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4-815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4-386 .

我宿五松下,寂寥(liáo)无所欢。
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媪(ǎo):老妇人。寂寥:(内心)冷落孤寂。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chōng)寒。
秋作:秋收劳动。田家:农家。秋作:秋天的劳作。苦:劳动的辛苦,心中的悲苦。夜舂寒:夜间舂米寒冷。舂:将谷物或药倒进器具进行捣碎破壳。此句中“寒”与上句“苦”,既指农家劳动辛苦,亦指家境贫寒。

跪进雕(diāo)胡饭,月光明素盘。
跪进:古人席地而坐,上半身挺直,坐在足跟上。雕胡饭:即菰米饭。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素盘:白色的盘子。一说是素菜盘。

令人惭漂(piǎo)母,三谢不能餐。
惭:惭愧。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三谢:多次推托。不能餐:惭愧得吃不下。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4-815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4-386 .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五松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妇女。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诗人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女主人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主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被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这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4-386 .2、 袁行霈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9-34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注释
五松山:在今安徽省铜陵市南。媪(ǎo):老妇人。
寂寥:(内心)冷落孤寂。
秋作:秋收劳动。田家:农家。秋作:秋天的劳作。苦:劳动的辛苦,心中的悲苦。
夜舂寒:夜间舂米寒冷。舂:将谷物或药倒进器具进行捣碎破壳。此句中“寒”与上句“苦”,既指农家劳动辛苦,亦指家境贫寒。
跪进:古人席地而坐,上半身挺直,坐在足跟上。雕胡饭:即菰米饭。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
素盘:白色的盘子。一说是素菜盘。
惭:惭愧。漂母:在水边漂洗丝絮的妇人。《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时韩信少时穷困,在淮阴城下钓鱼,一洗衣老妇见他饥饿,便给他饭吃。后来韩信助刘邦平定天下,功高封楚王,以千金报答漂母。此诗以漂母比荀媪。
三谢:多次推托。不能餐:惭愧得吃不下。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4-815 .2、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4-386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五松山下住着一位姓荀的农民妇女。一天晚上李白借宿在她家,受到主人诚挚的款待。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当时的心情。

  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写出诗人寂寞的情怀。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可以引起他欢乐的事情,他所接触的都是农民的艰辛和困苦。这就是三四句所写的:“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秋作,是秋天的劳作。“田家秋作苦”的“苦”字,不仅指劳动的辛苦,还指心中的悲苦。秋收季节,本来应该是欢乐的,可是在繁重赋税压迫下的农民竟没有一点欢笑。农民白天收割,晚上舂米,邻家妇女舂米的声音,从墙外传来,一声一声,显得十分凄凉。这个“寒”字,十分耐人寻味。它既是形容舂米声音的凄凉,也是推想邻女身上的寒冷。

  五六句写到主人荀媪:“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古人席地而坐,屈膝坐在脚跟上,上半身挺直,叫跪坐。因为李白吃饭时是跪坐在那里,所以荀媪将饭端来时也跪下身子呈进给他。“雕胡”,就是“菰”,俗称茭白,生在水中,秋天结实,叫菰米,可以做饭,古人当做美餐。姓荀的女主人特地做了雕胡饭,是对诗人的热情款待。“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目。在那样艰苦的山村里,主人端出这盘雕胡饭,诗人被深深地感动了,最后两句说:“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漂母”用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这里的漂母指荀媪。荀媪这样诚恳地款待李白,使他很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她,更感到受之有愧。李白再三地推辞致谢,实在不忍心享用她的这一顿美餐。

  李白的性格本来是很高傲的,他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常常“一醉累月轻王侯”,在王公大人面前是那样地桀骜不驯。可是,对一个普通的山村妇女却是如此谦恭,如此诚挚,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可贵品质。

  李白的诗以豪迈飘逸著称,但这首诗却没有一点纵放。风格极为朴素自然。诗人用平铺直叙的写法,像在叙述他夜宿山村的过程,谈他的亲切感受,语言清淡,不露雕琢痕迹而颇有情韵,是李白诗中别具一格之作。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84-386 .2、 袁行霈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339-340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题下原注:“宣州”。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南。此诗为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往来于宣城、历阳之间时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14-815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鹤林寺僧舍

: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整日昏昏沉沉恍若梦中,忽然发现春天即将过去便强打精神登山赏景。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经过一个种满竹子的寺院,与一僧人攀谈许久,难得在这纷扰的世事中暂且得到片刻的清闲。

参考资料:

1、 任新昌书,胡明军绘. 书画千家诗.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11. 2、 许图南.古竹院考--从李涉的诗谈到镇江的竹林寺.教学与进修, 1981.07.02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强:勉强。

因过竹院逢僧(sēng)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因:由于。过:游览,拜访。竹院:即寺院。此处“偷”在有的诗歌版本中作“又”字。浮生:意为人生漂浮无定,如无根之浮萍,不受自身之力所控,故谓之“浮生”。

参考资料:

1、 任新昌书,胡明军绘. 书画千家诗.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5.11. 2、 许图南.古竹院考--从李涉的诗谈到镇江的竹林寺.教学与进修, 1981.07.02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这首诗是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墙壁上。作者在听了老僧的教训后悟得了对待人生的观念,明白了只有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一句是诗人对自己遭遇流放时的内在情绪与外在情态的真实描述。诗人从“抑”起笔,首先抒写其消极浑噩的内心情态。在“醉梦”前面修饰以“终日昏昏”,可见诗人面对流放遭遇所表现出来的极度消沉和一蹶不振。从写法上这是采取了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下文的“扬”做了一个很好的蓄势和铺垫。

  第二句是写诗人在百无聊赖之际,浑浑噩噩之中,忽然发现明媚的春光已经快要离他而远去了,于是强打精神走出户外,登上南山,想借欣赏春色以排遣积郁已久的愁苦与不快。这里的“春尽”我们应该不仅仅理解为自然界的春天将要过去了,还应该想到人生青春岁月之有限。诗人不甘心就此消沉下去,不能就这样枉费青春,不甘心庸庸碌碌了此一生,因此才在“忽闻春尽”之后振作精神“强登山”。

  第三句中“因”,当为介词,有“由于”之意;“竹院”,就是寺院,僧人参禅悟道修行之地。诗人来这里干什么?有意来的也好,无意路过也罢,总之,人还是进去了,并且与寺内的高僧谈禅悟道闲聊了很久。“逢僧话”之“逢”字告诉读者是无意之中碰到的;“话”,即与老和尚谈禅悟道,聊天,吐露心中的苦闷与不快,探讨人生之喜怒哀乐。作为佛家,对待人生的观念自古多为淡化人生功利,平和情绪心态,面对惨淡现实,视若罔闻,处变不惊。不论有多大的烦恼与不快,学会深藏于心底,这样才能忘记过去,笑对人生,憧憬未来。

  第四句是点睛之笔。浮生半日闲,是因为过竹院逢僧话。此句深深禅意,揭示了无趣盲目的人生,半日闲最难得。

  作者已经对人生有所觉悟,并找出自己的答案。这首诗就是他心境的写照,有人以为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并对之解释,其实不然“偷得”也好,“又得”也好,并非对人生的消极应对,而是一种自然之道。

参考资料:

1、 许图南.古竹院考--从李涉的诗谈到镇江的竹林寺.教学与进修, 1981.07.02 2、 杨鸿儒编著. 唐代绝句评译 上. 北京:华文出版社, 2006.1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青青水中蒲三首·其三

: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水中生长着青青的菖蒲,叶子很短小不得伸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妇人常年难走出堂屋外,远行的人离我有千万里。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59-4602、 王 颖.唐诗宝鉴 至爱真情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45-46

青青水中蒲(pú),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行子:出行的人。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59-4602、 王 颖.唐诗宝鉴 至爱真情卷.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45-46
青青水中蒲,叶短不出水。
妇人不下堂,行子在万里。
  这三首乐府诗是具有同一主题的组诗——思妇之歌,是韩愈青年时代的作品,写于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是为寄其妻卢氏而作。清人陈沆《诗比兴笺》说是“寄内而代为内人怀己之词。”

参考资料:

1、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92-7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紫薇花

: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一支初绽的紫薇在秋露里迎接晨光,而不是在早春与百花争奇斗艳。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无言的桃花、李花现在不知道在何处,只有紫薇花向着寒冷的秋风,笑对那些争着在艳阳春天开放的花朵了。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30-131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72-174

晓迎秋露(lù)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上春:早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桃李无言:意谓桃李不说话,不夸耀自己。艳阳人:指在艳阳春天里开的花。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30-1312、 马玮.中国古典诗词名家菁华赏析·杜牧: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172-174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桃李无言又何在,向风偏笑艳阳人。

  紫薇夏季开花,开谢相续,花期长达三、四月之久。杜牧这首诗即围绕紫薇花花期长的特点着笔,赞美紫薇花不争春的谦逊品格。

  “晓迎秋露一枝新”,首句写紫薇花开花季节时令。秋天的早晨,紫薇花迎着秋天的寒露开出一枝枝新鲜的花朵。一个“迎”字,赋予紫薇花以人的精神,它不怕秋寒,迎着寒露开放,为人间装点秋天的景色。

  “不占园中最上春”,春天时节,百花盛开,争奇斗艳,而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它夏季开花,一直开到秋末。诗人在这里赞美紫薇花不与百花争春的谦逊品格。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出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意谓桃花李花开得鲜艳靓丽,引得人人们纷纷前来观赏,以致树下踩出了小路。杜牧在这首中用此典故,却一反其念,以桃花李花来反衬紫薇花的美和开花时间之长,极有新意。诗人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丽的质感。现在秋天到了,秋风萧瑟,无言的桃花、李花,不知今在何处,只有紫薇花向着寒冷的秋风,笑对那些争着在艳阳春天开放的花朵了。诗人寄情于物,在赞美紫薇花的谦逊品格时,也赞美了具有谦逊美德的人。

  诗人虽写紫薇但在此诗中一字不提紫薇,使读者在惊奇之中,享受到紫薇的美丽的质感。充分感觉到紫薇不与群花争春,淡雅高洁的风骨和一枝独秀的品格。所谓“反常”必须以“合道”为前题,方能构成奇趣。这首被人们誉为咏紫薇诗中的佳作,由于设想入奇,扩大了诗的张力和戏剧效果,使人玩味不已。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历代题画类诗鉴赏宝典: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30-1312、 炎继明.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医药文化: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85-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风

: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yú)(jiá)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把村花村树描绘成为有感情的生命,尤其农村百花火热的迎春之情,写得极其真切,创造了一种“神似美”。并通过将荠菜这个可爱的小生灵和梅花、桃花等相提并论,说明了春天是无私的:对花而言,春风过处,不管是园中名卉还是村头野花,都不会错过春风带给自己的花信;而春风也从不厚此薄彼,使它们呈现一派欣然的景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单于台

: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春日里无战事边疆的士兵都已返回,我独自一人登上了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太阳从大地渐渐升起,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从远天之外涌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黄沙随风翻滚的纹痕好似水中波浪,狂风呼啸,响声如同雷鸣。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可惜阴山关隘虽已天亮,却门户不开,无法通行。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新编唐诗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0:316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840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chán)于台。
边兵:守卫边疆的士兵。单于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地中出:从平地升起。

沙翻痕(hén)似浪,风急响疑雷。
沙翻:沙随风翻滚。响疑雷:响声如同雷鸣。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阴关:阴山山脉中的关隘。阴山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屏障,绵亘今内蒙古自治区。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新编唐诗三百首:大连出版社,1990:316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出版社,2010:840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
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这首诗描写边塞风光,表现了塞外生活的艰苦和诗人在边关经历的真情实感。首联是全诗总纲,春日无春色,显出塞外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颔联将“白日”、”黄河’”对举,在辽阔苍茫之中,有壮丽多彩之感。颈联继续写景,运用比拟手法,写出风如雷响,惊心动魄;沙似浪翻,历历在目。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但见雄关似铁,紧闭不开,戒备森严。语句浑朴,境界开阔,有“盛唐气象”。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首联是说,春日里无战事士兵都已返回,我独自一个人登上单于台。首联是全诗的总领。“春”字和“独”字,看似出于无心,实则十分着力。春日兵回,边关平静无事,才有登台览物的逸兴;虽说春日,下文却了无春色,更显出塞外“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的荒凉。独上高台,凝思注目,突出诗人超然独立的形象。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轮白日,跃出平地,写它喷薄而上的动态;千里黄河,天外飞来,写它源远流长的形象;“白日”、“黄河”对举,又在寥廓苍茫之中给人以壮丽多彩的感觉。白日出于地中而非山顶,黄河来自天外而非天上,一切都落在视平线下,皆因身在高台之上的缘故。

  颈联继续写景。两句比喻,牢牢把握住居高临下的特点:居高,所以风急,所以风如雷响,惊心动魄;临下,才见沙痕,才见沙似浪翻,历历在目。不说“如雷”而说“疑雷”,传神的写出作者细辨风声的惊喜情态。中间两联,白日、黄河、沙浪、风声,从远到近,自下而上,构成一幅有色彩、有动态、有音响的立体图画,把边塞风光,写得势阔声宏,莽莽苍苍之至。尤其是“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一联,语句浑朴,学盛唐而能造出新境界,很为后人激赏。

  “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尾联是说,很想跨越阴山关隘看个究竟,阴山关隘虽已天亮门户不开。尾联写诗人从单于台上向北眺望阴山,那是汉代防御匈奴的天然屏障。诗人很想到阴山那边去看一看,但见那连绵起伏的阴山,雄关似铁,虽然天已经大亮,门户却紧闭不开,无法通行啊!

  诗人分明看到横断前路的不可逾越的阻障,于是,激越慷慨的高吟大唱,一变而为徒唤奈何的颓唐之音。诗到晚唐,纵使歌咏壮阔雄奇的塞外风物,也难得有盛唐时代那蓬蓬勃勃的朝气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340-134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