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湜

山寺夜起

: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月亮从山石处升起,挥洒下来的光辉照得满溪烟雾腾绕。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打开门,欣赏这夜景,抬头看那深寒的夜空。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有谁见过我这等没有家的流浪者,在这深山中孤独的难以成眠。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首联“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描写月亮从高高的岩石之巅升起来,月光普照大地,为全诗铺设了思乡的氛围,奠定了思乡的基调。接着诗歌转向对月光下一溪水雾的描写。由于月光如水,澄澈明亮,所以,本来就洁白的云气更显洁净飘渺。首联描写符合山中晚景特点,月光的衬托使得景物更加美好。

  颔联紧承首联,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颈联写无法入睡的自己打开寺门,站在寺外观赏美景。眼前美景,让作者感慨万千,不禁怜惜起来。这一份怜惜,暗含着深沉的身世漂泊之感。诗人抬头看天,却感觉到霜重气寒,心中难免凄凉孤独。“霜天”二字,紧扣心情,间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孤寂凄冷的心境,可谓传神之笔。

  尾联直抒胸臆,用反问的形式写到:谁看到无家可归的客居他乡的人,在这荒郊野外,月下思乡,山中叹惋,独自一人深夜不眠呢?反问加强了抒情效果,与前面的景物描写遥相映衬,更写出一份愁绝伤绝的自伤之境,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此诗大有杜甫诗歌沉郁苍凉之感,但多出了一份轻巧和淡静,可为上乘之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龙岩州除夕醉后赋长句三首时将赴漳泉诸郡 其二

:

昨夜家书来自驿,母氏之言父手迹。镫前氏读百叹息,泪与空檐雨同滴。

男儿不能忍穷守家,乃使风霜雨雪饥渴冻,劳惫忧愁疾病痛,氏氏尽入老亲梦。

家有榆树藏乌鸦,乌鸦之鸣声呀呀。音书此时不到家,老亲听之思天涯,掷珓问卜愁转加。

又况今日除夕,明日元辰,四时佳节更番新。天机自动诸弟妹,膝前颇解思行人。

牵衣挽问兄在闽,屈指六年南北他乡春。吁嗟我生七尺身,不如牛医之儿能奉亲。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深夜

:

思乡深夜正愁生,六扇西窗忽半明。独有天衢无梗塞,又看一月在空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湖楼早起二首

:

其一
面湖楼好纳朝光,夜梦分明起辄忘。
但记晓钟来两寺,一钟声短一声长。

其二
湖上朝来水气升,南高峰色自崚嶒。
小船看尔投西岸,载得三人两是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湖楼早起

:
湖上朝来水气升,南高峰色自崚嶒。
小船看尔投西岸,载得三人两是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彦冲长江月夜图

:

十年京口几经行,记泊金山问水程。浩浩夜江流月色,萧萧风荻乱秋声。

扁舟载梦醒何处,独雁叫霜天未明。当境有诗常错过,今看图画见诗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舟中二绝 其一

: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上去无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舟中二绝 其二

:

我向西行风向东,心随风去到家中。凭风莫撼庭前树,恐被家人知阻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感 其一

:

枫叶本非花,质殊桃李杏。风霜为假合,渲染缀春景。

随荣亦随落,策策堕荒梗。可怜几叶红,犹弄夕阳影。

譬若老逢掖,忽啖红绫饼。晚景诚独佳,岁月亦垂尽。

何如松柏姿,苍翠自冬岭。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感 其二

:

物生大化中,伸屈天所与。草木不怨凋,黄落应节序。

阴虫尔何感,戚戚如私语。天寒入苦吟,物性有迎距。

徒使孤孽魂,感激愁羁旅。蛰藏理固然,幽恨谁怜汝。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