漂亮早已艳名远播。

  “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描绘一幅美女清歌响遏流云、舞姿优游从容的美丽风景图,侧面点染出南阳乃国杰豪英,人杰地灵的地方。

  “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讲述李白以诸葛亮自况感怀,自叹没有知己而因愁鬓斑。

  综观全诗,前六诗句李白描绘了南阳山川形胜和繁华的市面景观:武阙山横亘,货币流通,商贾云集,楼高道阔,甲第连山。接着六诗句描写南阳风流人物的事迹:英豪,则有范蠡、诸葛亮;美女则有阴丽华、汉水神女。继而四句写南阳旅游观光之胜。清歌艳舞可赏,宛、洛可游,故冠盖络绎,走马呼鹰。最后二句以感怀为主,以诸葛亮自况,叹无知己,故而因愁鬓斑。诗的主旨是讲述诗人对南阳英豪的钦敬和仰慕,并以卧龙自比,以申用世之志,抒发怀才不遇的感叹。李白最后借此抒发不得志之情,也是一贯风格。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南都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宇文判官

: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往西前行已经很远了,仍然没有穷尽之时,回首东望又不知何时才能返回家乡。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成天面对的都是狂风和暴雪,放眼望去直达天际的是连绵重叠的沙漠和山丘。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我从事公职已历两年,曾两度经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想念你却见不得你,分别之后,我的头发都已经斑白了。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页

西行殊(shū)未已,东望何时还。
殊:很,极。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阳关:古关名,西汉置,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斑:斑白。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页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这首诗作于公元750年(天宝九年)。当时,诗人供职于高仙芝幕府,不受重用,因而心情压抑,此时诗作中大都有思乡之语,这一首为其中最沉郁、伤感者。

  首联两句以鲜明对比来说明离家西行已越发遥远,返回之期更是渺茫,只能在极度思乡之时偶尔回首而已,可是行程仍然继续往西,那种无奈与沉痛扣人心弦。颔联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景物的重复单调,使诗人在无聊的旅途中,更增对家乡的怀念。颈联极言时间之延滞,路途来回之遥远,表明诗人对域外生活已经十分厌倦,如此则更见思乡之苦,思乡之切。尾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不到一年就头鬓斑白,可见其受愁思煎熬之深。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8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sāng)已在渺(miǎo)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此指敬龙和尚。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01-802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参考资料:

1、 陈长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5-129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