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湖二首

:
藻荇连延十亩余,从来佳致与人俱。
水禽扑碌时惊枕,城月朦胧当画图。
莫去渚兰留作佩,剩栽洲橘遣为奴。
从今杖屦频来往,乞与嘉名唤雁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壁

李壁

李壁,《宋史》写作李璧,字季章,号石林,又号雁湖居士,谥文懿。眉之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南宋历史学家李焘之子,生于公元1157年(一说1159年),殁于1222年,享年65岁。 104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花山寺壁

: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花山寺是因鲜花繁多、美丽而得名,来到这里才发现,不见鲜花,只见杂草丛生。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鲜花栽种的培养和修枝很重要,要勤奋努力,要知道,花是很容易凋零的,而杂草却是很容易就蔓延生长的。

参考资料:

1、 赵生群 王晓英等.儿童学古诗101首:南京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144页2、 徐敏.儿童古诗300首 上册:语文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第230页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fán)英不见草纵横。
繁英:繁花。草纵横:野草丛生。

栽培(péi)剪伐(fá)须勤力,花易凋(diāo)零草易生。
剪伐:指斩去枯枝败叶。剪,斩断。勤力:勤奋努力。凋零:凋落衰败。

参考资料:

1、 赵生群 王晓英等.儿童学古诗101首:南京出版社,1990年09月第1版:第144页2、 徐敏.儿童古诗300首 上册:语文出版社,1990年02月第1版:第230页
寺里山因花得名,繁英不见草纵横。
栽培剪伐须勤力,花易凋零草易生。

  从标题看,这首诗是记游之作。记游诗可以写景状物,也可以因景生发,别有寄托,内容是不可限止的。如果说唐人的记游诗多强调图形绘影,情寓景中,宋人的记游诗多注重借景生发,述志明理。那么,这首诗则正是符合后一特点的。

  “寺里”一联,两句各写一种景观。前一句虚出,后一句实录,构成形象鲜明的对比。但二者所写的对象又是同一的,这样就把花山寺“名”与“实”相离的现状突出了。生活中名实不符的事常有之,但诗人所见所写的情况也实在太刺眼,这就使人读了这两句诗后不能不激动,激动的同时也必然要想:寺名是因为寺里山中有花才得,而眼前却无花可赏,必然会引起人们思索玩味的兴趣,于是,作为一首诗的“发人深思"的艺术目的,也就自然实现了。作者当然是有着自己的答案的。他显然深信命名之谬,寺里和山中本来是确实有花的,之所以“繁英不见草纵横”,是因为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说,“花易凋零草易生”,这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所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正是有感于它的旺盛的生命力。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发”,也正是对种花不易的真实感叹。无疑,从主观上说,是“栽培剪伐”不“勤力”,助长了草势的疯狂,而且从诗人对这两句次序的安排上看,显然是特别强调人的主观原因的。草本无罪,剪伐不力则是无可推卸的责任。

  不过,诗人在作出这一结论的时候,情感色彩却并不十分强硬,因为诗没有说“为何剪伐不尽力”,而是既讲到对草要“剪伐”,又讲到对花要“栽培”,中间加一个“须"字,就把他对剪伐不力的愤懑,变为必须要剪伐的规劝,因此,惋惜大于愤慨,警告少于劝诫的这种感情色彩,就表明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是遵循着传统的“明劝诫,著升沉”(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和“美刺"的美学思想和原则的。

  这是结合诗人具体的经历和思想所作出的思想内容上的理解。但是,由于这首诗毕竟是从自然景观的描写而来,从社会生活的现象而来,所以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又不仅限于社会政治方面。尽管也可以把诗中的“花”理解为贤臣,“草”,理解为奸佞,因而说诗的题旨是对革新除弊的企望。因此,从这方面来看,这首诗就不是一般的政治诗,而是对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经验进行了深刻总结的具有相当的哲理的醒世诗。

参考资料:

1、 王充闾著.向古诗 学哲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06:第93页2、 刘建平编著.子规犹啼 中国古代廉诗点评: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09:第57页3、 陈友冰 杨福生.宋代绝句赏析: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03月第1版:第3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听着绿树荫里鹈鴂叫得凄恶,更令人悲伤不已。鹧鸪鸟“行不得也哥哥”的啼叫刚住,杜鹃又发出“不如归去”悲切的号呼。一直啼到春天归去再无寻觅处,芬芳的百花都枯萎,实在令人愁恨、痛苦。算起来这桩桩件件也抵不上人间生离死的痛楚。汉代王昭君骑在马上弹着琵琶,奔向黑沉沉的关塞荒野,更有陈皇后阿娇退居长门别馆,坐着翠碧的宫辇辞别皇宫金阙。春秋时卫国庄姜望着燕燕双飞,远送休弃去国的归老。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汉代名将李陵身经百战,兵败归降匈奴而身败名裂。到河边轿头送别苏武,回头遥望故国远隔万里,与故友永远诀别。还有荆轲冒着萧瑟秋风,慷慨悲歌无尽无歇。啼鸟若知人间有如此多的悲恨痛切,料想它不再悲啼清泪,而总是悲啼着鲜血。如今茂嘉弟远别,还有谁与我饮酒共醉赏明月?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79-280

绿树听鹈(tí)(jué)。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niǎn)辞金阙(què)。看燕燕,送归妾。
杜鹃:其声哀婉,如说“不如归去”。未抵:比不上。马上琵琶:用王昭君出塞事。“更长门”句:用陈皇后失宠事。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将军:引用汉武帝时李陵。“向河梁”句:引用李陵别苏武事。“易水”句:引用《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刺秦王事。如许恨:像上面的许多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79-280
别茂嘉十二弟。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它把“离别”和啼鸟的悲鸣作一比较,以抑扬的手法承上启下,为下文出的“别恨”作了铺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两句,有人认为写的是两事:其一指汉元帝宫女王昭君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离开汉宫的事;其二指汉武帝的陈皇后失宠时辞别“汉阙”,幽闭长门宫。也有认为只写一事的,谓王昭君自冷宫出而辞别汉阙。今从多数注释本作两件事看,“看燕燕,送归妾”,写的是春秋时卫庄公之妻庄姜,“美而无子”,庄公妾戴妫生子完,庄公死后,完继立为君。州吁作乱,完被杀,戴妫离开卫国。《诗经·邶风》的《燕燕》诗,相传即为庄姜送别戴妫而作。“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引用了汉代另一个典故。汉李陵抗击匈奴,力战援绝,势穷投降,败其家声;他的友人苏武出使匈奴,被留十九年,守节不屈。后来苏武得到归汉机会,李陵送他有“异域之人,一别长绝”之语;又世传李陵《与苏武诗》,有“携手上河梁”、“长当从此别”等句。“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别恨”。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古人对此词推崇备至。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563-15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次韵公实雷雨

: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惊雷破空,仿佛要拔走蓬莱三山,暴雨倾泻,就像那百川冲决堤岸。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冷气袭人,只能侵扰旅客的梦魂,又怎能叱咤震荡扫净那遍地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田园里长满荆棘,洪水四处弥漫,京都一带金兵践踏骚扰已经多年。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也曾想叩开重门向皇帝陈诉心愿,不是大的手笔,谁会听我的意见!

参考资料:

1、 曾子鲁 胡迎建 熊盛元选注.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诗词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782、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775-776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次韵:指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公实:作者友人郑湛的字。三山:旧传海上有三神山,即蓬莱、方壶、瀛洲。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但:只。侵:侵扰。胡烟:此处指金兵进攻所带来的战争烟尘。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shān)今几年。
河洛:黄河、洛水流域地区,当时已沦陷。腥膻:腥臊气味,这是对金人轻蔑的说法。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大手:大手指大手笔,又称如橡笔。

参考资料:

1、 曾子鲁 胡迎建 熊盛元选注.江西古文精华丛书 诗词卷: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782、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775-776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笺帝所,人非大手笔非椽。

  开头两句扣题,以“惊雷”发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声的威力和暴雨的势。三、四句写诗人身居客地,难以入眠,又逢雷雨之夜,寒气袭人。作者忽发奇想,这震天霹雳缘何不善解人意,震而静胡烟把金兵赶出中原?五、六句回到现实之中,农家田园荆棘丛生,暴雨袭来,流水茫茫,空成汪洋一片,而北方仍为金人占领,这些大雨流水为何不能洗去胡人的腥膻之气呢。这两句蕴含着作者的报国热望以及对南宋残败政局的深深忧虑。结合三四句写出作者在风雨震电之际,感慨深沉,从个人的处境,想到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心旌摇摇,不能自止,写成的诗句就倍感沉痛。尾联诗人难抑激愤之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感慨。上句谓欲向最高统治者上疏献策,语出屈原《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然作者一介书生,有志陈词帝所,难免有“叩阍无门”之感。但作者激于忠愤之情,仍然有意向皇帝陈情,表达自己优国忧时的心志,希望朝廷早日组织力量,北定中原,一洗“河洛腥膻”之气,使国家复兴。下句典出《晋书·王陶传》:“殉梦人以大笔如橡与之”。写作者虽有陈词之志但感到自己人非大手,笔非如椽,唯恐倾诉有所不尽,无从收到补救时艰的效果。

  这首诗以景兴起,继写感受,结以抒怀,结构紧凑,转接自然。写景时笔力雄健,气势不凡,抒情时沉痛激越;时见激愤之气;回荡着爱国激情。结尾两句,前句是愿望,后句是谦逊之词,语言婉曲,显出诗人书生本色。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775-7762、 缪钺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 :7533、 本社编.宋辽金诗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25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黄州

: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我常常为自己的身不由己悲伤,就好像楚钟仪被囚禁一样;又叹息自己被贬谪放逐,还要学齐国倡优讨好尊上。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大江奔流,流不尽英雄的遗恨;天意无私,寒秋草木依旧枯黄。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万里远行,旅愁使我平添了白发;船过黄州,风帆浴着冰冷的日光。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请看当年三国鏖战的赤壁,如今早已成为陈迹;男儿不再能建功立业,何必再学习孙权的榜样。

参考资料:

1、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4-252、 黄珅.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27-283、 傅德岷.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268-2694、 刘际幸.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全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372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黄州:地名。在今湖北武汉市东,长江北岸,东坡赤壁在此。局促:受约束而不得舒展。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典后人多用来指处于困境而不忘故国的人,这里与“局促”并提,则主要用“南冠被絷”之义。“被絷”则失去自由,“南冠”表示陆游心系江南故乡。迁流:迁徙、流放,指被远遣到巴蜀任职。齐优:齐国的优伶。《史记·乐书》:“仲尼不能与齐优遂容于鲁。”后借指一般优伶。优伶须曲意承欢,讨好于人,陆游正用此意。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英雄:此处指三国赤壁之战中孙权、周瑜等人。天意无私:大自然无所偏爱。无私,无私情,无偏向。秋:凋零的时期。

万里羁(jī)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羁愁:旅途之愁。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公元208年,周瑜大破曹操之地。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词误以黄州赤鼻矶为赤壁,陆游在《入蜀记》第四有辨证,此处姑从苏轼诗文生发。“生子”句:《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裴松之注引《吴历》:“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既然南宋朝廷不思北伐,生子如孙仲谋又有何用!仲谋,三国吴主孙权字。

参考资料:

1、 邹志方.陆游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4-252、 黄珅.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27-283、 傅德岷.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268-2694、 刘际幸.王力《古代汉语》文选全译: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372
局促常悲类楚囚,迁流还叹学齐优。
江声流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

  首联诗人悲叹自己的难堪。作者一生窘境无限:绍兴中应试为秦桧所黜,积极参与张浚的抗金规划,又被罢斥还乡,此次又放任“难于上青天”的蜀地,如一个被俘的囚犯,处境十分窘迫。犹似“流能与齐优遂客于鲁”的孔仲尼。孔仲尼与“齐优”道流合弃生养自己的鲁国去周游列国。司马贞《索隐》:“齐人归女乐而孔子行,言流能遂容于鲁而去也。”此所谓“齐优”,与放翁行迹,殊流相类。故此句“齐优”二字,实放翁信手拈来,率尔成对,未必真用以自喻。首联所写,全在“局促”、“迁流”四字,若泥于“楚囚”、“齐优”,以为放翁必有所指,反失诗意。

  颔联诗人借景鸣心中的流平。黄州位于长江中游,三国争雄之地。杜甫诗:“江流石流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颔联出句,即借用杜诗。此句“英雄”,似可指已被长江巨浪淘尽的三国风流人物。但放翁之意,本流在怀古,故此“英雄”实是自道。其恨,正是上联所言“局促”、“迁流”之恨,是岁月蹉跎、壮志未酬之恨。颔联对句从李贺诗“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中化出。人虽多情,天意无私。衰兰送客,秋草迎人,于人倍增伤感,于天却是时之当然。而天之无情,又正衬托出人心之流平。此联文约意深,笔力绝高。

  颈联续上联,借眼前之景,反复致意“英雄”之恨。那万里入蜀的羁旅之愁,韶华易逝壮志难酬之恨,使作者双鬓频添银丝。孤舟秋日过黄州,两岸秋声流断,秋草衰萎,霜木知秋疏染,令作者感慨无限。万里羁愁,直接点明“英雄”之恨;频添白发,又与草木摇落相映;一帆寒日,对照两岸秋声;黄州城下,点出兴感之地。放翁于此时、此地、此景,总是无限感慨,流能流吐,但又流欲畅言,故但借眼前景象,反复致意。中间两联,虽所写情景相似,但笔法错综,变化无端。

  尾联诗人借景感事言志。赤壁尚在,但英雄流可再世,古战场已成旧址,万事尽付东流,世事成败流足道,因而作者认为“生子流须似仲谋”了。此联中诗人借赤壁陈迹感叹朝廷偏安半壁,强敌入侵,思无英雄与敌抗衡,自己虽似仲谋,志在恢复失地,驱逐强敌,但又得流到流思振作小朝廷的重用,还放外任万里之外的蜀地。只有提笔狂书,遂豪情壮志形诸于诗篇了。长江、汉水流域,有赤壁多处。苏轼谪官黄州,误信其地传说,言“簧周西山簏,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数游其地,作赋填词,语意高妙,堪称古今绝唱。黄州赤壁,却因苏轼之故,声名大振。后人过黄州遂思赤壁,见痴壁又必追忆昔日英雄。特别在偏安半壁,强敌入犯之时,更是思英雄再世,与敌抗衡。放翁于此,却偏道赤壁已成陈迹,万事尽赴东流,世事成败,又何足道,生子何须定似仲谋。放翁一生,志在恢复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犹梦铁马,提笔狂书,思驱敌人,决流会出此消极之言。明王嗣奭评杜甫诗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皆尘埃”时“说总是流平之鸣,无可奈何之词。”(《杜臆》)此诗末联,也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流平之鸣。

  题为《黄州》,诗却非常专咏黄州;看似咏古之诗,实是伤感之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黄珅认为“理解此诗,流可拘泥于题目、文字,当于词意凄怆之处,识其激愤之情;于笔力横绝之处,求其流平之气;于音节顿挫之处,听其深沉之慨。 放翁越人,万里赴蜀,苦为微官所缚,局促如辕下驹。”陆游抒写爱国热情的诗篇,有的高亢激昂,一泻千里,有的则悲痛低沉,哀惋悱恻。这首七律基调低沉,是后一类型的代表。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23-9242、 黄珅.陆游诗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27-283、 傅德岷.宋诗名篇赏析:巴蜀书社,2012:268-2694、 乐云.唐宋诗鉴赏全典:崇文书局,2011:1100-11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齐天乐·碧云阙处无多雨

:
碧云阙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与,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吟,病多依黯。怕挹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碧云阙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吟,病多依黯。怕挹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碧云不到的地方雨水缺短,忧愁随白帆都远至天边。苇子因旱倾倒沙洲已无绿颜,兰草枯萎在寒冷的江边。眼前只有这空旷的江水滚滚向前,流淌在这晚秋萧瑟的景色之间。心中畏惧听到清吟的诗言,那会让我对你伤情地思念。我怕罗袖将西风舀灌,因为那儿沾染着你的香气,自去年起已经一点一点地消减。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在江东已做风流客多年,我过去游玩最得意的去处是你的房间,你曾多次为迎接我把珠帘高卷。我们带着酒怀着热烈的爱恋,轻吹着洞箫约会在夜晚,至今我还记得你那香气扑鼻故作娇嗔的容颜。眼下尘土已撒满在旧时的花园,感叹那一轮圆月空悬在房檐,而那月下的美人已经不见,只能在梦中随云飞进楼中与你相欢。我望断了南飞的大雁,哪里有你的音信得见,千里星云浩渺,唯见袅袅数点楚地山峰上淡淡的云烟。

碧云阙(què)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qiè)清吟,病多依黯。怕挹(yì)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倒苇沙闲:芦苇枯萎倒下,沙边小洲也冷清下来。寥落:寂寥,冷落。依黯:心情黯然伤感。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bì)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江左:江东,指长江下游地区。旧游得意处,珠帘曾卷:我过去游玩最得意的去处是你的房间,你曾多次为迎接我把珠帘高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指自己曾经与歌妓们一起在春日里乘船饮酒,在月下相伴吹箫。璧月空檐,梦云飞观:圆月空挂在屋檐上,云彩如梦一般飘过楼阁。

碧云阙处无多雨,愁与去帆俱远。倒苇沙闲,枯兰溆冷,寥落寒江秋晚。楼阴纵览。正魂怯清吟,病多依黯。怕挹西风,袖罗香自去年减。
风流江左久客,旧游得意处,朱帘曾卷。载酒春情,吹箫夜约,犹忆玉娇香软。尘栖故苑,叹璧月空檐,梦云飞观。送绝征鸿,楚峰烟数点。
  这首羁旅行役词在客愁的抒写中融入对旧情人的怀念,风格缠绵婉艳。写法上仿效最长于表现这一题材的柳永、周邦彦,而又有自己细巧含蓄、精工秀俊的特色。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评析得好:“竹屋词无一平笔,跃冶精金,字字皆锤炼而出。此调起笔便迥绝恒蹊,以下语皆秀峻。袖罗、西风句新思密意,尤为擅长。下阕追忆旧游,有小杜扬州之感。结句废苑尘凝,楚峰烟淡,望彼美于遥天,对苍茫而独立,宜其魂怯清吟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