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
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爱客复堂尽豪翰,
开筵上日思芳草。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
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垂老恶闻战鼓悲,
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
坐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近来海内为长句,
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昭愁绝倒。
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气酣日落西风来,
愿吹野水添金杯。如渑之酒常快意,亦知穷愁安在哉。
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出关宿盘豆馆对丛芦有感

: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芦叶萧萧作响,已经到了盛夏时分,暂且在驿馆里洒扫一下满身风尘。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从前我曾经是半纪漂泊的江南客,今日第一次成为弘农县的关外民。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听思子台边晚风呼呼急吹,遥想玉娘湖上明月应已经西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行人都己归去,只有芦叶的清音不绝,久久地在荒城中应和着那凄凉的砧声。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191页

芦叶梢(shāo)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jīn)
关:指潼关。盘豆馆:在河南灵宝县境,距潼关四十里。相传汉武帝过此,父老以牙盘献豆而得名。梢梢:状风动草木之声。邮亭:即驿馆,指盘豆馆。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关外心:用汉杨仆耻为关外民事,暗指诗人自己由校书郎之清职出为弘农尉,心情有如杨仆。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zhēn)

参考资料:

1、 郑在瀛编著.李商隐诗全集 汇编汇注汇校:崇文书局,2015.08:第191页
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首联“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平平写起,写芦叶,写邮亭,紧贴题面。既点明时令和驿馆,时逢深夏,地处荒僻,一路征尘,景物与行状的描写即透出内心的烦燥郁闷。

  颔联“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回顾自己漂泊流离一生。这联以昔年的“江南客”与今日的“关外心”作为鲜明对比:昔年江南之客,年少气盛,充满自信,自然也洋溢着许多美妙的希望;想不到二十年后仍要出关,去从事微不足道的弘农尉之职,这才令人深深体会到汉代楼船将军杨仆何以耻为关外之民的心态。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仆仆风尘,来到这荒野孤驿,让老母思子,娇妻念夫,人生至此,百感交集。

  颈联“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沉”,“思子台边”等近景,“风自急”与首句“梢梢”和下句“清声”呼应,渲染夕暮景色的凄凉。“玉娘湖上月应沉’’,从“应”字可见不是写近景。这句应是承三句“江南客”,因此“湖”应指“浙水"而言,这是诗人的想象之景,由近景联想到远地,“风急”与嚣月沉”都是凄清昏冥之景,仍是喻半生生涯坎坷不顺和暗淡无光。

  尾联“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归结到“丛芦”,以行人断绝只有丛芦喧响应和着荒城的砧声,抒写途中的寂寞和郁闷。诗题是对丛芦有感,因而全诗写“丛芦”贯穿始终,通过映衬渲染,萧瑟的芦叶喧声的描写蕴含深远的情致,抒发了诗人不尽的怅惘。

  诗的前四句由丛芦而忆及江南,再由江南折出“关外心”,在曲折的思绪活动中,回溯了漫长悠远的时间、空间和有关生活内容。这种回忆,以及暂时因环境清幽而尘烦乍释的心境,对于逐渐萌生的“关外心”,起着引发和映衬的作用。后四句则由“关外心”扩展开去,思绪连绵,融合了对亲人的思念和长夜难眠之中对外在环境的感受,使“关外心”表现得更加充分和形象。纯粹写因丛芦触发而引起的种种感慨,这就为诗营造出一种哀感优柔的意境,体现出李商隐诗情绪色彩的特征所在。

参考资料:

1、 李淼著.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12:第43页2、 杨春俏,吉新宏注析.中晚唐抒情诗选:南海出版公司,2005.04:第213页3、 刘学锴,李翰撰.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第6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陈章甫

: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未落梧桐荫已遮满道路。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早晨辞别青山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前额宽仪表堂堂。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你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如鸿毛一样。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返家,我这洛阳的行子空自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罢官回去他们如何看待你?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10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章甫: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阴:同“荫”。一作“叶”。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sī)马出门思旧乡。
“青山”二句:是说陈章甫因朝夕相见的青山而起思乡之情。一说因为思乡很快就回来了,意即早晨辞别故乡的青山,晚上又见到了。嘶:马鸣。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qiú)须虎眉仍大颡(sǎng)
陈侯:对陈章甫的尊称。虬须:卷曲的胡子。虬。蜷曲。大颡:宽大的脑门。颡:前额。

腹中贮(zhù)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贮:保存。

东门酤(gū)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酤酒:买酒。饮:使……喝。曹:辈,侪。皆:一作“如”。鸿毛:大雁的羽毛,比喻极轻之物。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津口:渡口。一作“津吏”:管渡口的官员。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郑国游人:指陈章甫,河南在春秋时郑国故地,陈章甫曾在河南居住很近,古作者称其为“郑国游人”。洛阳行子:李颀自称,因李颀曾任新乡县尉,地近洛阳,故名“洛阳行子”。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闻到”二句:听说你在故乡相识很多,你已经罢了官,现在他们会如何看待你呢?故林:故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10 .2、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3、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李颀的送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著称。此诗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约写于陈章甫罢官启程返回故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作此诗送别。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河南,不过长期隐居在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力争,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受到天下士子的赞美,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心官场之事,仍然经常住在寺院或郊外,活动于洛阳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乡是回原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河南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双方同为天涯沦落人。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坦,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怀念往日隐居旧乡山林的悠闲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怀,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描绘,高度的艺术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思想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指他抗议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形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同僚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思想性格和行为,注定他迟早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笔墨,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身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表现性格;写才学强调志节,又能显出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侧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返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种失意的惆怅,诗人以为毋须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怀,知己的情谊,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和遭遇,令人同情,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3-104 .2、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2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蓟门

: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登上燕台眺望不禁感到震惊,笳鼓喧闹之地原是汉将兵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万里积雪笼罩着冷冽的寒光,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战场烽火连天遮掩边塞明月,南渤海北云山拱卫着蓟门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jiā)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客:诗人自称。笳: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于笛子的管乐器,此处代指号角。一望:一作“一去”。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shǔ)色动危旌(jīng)
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危旌:高扬的旗帜。危旌:高扬的旗帜。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jì)城。
烽火:古代用于军事通信的设施,遇敌情时点燃狼粪,以传警报。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yīng)
投笔吏:汉人班超家贫,常为官府抄书以谋生,后终以公封定远侯。论功:指论功行封。请长缨:汉终军曾自向汉武帝请求,“愿受长缨,心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后被南越相所杀,年仅二十余。缨:绳。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笳鼓 一作:箫鼓)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写作者到边地见到壮丽景色,抒发立功报国的壮志。全诗一气呵成,体现了盛唐诗人的昂扬情调。

  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燕台一去”犹说“一到燕台”,四字倒装,固然是诗律中平仄声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笔即用一个壮大的地名,能增加全诗的气势。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是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满怀。一个“惊”字,道出他这个远道而来的客子的特有感受。这是前半首主意所在,开出下文三句。

  客心因何而惊呢?首先是因为汉家大将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叠。此句运用南朝梁人曹景宗的诗意:“去时儿女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表现军营中号令之严肃。但仅仅如此,还未足以体现这个“惊”字。三四两句更进一步,写这笳鼓之声,是在严冬初晓之时发出的。冬季本已甚寒,何况又下雪,何况又是多少天来的积雪,何况又不止一处两处的雪,而是连绵千万里的雪;这些雪下得如此之广,又积得如此之厚,不说它是怎样的冷了,就是雪上反映出的寒光,也足以令人两眼生花。“万里寒光生积雪”这一句就这样分作四层,来托出一个“惊”字。这是往远处望。至于向高处望,则见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以上四句已将“惊”字写足,五六两句便转。处在条件如此艰苦。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笳鼓喧喧已显出军威赫然,而况烽火燃处,紧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三者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悲凉景象,而且壮伟异常。这是向前方望。“沙场烽火连胡月”是进攻的态势。诗人又向周围望:“海畔云山拥蓟城”,又是那么稳如磐石。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就像天生是来拱卫大唐的边疆重镇的。这是说防守的形势。这两句,一句写攻,一句说守;一句人事,一句地形。在这样有力有利气势的感染下,便从惊转入不惊,于是领出下面两句,写“望”后之感。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祖咏用了这两个典故,意思很明白,更有豪气顿生之感。末二句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完满地结束全诗。

  这首诗从军事上落笔,着力勾画山川形胜,意象雄伟阔大。全诗紧扣一个“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格调高昂,感奋人心。诗中多用实字,全然没有堆砌凑泊之感;意转而辞句中却不露转折之痕,于笔仗端凝之中,有气脉空灵之妙。此即骈文家所谓“潜气内转”,亦即古文家所谓“突接”,正是盛唐诗人的绝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

: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白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旁来。
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
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
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
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九月九日茱萸成熟,插鬓时发现鬓发已经白了许多,伤心!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登高瞭望高山大海,满目凄凉,为古昔之人悲哀。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远访为吊念屈原而投沙之人,因为我也是逃名隐逸之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故交中还有谁在?独有崔亭伯崔侍御你了。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重阳节到了也不知道,放船载酒任水漂流。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我手持一枝菊花,和二千石的太守调笑。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日暮时分头戴头巾归岸,传呼之声充满阡陌。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一双白鹿拉着红色官车,后面宾客光辉显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夫子你坐在其中,你我就像相隔云霄。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良辰与美景,白白地错过,没有喝到酒,没有听歌舞。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晚上我从南峰归来,女萝间的明月落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再登上郡楼瞭望,古松的颜色也因寒更绿。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你我咫尺之间,却不可相亲,我好像一只被抛弃的鞋子。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旁来。
九卿高官从朝廷而来,乘着五马豪华大车。

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
拂晓朱门列戟,撩开帏帐就看见碧嶂一排排。

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
登高遥望远海,招集到许多英才。

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紫绶官员欢情融洽,黄花插鬓逸兴飞。

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
青山好像图画,流溪仿佛镜中回旋。

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遥羡你在重阳节的佳作,现在应该过了戏马台吧。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逃名:“逃名”一作“名山”。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旁来。

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

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

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
从:“从”一作“依”。即:“即”一作“向”。

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
登高望山海,满目悲古昔。
远访投沙人,因为逃名客。
故交竟谁在,独有崔亭伯。
重阳不相知,载酒任所适。
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
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彤襟双白鹿,宾从何辉赫。
夫子在其间,遂成云霄隔。
良辰与美景,两地方虚掷。
晚从南峰归,萝月下水壁。
却登郡楼望,松色寒转碧。
咫尺不可亲,弃我如遗舄。

九卿天上落,五马道旁来。
列戟朱门晓,褰帏碧嶂开。
登高望远海,召客得英才。
紫绶欢情洽,黄花逸兴催。
山从图上见,溪即镜中回。
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

  李白集中存有酬赠崔侍御诗十一首,大多是在金陵(今江苏南京)一带写的。这组诗当是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秋李白南游至宣城(今属安徽)时所作。关于崔侍御为何人,学术界尚存争议。郁贤皓《李白诗中崔侍御考辨》认为,崔侍御即是崔成甫。这两首诗感叹光阴易逝与怀才不遇,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也蕴含了抱负未能实现的苦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外思乡

: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每年春天都伤怀自己独在异乡,杜曲的黄莺最是了解我的心境。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看到江岸上渐渐西沉的残阳,肝肠寸断好似烟柳一丝丝。

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yīng)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岸上:席本作“上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