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悲怀三首·其一

: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 一作:画箧)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 一作:画箧)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你寄点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36-338页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63-164页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qián)(lóu)百事乖。
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顾我无衣搜荩(jìn)(qiè),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 一作:画箧)
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泥:软缠,央求。

野蔬充膳甘长藿(huò),落叶添薪(xīn)仰古槐。
藿:豆叶,嫩时可食。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diàn)复营斋(zhāi)
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36-338页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63-164页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 一作:画箧)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42-94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你如同谢公最受偏爱的女儿,嫁给我这个贫士事事不顺利。
你见我没有衣衫就在箱子找,你拔下金钗因我相求而买酒。
你用野蔬充饥却说食物甘美,你用落叶作薪你用枯枝做炊。
如今我高官厚禄你却离人间,为你寄点延请僧道超度士灵。

注释
谢公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偏爱侄女谢道韫
黔娄:战国时齐国的贫士。此自喻。言韦丛以名门闺秀屈身下嫁。百事乖:什么事都不顺遂。
荩箧:竹或草编的箱子。
泥:软缠,央求。
藿:豆叶,嫩时可食。
奠:祭奠,设酒食而祭。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36-338页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63-16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四句。“泥”,软缠。“长藿”,长长的豆叶。中间这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钱。平常家里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便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这几句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用祭奠与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942-94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三首诗约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一说这组诗作于公元822年(长庆二年)。这是元稹为怀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36-338页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163-16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元稹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孙。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53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同王昌龄裴迪游青龙寺昙壁上人兄院集和兄维

: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林中有我空寂的僧舍,阶下是那连绵的终南。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高卧在绳床之上,放跟望天地之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浮云处处幻灭,飞鸟几时飞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问义时天人相接,无心间世界清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有谁知这真正的隐者,让我们兄弟追随相伴。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青龙寺:位于长安之东南,《长安志》:“南门之东青龙寺,本隋灵感寺,582年(开皇二年)立。”青龙寺北枕高原,前对南山,为登眺之绝胜之地。空寂舍:僧人所住的房子。《维摩经》:“毕竟空寂舍。”鸠摩罗什日:障蔽风雨,莫过于舍;灭除众志,莫过于空。空为理宗,以为常宅也。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六合:天地四方。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飞鸟何时还:这一句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句意。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大隐者:不拘归隐形式而心意真正隐遁的隐者。王康琚诗云:“小隐隐林薮,大隐隐朝市。”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林中空寂舍,阶下终南山。
高卧一床上,回看六合间。
浮云几处灭,飞鸟何时还。
问义天人接,无心世界闲。
谁知大隐者,兄弟自追攀。
  诗人王缙出生在一个信奉佛教的家庭。其母、其兄及其本人佛教信仰极深。然而王缙一生又一直做着大官。如何解决这仕与隐、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王缙找到了一条途径,即做一个不拘外在形式、而求心灵解脱的大隐者。这首游青龙寺的诗作便表现这种倾向。青龙寺,原本是远离长安城的一个清静之所,但王缙却不写它的僻静。诗中先是烘托隐者的气度,然后以浮云与飞鸟写世界的喧嚣,再写这位大隐者由于得道而与天地相通,既然他无心于人事,那不论他身处何方,都会是清静的境界。王缙借昙壁上人写出自己的理想。这是中国化了的佛教信仰态度,它使世人想起六祖慧能对佛教修持方式所提出的革新主张:“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汴河曲

: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汴水悠悠东流,仍是一片春色,但曾经奢华的隋宫已是一片残垣断壁。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行人啊千万别望在长堤上观赏美景,因为当春风吹舞着杨花时,那种情景,最会令人惆怅万分。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49

(biàn)水东流无限春,隋(suí)家宫阙(què)已成尘。
汴水:汴河。唐人习惯指隋炀帝所开的通济渠的东段,即运河从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到盱眙入淮的一段。宫阙:宫殿。这里指汴水边的隋炀帝行宫。已成尘:已经成为断壁残垣。尘,尘土。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长堤:绵长的河堤。堤,河堤。愁杀人:把人都愁死了,形容过于发愁。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49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这是一首怀古诗。此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诗人在开篇写因汴河水引发的诗人对历史的回忆。汴水碧波荡漾,缓缓东流,堤岸上春柳随着清风飘荡,显出无限柔情,两岸都笼罩在一片花红柳绿之中,到处都是一片春光无限。诗人写春,但没有具体描绘春的景象。但是诗人巧妙加上了“无限”二字,便使春意变得具体形象起来。汴水悠悠东流的形象,本来就容易引发对悠悠时间之流的联想,缀以“无限春”,更使这条流贯无数春秋的汴水,带上某种象征色彩,而且唤起汴水两岸春色无限的联想。

  接着诗人联想到“隋家宫阙”,象征着隋代腐朽统治和豪奢生活的隋炀帝华丽的行宫,现已荒废颓败,只剩下断井颓垣供人凭吊了。“已成尘”,用夸张的手法极言昔日华丽消失殆尽。诗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照,两相比照,正见出自然永恒、人世沧桑、豪华如烟、历史无情,世事沧桑变迁之意油然而生。隐含在这种历史沧桑感中的深层意蕴,则正如刘禹锡《金陵五题·台城》所说:“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末两句继续写汴河岸边典型的景物,转从隋堤杨柳抒发感慨。柳絮随风飘扬,飘飞如雪,原是骀荡春光的标志,这该是让人心情舒畅的春色。但眼前这汴堤杨柳,却联结着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不免惹人欷歔慨叹。这些春色如今见证着历史,而当年隋炀帝沿堤栽种柳树,本是他南游奢华之举动的一个点缀而已,到头来它却成了荒淫亡国的历史见证。那随风飘荡的杨柳和飘飞的杨花,引起诗人的无限感怀,在怀着历史沧桑感的诗人眼里,它们仿佛是隋代豪华消逝的象征(杨花与杨隋构成一种意念上的关系,容易使人产生由彼及此的联想)。后人面对这垂柳,不禁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不过更使人感怀不已的,或许是这样的现实:尽管隋鉴不远,覆辙在前,但当代统治者却并没有人从亡隋历史中汲取教训。在“风起杨花愁杀人”这种强烈深沉的感伤中,分明隐现着衰颓时世的面影。这也表现出诗人对国事的深切担忧。

  怀古诗多从眼前历史遗迹起兴,以今昔盛衰立意,在抒写历史沧桑感之中寄寓某种现实感慨。该篇即为典型的诗例。题内“汴河”,指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当年隋炀帝为了游览江都,前后动员了百余万民工凿通济渠,沿岸堤上种植柳树,世称隋堤。还在汴水之滨建造了豪华的行宫。这条汴河,是隋炀帝穷奢极欲、耗尽民膏,最终自取灭亡的历史见证。诗人的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就是从眼前这条耗尽民膏,成为亡隋历史见证的汴河发兴的。

  这首七言绝句,对比的运用,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诗人将吊古伤今之情融入到了春色中,委婉曲折,感情深沉。最后伤今之笔,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492、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7-70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细雨

: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阵阵细雨好像是白玉堂飘下的帷帘,又像是从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竹席。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当时的神女沐浴披拂着光彩照人的秀发,就像这使气氛变得清凉的细雨。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6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21-22

(wéi)飘白玉堂,簟(diàn)卷碧牙床。
帷:帷帘,这里指细雨从天而降,形同疏帘。白玉堂,指天宫,相传中唐诗人李贺临死时,看见天上使者传天帝令召唤他上天给新建的白玉楼撰写记文。簟:竹席。碧牙床:喻指天空,蔚蓝澄明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

楚女当时意,萧(xiāo)萧发彩凉。
楚女:指《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萧萧:清凉的。发彩:形容秀发光泽华润。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62、 李商隐 著 黄世中 选注.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21-22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这首诗笔法全属正面铺陈,不过是发挥了比喻及想象的功能,写得灵活而新鲜。

  诗篇一上来打了两个比方蔚蓝清澈的天空好像用碧色象牙雕塑成的卧床。这里将细雨由天上洒落,想象为好像天宫白玉堂前飘拂下垂的帷幕,又像是从天空这张碧牙床上翻卷下来的簟席。帷幕、簟席都是织纹细密而质地轻软的物件,用它们作比拟,既体现出细雨的密致形状,也描画了细雨随风飘洒的轻盈灵姿。接下来,诗人再借用神话传说材料作进一步形容。楚女,《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描写的神女,诗中曾写到她在天池沐浴后曝晒、梳理自己头发的神情。

  这里说:想象神女当时的情态,那茂密的长发从两肩披拂而下,熠熠地闪着光泽,萧萧地传达凉意,如同作者眼前洒落的细雨。这个比喻不仅更为生动地写出了细雨的诸项特征,还特别富于韵致,引人遐想。整首诗联想丰富,意境优美,如“帷飘”、“簟卷”的具体形象,“白玉”、“碧牙”、“发彩”的设色烘托,“萧萧”的清凉气氛,尤其是神女情态的虚拟想象,合成了一幅神奇谲幻、瑰丽多彩的画面。比较起来,于这首诗主题相似的《微雨》偏于写实作风,而此诗则更多浪漫情味,从中反映出作者咏物的多样化笔调。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6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堤上行二首

: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

日暮下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天色已晚,下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下人相应歌。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下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堤上行》大约写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堤上行》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的乐府新题。《古今乐录》曰:“清商西曲《襄阳乐》云:‘朝发襄阳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梁简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这组诗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图景和码头上商船来往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唐时期发达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关山月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kuī)青海湾。
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

(shù)客望边邑(yì),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7-1082、 刘俊伟、张盘荣、袁漪韬等.国学经典主题赏读·七年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93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42-344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 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 “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的主旨。“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诗人引用典故,在“关山”自然边塞风光之上迭印出沙场点兵征战的宏大场景。据史料载:汉高祖刘邦曾领兵征战匈奴,在白登山一带(今山西大同市西)展开了殊死搏斗,刘邦的将士被匈奴于此围困了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一带也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历代这种无休止的战争使得出征将士几乎难以生还故乡。那无奈的开怀痛饮,也许就成为未来沙场征战的最后诀别。此种痛苦的心情,惟有一醉解之。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色”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写都是为后面的做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离人思妇之情,在一班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与过于愁苦,与之相适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综观全诗,李白用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图景抒发戍人思乡的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自然流露。如果说李白的诗大多用“月”“旅”“酒”来排泄个人的愤懑的话,那么,这首写关山月的诗,就表现了他关心民生、悲天悯人的另一种情操。此诗气势博大,意境深远,读来哀婉凄凉而又雄浑悲壮。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36-2372、 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0-4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