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秋情

: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
分别才几天,门前就长满了野稻与冬苋菜。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秋蝉在梧桐树上不停聒噪,从日出叫到日落,声音凄凉。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秋天的露水把萤火虫打湿,严霜将兔丝草枯萎。

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反正也没人看,不妨把紫色绣裳掩严实了,想你就哭,和着蝉声,从早哭到晚。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李白文集 3: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lǔ)葵。
穞:野生的稻谷,穞,自生稻也。葵:冬苋菜,《广雅》:葵,菜也,尝倾叶向日,不令照其根。

寒蝉聒(guō)梧桐,日夕长鸣悲。
聒:聒噪、吵闹。

白露湿萤(yíng)火,清霜凌兔丝。
兔丝,蔓草也,多生荒野古道中,蔓延草木之上,有茎而无叶,细者如线,粗者如绳,黄色,子入地而生。初生有根,及缠物而上。其根自断,盖假气而生,亦一异也。

空掩紫罗袂(mèi),长啼无尽时。
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李白文集 3: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
寒蝉聒梧桐,日夕长鸣悲。
白露湿萤火,清霜凌兔丝。
空掩紫罗袂,长啼无尽时。

  此诗作年不详。诗以拟代独处之思妇口吻写秋日思情,诗中描画秋日萧瑟景物以衬托伤感气氛,以景寓情,相思之深见于言外。另外此诗用自然景象极写别后的凄凉、寂寞与悲哀的心情。情景交融,十分完美。

  首句写离别时间短暂只有几日,而主人公感觉十分漫长,认为门前已长野草,道出主人公度日如年的殷切思念之情。

  第二、三句通过写寒蝉、白露、清霜等描画出秋天的萧瑟、肃杀、凄冷,从而写出主人公的凄苦心情。白露、清霜一句对仗工整、描写细腻如画,想来主人公生活在离别的痛苦中,耳中所闻、眼中所见皆勾起自己的思念忧伤。

  末句写主人公独守空房、长啼无尽。“空掩紫罗袂”叙述主人公身穿华丽服饰其雍容华丽却无人欣赏,只能掩严实自己的服饰。“长啼无尽时”刚好与次句的“日夕长鸣悲”相呼应,且在啼哭时间上要更久长一些,把离别后的悲伤写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纵上所述,本诗有诗意、有境界、有情感,处处充满缠绵、委婉,在闺怨诗里面,艺术水平是很高的。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分别才几天,门前就长满了野稻与冬苋菜。
秋蝉在梧桐树上不停聒噪,从日出叫到日落,声音凄凉。
秋天的露水把萤火虫打湿,严霜将兔丝草枯萎。
反正也没人看,不妨把紫色绣裳掩严实了,想你就哭,和着蝉声,从早哭到晚。

注释
穞:野生的稻谷,穞,自生稻也。
葵:冬苋菜,《广雅》:葵,菜也,尝倾叶向日,不令照其根。
寒蝉:蔡邕《月令章句》: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
聒:聒噪、吵闹。
兔丝,蔓草也,多生荒野古道中,蔓延草木之上,有茎而无叶,细者如线,粗者如绳,黄色,子入地而生。初生有根,及缠物而上。其根自断,盖假气而生,亦一异也。
罗袂:丝罗的衣袖。亦指华丽的衣着。

参考资料:

1、 王新龙.李白文集 3: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诗作年不详。诗以拟代独处之思妇口吻写秋日思情,诗中描画秋日萧瑟景物以衬托伤感气氛,以景寓情,相思之深见于言外。另外此诗用自然景象极写别后的凄凉、寂寞与悲哀的心情。情景交融,十分完美。

  首句写离别时间短暂只有几日,而主人公感觉十分漫长,认为门前已长野草,道出主人公度日如年的殷切思念之情。

  第二、三句通过写寒蝉、白露、清霜等描画出秋天的萧瑟、肃杀、凄冷,从而写出主人公的凄苦心情。白露、清霜一句对仗工整、描写细腻如画,想来主人公生活在离别的痛苦中,耳中所闻、眼中所见皆勾起自己的思念忧伤。

  末句写主人公独守空房、长啼无尽。“空掩紫罗袂”叙述主人公身穿华丽服饰其雍容华丽却无人欣赏,只能掩严实自己的服饰。“长啼无尽时”刚好与次句的“日夕长鸣悲”相呼应,且在啼哭时间上要更久长一些,把离别后的悲伤写得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催人泪下

  纵上所述,本诗有诗意、有境界、有情感,处处充满缠绵、委婉,在闺怨诗里面,艺术水平是很高的。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李白大辞典: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01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行舟

: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阳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líng)花信碧流。
引:采摘。信:任凭。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投赠张端公

: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鸾步独无侣,鹤音仍寡俦。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君子的气量没有极限,器量宏大能胸纳百川。

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为人嫉恶如仇,刚正威严正直,对待百姓仁慈宽和。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白天屋里光亮又安静,月夜举杯品味幽景。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文章一出惊艳好比芙蓉盛开,笑声爽朗好比旷野秋风。

鸾步独无侣,鹤音仍寡俦。
凤凰还没侣伴,仙鹤依然独鸣。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幸运的是有您注意到了我,化解了我的万千忧愁。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嫉邪霜气直,问俗春辞柔。
问俗:访问风俗。

日户昼辉静,月杯夜景幽。

咏惊芙蓉发,笑激风飚秋。

(luán)步独无侣,鹤音仍寡俦(chóu)
鸾步:古代对贵者脚步的美称。鹤音:指鹤的鸣叫声。

幸沾分寸顾,散此千万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人有负盐负薪者

: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有背着盐和背着柴的两个人,同时放下重担在树荫下休息。休息一会儿,将要走了,争一张羊皮,都说是自己垫肩的东西。争执很久都没有结果,于是去报了官。李惠让他们出去,看着州府的主簿说:“凭借这张羊皮能够查出它的主人吗?”下属官吏都不能回答。李惠叫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面,用棒子敲打,发现有少许盐末,就说:“得到实情了!”然后让争吵的双方进来看,于是背柴的人伏在地上承认了罪过。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xīn)者,同释重担息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jiè)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qiǎn)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xiè),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负:背。薪:柴。同释重担:(两人)同时放下重担。同,同时一起;释,放下。且:将要。藉:垫、衬惠:李惠,中山(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遣:使,令, 让 。州纪纲:州府的主簿。拷:拷打。群下:部下。咸:都。盐屑:盐末。屑,碎末。实:事实。乃:才伏:通“服”,佩服。就罪:承认罪过。行:走。息:歇息。顾:回头,回头看。少时:一会儿。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人有负盐负薪者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1.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 天下事都有一定的规律,只要多思考,多观察,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2.人与人交往之中一定要友善对待,不能贪图小利,让利益蒙蔽了双眼,做出不良的行为。

  3.处理问题要具备丰富的生活常识、经验,再加之细心观察,以及善于思考。

  4.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贪图小利。

  5.合理地推理,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不要盲目推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酬屈突陕

: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秋风刮起,落叶纷乱飘向那左邻右舍,家徒四壁,贫寒之家也只能阻隔这风中沙尘。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看向窗外,风中的乱草不知落向何方,家对大江,寒风中的主人贫病交加。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手拄藜杖,主人懒迎我这客居之人,菊花已开,能让这被贬之人风中醉倒。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胸有筹划,您无人知晓叫人怜悯,只见得,蓬蒿杂草徒然地埋没腰身。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楚地古桃源译注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屈突陕:人名。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

乡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乡:通“向”,窗户。

(lí)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楚地古桃源译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重过圣女祠

: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圣女祠的白石门边长满碧绿的苔藓,从上清仙境谪落此地迟迟未得回还。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春天里蒙蒙细雨常洒向大殿的青瓦,整日里神风微弱吹不动祠中的旗幡。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萼绿华自由自在说来就来居无定所,杜兰香青童接驾说走就走立时归返。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玉郎与圣女相会于此并给通报仙籍,圣女想一起登天阶服紫芝位列众仙。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0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5-117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6-707

白石岩扉(fēi)碧藓(xiǎn)滋,上清沦谪(zhé)得归迟。
白石岩扉:指圣女祠的门。岩扉即岩洞的门。碧藓滋:碧藓即青苔。上清:道教传说中神仙家的最高天界。沦谪得归迟:谓神仙被贬谪到人间,迟迟未归。此喻自己多年蹉跎于下僚。沦:一作“论”。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梦雨:迷濛细雨。尽日:犹终日,整天。灵风:神灵之风。不满旗:谓灵风轻微,不能把旗全部吹展。

(è)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萼绿华:传说中女仙名。言是九嶷山中得道女子罗郁。晋穆帝时,夜降羊权家,赠权诗一篇,火浣手巾一方,金玉条脱各一枚。杜兰香:神话传说中的仙女。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玉郎:道家所称天上掌管神仙名册的仙官。此引玉郎,或云自喻;或云喻柳仲郢,时柳奉调将为吏部侍郎,执掌官吏铨选。通仙籍:即取得登仙界的资格(古称登第入仕为通籍)。仙籍:仙人的名籍。忆:此言想往、期望。天阶:天宫的殿阶。问:求取。紫芝:一种真菌。古人以为瑞草。道教以为仙草。此喻指朝中之官职。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602、 陈永正.李商隐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5-1173、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06-707
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这是一首性质类似无题的有题诗。意境扑朔迷离,托寓似有似无,比有些无题诗更费猜详。题内的“圣女祠”,或以为实指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的圣女神祠,或以为托喻女道士居住的道观。后一种说法可能比较接近实际。不过,诗中直接歌咏的还是一位“上清沦谪”的“圣女”以及她所居住的环境—圣女祠。因此,读者首先仍不妨从诗人所描绘的直接形象入手来理解诗意。

  古代有不少关于天上神女谪降人间的传说,因此诗人很自然地由眼前这座幽寂的圣女祠生出类似的联想。“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圣女祠前用白石建造的门扉旁已经长满了碧绿的苔藓,看来这位从上清洞府谪降到下界的圣女沦落在尘世已经很久了。首句写祠前即目所见,从“白石”、“碧藓”相映的景色中勾画出圣女所居的清幽寂寥,暗透其“上清沦谪”的身份和幽洁清丽的风神气质;门前碧藓滋生,暗示幽居独处,久无人迹,微逗“梦雨”一联,同时也暗寓“归迟”之意。次句是即目所见而引起的联想,正面揭出全篇主意。“沦谪得归迟”,是说沦谪下界,迟迟未能回归天上。

  颔联从门前进而扩展到对整个圣女祠环境气氛的描绘—“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如丝春雨,悄然飘洒在屋瓦上,迷蒙飘忽,如梦似幻;习习灵风,轻轻吹拂着檐角的神旗,始终未能使它高高扬起。诗人所看到的,自然只是一段时间内的景象。但由于细雨轻风连绵不断的态势所造成的印象,竟仿佛感到它们“一春”常飘、“尽日”轻扬了。眼前的实景中融入了想象的成分,意境便显得更加悠远,诗人凝望时沉思冥想之状也就如在目前。单就写景状物来说,这一联已经极富神韵,有画笔难到之妙。不过,它更出色的地方恐怕还是意境的朦胧缥缈,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与暗示。王若虚《滹南诗话》引萧闲语云:“盖雨之至细若有若无者,谓之梦。”这梦一般的细雨,本来就已经给人一种虚无缥缈、朦胧迷幻之感,再加上高唐神女朝云暮雨的故实,又赋予“梦雨”以爱情的暗示,因此,这“一春梦雨常飘瓦”的景象便不单纯是一种气氛渲染,而是多少带上了比兴象征的意味。它令人联想到,这位幽居独处、沦谪未归的圣女仿佛在爱情上有某种朦胧的期待和希望,而这种期待和希望又总是象梦一样的飘忽、渺茫。同样地,当读者们联系“何处西南待好风”(《无题二首》之一)、“安得好风吹汝来”(《留赠畏之》)一类诗句来细加体味,也会隐隐约约感到“尽日灵风不满旗”的描写中暗透出一种好风不满的遗憾和无所依托的幽怨。这种由缥缈之景、朦胧之情所融合成的幽渺迷蒙之境,极富象外之致,却又带有不确定的性质,略可意会,而难以言传。这是一种典型的朦胧美。尽管它不免给人以雾里看花之感,但对于诗人所要表现的特殊对象—一位本身就带有虚无缥缈气息的“圣女”来说,却又有其特具的和谐与适应。“神女生涯原是梦”(《无题二首》之二)。这梦一般的身姿面影、身世遭遇,梦一般的爱情期待和心灵叹息,似乎正需要这梦一样的氛围来表现。

  颈联又由“沦谪”不归、幽寂无托的“圣女”,联想到处境与之不同的两位仙女。道书上说,萼绿华年约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于晋穆帝升平三年夜降羊权家,从此经常往来,后授权尸解药引其升仙。杜兰香本是渔父在湘江岸边收养的弃婴,长大后有青童自天而降,携其升天而去。临上天时兰香对渔父说:“我仙女也,有过谪人间,今去矣。”来无定所,踪迹飘忽不定,说明并非“沦谪”尘世,困守一地;去未移时,说明终归仙界,而不同于圣女之迟迟未归。颔、颈两联,一用烘托,一用反衬,将“圣女”沦谪不归、长守幽寂之境的身世遭遇从不同的侧面成功地表现出来了。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玉郎,是天上掌管神仙名册的仙官。通仙籍,指登仙界的资格(古称登第入仕为通籍)。尾联又从圣女眼前沦谪不归的处境转想她从前的情况,“忆”字贯通上下两句。意思是说,遥想从前,职掌仙籍的玉郎仙官曾经与圣女相会,帮助她登上仙界,那时的圣女曾在天宫的台阶上采取紫芝,过着悠闲自在的仙界生活,而此时却沦谪尘世,凄寂无托,不能不慨然。一结以“忆”字唤起今昔之感,不言而黯然神伤。“天阶问紫芝”与“岩扉碧藓滋”正构成天上人间的鲜明对照。

  这首诗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沦谪不归、幽居无托的圣女形象。有的研究者认为诗人是托圣女以自寓,有的则认为是托圣女以写女冠。实际上圣女、女冠、作者,不妨说是三位而一体:明赋圣女,实咏女冠,而诗人自己的“沦谪归迟”之情也就借圣女形象隐隐传出。所谓“圣女祠”,大约就是女道观的异名,这从七律《圣女祠》中看得相当清楚。所不同的,只是《圣女祠》借咏圣女而寄作者爱情方面的幽渺之思,而《重过圣女祠》则借咏圣女而寄其身世沉沦之慨罢了。清人钱泳评“梦雨”一联道:“作缥缈幽冥之语,而气息自沉,故非鬼派”(《履园谭诗》)。由于其中融合了诗人自己遇合如梦、无所依托的人生体验,诗歌的意境才能在缥缈中显出沉郁。尾联在回顾往昔中所透露的人间天上之感,也隐然有诗人的今昔之感寄寓在里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28-113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