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隐者一绝

: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第255页2、 王充闾.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1

无媒径(jìng)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径路:小路。萧萧:萧条、寂静,冷落凄清的样子。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ráo)
公道:公平,公正。贵人:显贵的人。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第255页2、 王充闾.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1
无媒径路草萧萧,自古云林远市朝。
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612-61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由于没有人引荐,你只好遁迹云林,远离争名逐利的市朝,结果门庭冷落,径路上杂草丛生。
世间最公道的事就是任何人到了老年都要生长白发,包括公伯王侯,谁也没有例外。

注释
无媒:没有引荐的人,比喻进身无路。
径路:小路。
萧萧:萧条、寂静,冷落凄清的样子。
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居之处。
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
公道:公平,公正。
贵人:显贵的人。

参考资料:

1、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第255页2、 王充闾.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首两句从隐者的居所和处境着笔,称扬隐者的德行。“无媒”语出《韩诗外传》:“士不中道相见,女无媒而嫁者,君子不行也。”原意女子因无人为媒难以出嫁,这里指士子因无人推荐、引见而无法用于世。正因为无汲引者问津,隐者门可罗雀,屋前小路长满了荒草,一片萧索冷落。“草萧萧”暗用汉代张仲蔚事。据《高士传》载,张仲蔚“善属文,好诗赋,闭门养性,不治荣名”。透过萧萧荒草,一个安于索居的隐者形象呼之欲出。“云林”,高入云中的山林,这里指隐者隐之处。市朝,指交易买卖场所和官府治事所在。自古以来,隐者乐于洁身自好,有意避开这些争权夺利的尘嚣地,“退不丘壑,进不市朝,怡然自守,荣辱不及”(《周书·薛端传》)。清心寡欲,恬淡自适,诗人对隐者的洁行高志,流溢出钦羡、称颂之情。

  末两句从白发落墨,生发健拔高昂的议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与忧愁有着不解之缘。隐者“无媒”,因而怀才不遇。社会的压抑使他产生忧愁,难以驱逐的忧愁又使他早生华发。他叹息英雄无用武之地,痛恨扼杀人才的社会势力,呼吁世间公道。诗人充分理解隐者的心境,他与隐者灵犀相通,命运与共,对人世、对社会有着相同的见解。他以为,世间只有白发最公道,即使是达官贵人的头上也照长不误,决不饶过。不受财富摆布,不向权贵拜倒,不阿谀,不恂私,一切都公平合理,这就是人间的公道。诗中“唯”字,包含言外之意:除了白发,人世间再没有公道可言。社会不公正,在诗人笔下得到深刻的揭露和无情的针砭。这是理性的批判,是对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有力鞭苔。

  全诗随情感的流动、意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节奏和语势:前两句如静静溪流平和舒缓,后两句如滔滔江潮激荡喷涌。批斥的锋芒直指不公道的封建社会制度,议论警动,憎爱分明痛快淋漓而又不乏机趣幽默。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612-61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牧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4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新竹

: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新篁才解箨,寒色已青葱。
新竹上的苞叶才刚刚褪去,就已透出青冷的翠色。

冉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
柔垂的枝干偏偏布满竹粉,渐渐招来清风,枝叶沙沙作响。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高低疏密有致的叶片透过很多阳光,还没有密密挨挨的挤在一起。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但那一团团竹节,不管大小,都透着坚贞的气韵。

新篁(huáng)才解箨(tuò),寒色已青葱。
新篁:新生之竹。亦指新笋。解箨:竹笋脱壳。

(rǎn)冉偏凝粉,萧萧渐引风。
冉冉: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

扶疏多透日,寥落未成丛。
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寥落:稀少。

惟有团团节,坚贞大小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跂乌词

: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刷毛伸羽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为何?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肉人所伤?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越。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日照城隅,群乌飞翔;哑哑争飞,占枝朝阳。

刷毛伸羽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为何?
梳毛伸翅,和乐欢畅;顾盼跂乌,群鸦猜详:跂乌落魄,是为那般?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也许志高,亲近太阳?日中三足,使它脚残。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肉人所伤?
也许饥饿,啼走路旁,夺人鲜肉,为人所伤?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越。
昂首独足,丛林奔窜。口衔低枝,飞跃艰难。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四顾泥涂,蝼蚁须防。仰看房梁,燕雀为患。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纵有六翮,利如刀芒;腾跃失势,无力高翔。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支离无趾,身残避难。努力低飞,慎避后患。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yā)鸦争赴朝阳枝。
鸦鸦:犹哑哑,象声词。即乌鸦的叫声。

刷毛鸦羽和且乐,尔独落魄(pò)今为何?
落魄:穷困潦倒、不得志貌。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三足:传说是居住在太阳中的乌鸦。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jué)肉人所伤?
攫:抓取。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xián)低枝始能越。
翘肖:在空中高飞之类的动物,此指乌鸦。章士钊以为是“翘首”,即矫首、昂首之意。丛薄:低矮的丛林。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左右六翮(hé)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六翮:飞行中有力的羽毛。踊身:纵身跳跃之态。

支离无趾(zhǐ)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支离、无趾:《庄子》中两位形体伤残的富有寓意的人物。

城上日出群乌飞,鸦鸦争赴朝阳枝。
刷毛伸羽和且乐,尔独落魄今为何?
无乃慕高近白日,三足妒尔令尔疾?
无乃饥啼走路旁,贪鲜攫肉人所伤?
翘肖独足下丛薄,口衔低枝始能越。
还顾泥涂备蝼蚁,仰看栋梁防燕雀。
左右六翮利如刀,踊身失势不得高。
支离无趾犹自免,努力低飞逃后患。

  《跂乌词》作于柳宗元初贬永州不久。在此诗中,诗人借助于跂乌形象婉曲而真实地展示自己坎坷的人生遭遇和凄苦心灵创伤,描绘出一副令人心恸的自画像。通过此诗,可以深入地窥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准确地把握他初贬永州时的创作心态。这不仅对读者欣赏他的寓言诗帮助不少,而且对全面地了解柳宗元和他的整体作品也大有裨益。

  在这首诗中,诗人叙述了一只受伤乌鸦的落魄遭遇和打算未来避祸自保的寓言故事。全诗的内容可分三层。第一层,群乌和乐图。当旭日升起时,一群乌鸦在城头上空飞翔,哑哑地鸣叫着、争抢着飞向那朝阳的树枝,享受着阳光沐浴的温暖。它们梳梳羽毛、舒展舒展翅膀,显得那样的舒坦、惬意和快乐,似乎幸福的时光全属于它们了。于是它们对不幸的跂乌评头品足的大加议论起来,并伴有几分嘲弄和幸灾乐祸。这层对全诗来说,既交代了跂乌落魄的原因和背景,又显示出了跂乌同群乌命运的巨大反差。第二层,叙述跂乌落魄的原因和惨状。原因有二:一是志向太高,招致太阳里的三足乌的嫉妒,使其足病。二是损人害己。因抢夺别人的既得利益,为人所伤。因而处境狼狈,只能告别展翅高翔的蓝天,口衔树枝艰难地在低矮的树丛中跳跃。还须时时提防泥涂中蝼蚁和栋梁上的燕雀偷袭和伤害。这层是全诗的重点,集中描述了跂乌的落魄之状。第三层,跂乌所思。面对着环视的敌手,自己已经丧失了搏击长空的能力,与其受辱于敌手,不如效法支离和无趾,全身而退,以求自保。此层进一步写跂乌由身体的伤害到精神的伤残,加浓此诗的悲剧色彩。

  这是一首寓言诗,作为寓言诗,最本质的特征是托物寓意。首先,须看所托之物与所寄之意能否融为一体。其次,要求所寓之意真实。因为“意”是寓言诗的关键、生命和灵魂,“物”之不过是其载体而已。如果没有灵魂,寓言诗同平庸的写景诗和咏物诗就没有了差别。欣赏寓言诗,关键是对所寓之“意”的真实性的把握。再次,对“意”的表达方式是否幽深婉曲,尺度适当。太直则成为了咏怀诗而显得浅露,太曲易变成朦胧诗而不知所云。此诗成功地处理好了这几种关系,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形象鲜明、生动真切是突出特征之一。在“跂乌”这一形象中,诗人寓于了作者真切的经历、遭遇、感受和悲愤。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读者从群乌对跂乌受伤原因的议论中得到的答案是:志高和损人。这两点正是柳宗元遭贬的直接原因。他年少精敏,志向高远,再加之仕途通畅,三十来岁就成为了朝廷中的决策要臣,这使他的从政理想变得更加狂热和高远。他立志革除一切社会弊端和痼疾,再现盛唐的繁荣景象。正如“群乌”所言“慕高近白日”。结果势必引起政敌的嫉妒。再就是它们的革新的措施,就更严重的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利。如废除宫市、收回宦官特权、削弱藩镇势力和惩治贪官污吏等等,在“群乌”的眼中都是些“贪鲜攫肉”的损人行为,自然要遭到群起而攻之。这些都是柳宗元的真实遭遇。过激的革新立即招来了宦官、藩镇势力和朝官的反对派里外呼应的联合进攻,拥立太子李纯,强迫顺宗退位,严惩革新派骨干,在磨刀霍霍、刀光剑影的疯狂围攻下,其结果岂止是伤痕累累。另外,如和乐的群乌、窥视的蝼蚁和燕雀,正是政敌们弹冠相庆和仍将继续落井下石置人死地的丑态的传神刻画。他的好友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和《唐书》本传看法是一致的,认为柳宗元落魄主要是“少时嗜进,谓功业可就”,“不自贵重顾藉”,得罪权贵所致。而“名盖一时”、人“畏其才高”又是久贬不用的根本原因。朋友之说的真实性和史书记载的权威性,足以说明了柳宗元落魄原因的真实性。所以韩醇《诂训柳集》说《跂乌词》是“用寓言之体”,“显以自况”。跂乌形象的真实,就是艺术地再现诗人经历的真实。

  凄婉哀怨、悲壮刚强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柳宗元在落魄的跂乌身上寄予的情感,也是自己那段特殊时间内的特殊情感的表现。失势的跂乌面对险恶的环境,他选择了效法支离无趾、避祸全身。这正是柳宗元内心矛盾、苦闷、彷徨和恐惧之情的真实表现。现代人大可不必去责怪柳宗元过于消沉、妥协和退却,也不必要求他当时为何不一直斗争到底、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其实,谁都知道任何顽强的斗士,不可能内心没有丝毫胆怯和软弱。因此,柳宗元非但无可厚非,反而更让人敬佩他有敢于袒露真实内心的勇气。当时的柳宗元没有选择余地。一夜之间的命运逆转,不得不扶老携幼,从京城来到永州。到后的水土不服、亲人病逝、多病缠身,人身攻击的恶语、用心险恶的诽谤,还有那“不在量移之限”的一纸诏书,打击一个接一个的劈头盖来,柳宗元的前途几乎被全部封杀。伴随而来的还有那令人窒息的孤独和寂寞。对于这种远远超出肉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伤害,迫使他与佛门有了亲密的接触。“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佛门何处销”。在这条王维当年选择的道路上,柳宗元又蹒跚地行走着。当然,佛门并不是不幸的真正的避难所,暂时的安慰无法治愈永恒伤痛。这大概是前人众口一词的认同柳宗元的作品以哀怨、凄婉为感情基调,深得骚人之趣的原因吧。在柳宗元的集子里,处处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常积忧恐”、“恒惴栗”的情感涌动。周昂在《中州集》中的《读柳诗》一诗写道:“功名翕忽负初心,行和骚人泽畔吟。开卷未终还复掩,世间无此最悲音。”乔亿的《剑溪说诗》更是明确指出《跂乌词》“恻怆动人”,情感哀怨。刘克庄认为“可悲而泣”。因此,《跂乌词》所表达出来的凄婉哀怨,是柳宗元当时最真实的情感。不过,在悲切中还夹有一点悲壮。跂乌的昂首,正是张谦宜评柳诗时所说的“矫矫凌人意”,“毕竟不平和”。

  物我一体、婉曲含蓄是此诗表现手法上的特色。在《跂乌词》中,柳宗元以高超技巧,展示出寓言诗的魅力。全诗无一不在说跂乌,又无一不在言自己,真正做到了物我难分。这种效果的取得,首先在物的选择上,诗人以跂鸦为意的寄托物,是很有深意的。它具有多层含义。一方面,乌鸦是不吉祥的小动物,给人的印象是多嘴惹祸、制造麻烦、没有婉转动听声音,常常被人指责。柳宗元的革新中的言行举止,被众臣视为“怪民”,群起攻之,这点与乌鸦十分相似。当然,群乌给柳宗元的印象也是一样。这就缩短了物与人之间的距离,启动了读者的想象。另一方面,跂乌又是令人同情的弱者,它那伤残的躯体、危险的处境以及惶恐退避的心理,读者更易锁定被贬的柳宗元。其次,在跂乌的刻画上传神而深刻,作者舍弃外貌描绘而直达其神。突出的只是落魄过程和此后的感受,及避免了浅直之弊,其婉曲之美、含蓄之韵,使物我浑然一体。

  总之,《跂乌词》不仅集中地体现了柳宗元的寓言诗的特点,而且代表了柳诗的主要风格——凄婉哀怨。也是深得楚骚精髓之佳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

: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破晓的笛声催下我思乡的泪滴,秋日的冰水响过了奔驰的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我孤单一人置身于西北的塞外,几万里途程我处在遥远的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终日里只见边塞上不断的征战,连年来只听军队中战鼓的敲击。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亲爱的家乡你如今究竟在何处?昨日的梦中我又回故乡的清溪!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3-54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4-196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tí)
晓笛:清晨羌笛吹奏之声。秋冰:胡塞属高寒地带,入冬早,故虽秋日业已结冰。

一身虏(lǔ)云外,万里胡天西。
虏:对西北边地的蔑称。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pí)
鼓鼙:战鼓,这里指征战之事。鼙,鼓的一种。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故山:指岑参隐居的终南山。清溪:指终南山的小溪流。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3-54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4-196
晓笛引乡泪,秋冰鸣马蹄。
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
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
故山在何处,昨日梦清溪。

  这首五律是诗人塞外旅途中的怀乡之作,它以苍凉的格调,倾诉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

  那是一个边地的拂晓,深秋的塞外,天气寒凉,诗人又跨上战马,踏着秋日的冰水出发了。晨风送来瑚婉的笛声,这笛声不由引起诗人对故乡的怀念,两行热泪滚滚流下。诗歌就从这里开头。“晓笛”,“秋冰”,“马蹄”,交织成一幅单纯而又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塞外秋晓行旅图,点示出“早发”之意。而这种苍凉的意境中,透露出独处异地的乡思,这便是首句的“乡泪”,从而暗示出“怀”字。“怀”,被渲染异地风情的“晚笛”所引发,所烘托,是统摄作者眼前这幅画面的中心,也是贯穿全诗的线索。

  以下六句便集中写“怀”。“一身虏云外,万里胡天西”,这一联写边塞的遥远和自己的形单影只。“一身”与“万里”互相对照,突出了独处塞外的孤零。“虏云”和“胡天”说的都是塞外,而用两句反复来写,就突出了异地的感觉。“虏云”而言“外”,“胡天”而言“西”,就都强调了边塞的遥远,归家的不易,也就暗示出“怀”的原因。这两句与《安西客馆中思长安》里的诗句“绝域地欲尽,孤城天遂穷”都表达了一种独处异地的愁思。“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上句从所见,下句从所闻写边塞上单调而又连续不断的征战生活。当诗人置身于这种生活之中的时候,他就发现,这种生活与作者自己原来的想象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是那样浪漫的。马上颠簸,飘忽无定,乡路迢迢,归家无期,诗人是不可能不时而生出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征战生活的厌倦情绪的。从某一方面说,这也反映了戍边将士对长期征战的厌倦及对和平安定的眷恋。

  诗的最后两句写思念故乡,形之梦寐。“故山”点出“怀”的对象,“今”承上文眼前景,“何在”启下句故乡景,用一问退出一“梦”,突出表现了对家乡之不能不时时萦怀。并且,“昨日梦”和今“晓笛”相呼应,反映了诗人之所以闻笛而落泪,并不是凭空的,而是以他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为基础的。写到这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这个题目所点示的几层意思,尤其是贯穿全诗的“怀”字,就表现得十分完满而又含蓄了。

  全诗从“早发”落笔,层层写来,宛转赴题,情景交融,层次井然,感情十分深沉。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53-54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94-19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滟滪堆

: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把系船的缆绳解开。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参考资料:

1、 (宋)乐史|校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1:1101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997-9983、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9-2014、 葛景春.杜甫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10月:89-90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巨积:谓物品成堆。出水:出自水中。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háng)
沉牛:亦作“沈牛”。 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 舟航:行船。

天意存倾覆(fù),神功接混茫。
倾覆:倒塌;翻倒。神功:神灵的功力。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干戈连解缆(lǎn),行止忆垂堂。
干戈:指战争。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参考资料:

1、 (宋)乐史|校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1:1101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997-9983、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9-2014、 葛景春.杜甫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10月:89-90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滟滪堆》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此诗描绘了滟滪堆雄浑险恶,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的忧虑与无奈。

  首联“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开门见山,突出滟滪堆之大,接着下句表现了滟滪堆之高,其中一个“巨”字和一个“长”字,不但突出了滟滪堆之高之险,而且给人以望而生畏之感。

  颔联“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这两句化用了当时的谚语之意。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这一联承上而来,突出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

  颈联“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在诗人看来,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在此,把滟滪险滩化为水候(即水在不同季节变化的情状,并成为警戒行船的标石)。

  尾联“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一路走来险象环生。故最后一句写道:“行止忆垂堂。”“垂堂”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以此喻危险的境地。从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无尽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状。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借物抒情,从诗歌来看,好似在写“滟滪堆”的自然险恶,而实际上诗人抒发了“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其次,侧面描写,诗人在诗歌中,多次引用典故谚语,从侧面突出了要表现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764-7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边词

: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五原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二月之间,垂杨尚未发芽。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黄河岸边。如今开始冰雪消融。长安城里,却正当落花时节。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4页 .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张仁愿所筑西受降城即在其西北。旧来:自古以来。未挂丝:指柳树还未吐绿挂丝。

即今河畔(pàn)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即今:如今,现今。冰开日:解冻的时候。长安:在中国陕西的西安和咸阳附近。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44页 .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旧来迟 一作:归来迟)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七十五。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首句中的“五原”,就是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张仁愿任朔方总管时为防御突厥而修筑的著名的三受降城之一──西受降城,就在五原西北。这一带地处塞漠,北临大碛,气候严寒,风物荒凉,春色姗姗来迟,所以说“五原春色旧来迟”。着“旧来”二字,不但见此地的荒寒自古迄今如斯,而且表明诗人对此早有所闻。这一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

  “二月垂杨未挂丝。”仲春二月,内地已经是桃红柳绿,春光烂漫,这里却连垂杨尚未吐叶挂丝。柳色向来是春天的标志,诗人们总是首先在柳色中发现春意,发现春天的脚步、声音和身影。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便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点绿色的荒寒景象。

  三四两句仍紧扣“春迟”写边地风物,却又另换一副笔墨。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第二句与三四两句之间,包含着一个时间的差距。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隐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长安,这时早已姹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面对五原春迟、北边荒寒的景象,诗人心里所唤起的并不是沉重的叹息与忧伤,也不是身处穷荒绝域的孤寂与凄凉。这里是荒寒的,但荒寒中又寓有它所特具的辽阔与壮美;这里是孤寂的,但孤寂中又透露出边地的宁静和平,没有刀光剑影、烽火烟尘;这里的春天来得特别晚,但春天毕竟要降临。“河畔冰开”,带给人的是对春天的展望,而不是“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何处知”(李益《度破讷沙》)这样沉重的叹息。如果把这首诗和王之涣的《凉州词》对照起来读,便不难发现它们的声息相通之处:尽管都写了边地的荒寒,流露的思想感情却是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在这一点上,《边词》可以说是开盛唐风气之先的。

  这首诗散起对结,结联又用一意贯串、似对非对的流水对,是典型的“初唐标格”。这种格式,对于表现深沉凝重的思想感情可能有一定局限,但却特别适合表现安恬愉悦、明朗乐观的思想感情。诗的风调轻爽流利,意致自然流动,音律和婉安恬,与它所表现的感情和谐统一,让人感到作者是用一种坦然的态度对待“春色旧来迟”、“垂杨未挂丝”的景象。特别是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日”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治世之音安以乐”(《毛诗序》),这首诗可以作为一个典型的例证。不妨说,它是初唐标格与盛唐气象的结合。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63-6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