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白鹭鸶拳着一条腿,单足立在冰凉的秋水中,月光明如秋水洒满大江。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白鹭鸶受人惊吓以后,高飞而起,直向波涛汹涌的使君滩飞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白鹭鸶拳着一条腿,单足立在冰凉的秋水中,月光明如秋水洒满大江。
白鹭鸶受人惊吓以后,高飞而起,直向波涛汹涌的使君滩飞去。

注释
(1)《水经注》:江水东经羊肠、虎臂滩。杨亮为益州刺史,至此舟覆。惩其波澜,蜀人至今犹名之为使君滩。《太平寰宇记》:使君滩,在万州东二里大江中。昔杨亮赴任益州,行船至此覆没,故名。《一统志》:使君滩,在荆州夷陵州西一百十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度破讷沙二首 / 塞北行次度破讷沙

: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在沙漠上风一吹,看那沙尘满天飞旋,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吧。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不能说塞北没有春天到来,但由于遍地风沙,不见青草,纵有春天到来,一切没有变化,又从哪里看到春天呢?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在破讷沙漠上大雁正在飞翔,在鸊鹈泉上战胜了敌军的将士们刚刚归来。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12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xǐng)草生时。
沙旋移:沙尘飞旋,沙丘移动。不省:谓未见过。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莫言:不要说。一作“无端”。塞北:指长城以北,泛指中国北边地区。到:一作“色”。总有:虽然有;即使有。总,通“纵”。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bì)(tí)泉上战初归。
沙头:沙漠上。鸊鹈泉:泉水名。唐时在丰州西受降城北(今内蒙古河套西北部)。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qì)寒光生铁衣。
平明:犹黎明。天刚亮的时候。碛:水中沙堆,引申为沙漠。铁衣:用铁甲编成的战衣。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12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第一首诗是用诗的语言记录了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瓴,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正因为有了这样震撼人心的亲历,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碛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但是,诗人襟怀博大,生性乐观,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

  第二首诗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这两句与卢纶《塞下曲六首》“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异曲。不过“月黑雁飞高”用字稍刻意,烘托出单于的惊惧同工;“雁正飞”措词较从容,显示出凯旋者的气派,两者感情色彩不同。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

  这第二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清人吴乔曾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围炉诗话》)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的特长。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06-70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意

: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从空中流泻而下的月光,皎洁如霜雪,将堆满金黄落叶的台阶映照得异常光亮,好象经人清扫过一样。

下帘弹箜篌,不忍见秋月。
闺人却放下窗帘去弹箜篌,这是因为她不忍 再看到这美好秋月的缘故。

净扫黄金阶,飞霜皎如雪。
飞霜:降霜。皎:白而亮。

下帘弹箜(kōng)(hóu),不忍见秋月。
箜篌:中国古代传统弹弦乐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杏园中枣树

: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人们都说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既平凡,又粗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树皮像开裂的冻手,树叶像细小的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它为什么没有自知之明,也来开花在这杏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它怎能受到攀折赏玩,幸而没有遇到伤害摧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在二月的曲江江边,各种花红得风光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枣树也在它们中间,好像是嫫母对着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春风对树木倒没有偏爱,它在温暖的吹拂下成长,从不停止。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眼见得树干将要合抱,得尽了生生不息的天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且让我传话给春游的客人,请回过头来细细注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您如喜爱绕指的柔软,听凭您去怜惜柳和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您如追求悦目的美丽,它不敢去竞争桃和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可是您要造一辆大车,那车轮车轴的取材必须在此。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87-90 .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百果:泛指各种果树。凡:平庸,寻常。鄙:粗俗,鄙陋。

皮皴(cūn)似龟(jūn)手,叶小如鼠耳。
皴:皮肤因受冻或受风吹而干裂。龟手:冻裂的手。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胡为:何为,为什么。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幸:侥幸,幸而。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yǐ)(nǐ)
杂英:各色花。旖旎:柔美的样子。

枣亦在其间,如嫫(mó)对西子。
嫫:嫫母,据《列女传》,嫫母是黄帝的妃子,长得很丑,但有贤德。西子:西施,,是春秋时越国美女。

东风不择木,吹喣(xǔ)长未已。
吹喣:吹吁,呼气。轻者为喣,急者为吹。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生生:孳生不绝,繁衍不已。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寄言:传话。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qǐ)
绕指柔:原指钢韧性极好,不易折断。柳杞:泛指柳树。杞,柳的一种,也叫红皮柳。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求”二句:意为枣树自惭形秽,不敢与桃李相争。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轮轴:车轮与车轴。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87-90 .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
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
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
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
东风不择木,吹喣长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尽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
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
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
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

  “人言百果中,唯枣凡且鄙,皮皴似龟手,叶小如鼠耳。”一开始,诗人似乎只是客观地陈述了当时人们对枣树的普遍看法:“在各种果树中,唯有枣树平凡而又低贱,原因是它树皮裂,像冻裂的手,树叶细小,像老鼠的耳朵。”诗人以“龟手”的丑陋,鼠耳的猥琐来刻画枣树,描绘得很真实,也很形象,仿佛意在突出它的“凡”和“鄙”,引起读者对它的厌恶。前面冠以“人言”,就显得既不足信更值得怀疑。

  诗人巧妙地利用了读者的这种模糊的感觉,为最后的急转直下,凭空出奇作好了铺垫。

  “胡为不自知,生花此园里,岂宜遇攀玩,幸免遭伤毁。”这四句是前一部分的递进和展开。诗人先以一种指斥和嘲讽的口吻批评枣树“怎么这样没有自知之明,在这杏园中开花呢?”唐代科举习俗,新中的进士都要到杏园设宴游玩。园内佳木云集,景色秀丽。因此诗人嘲弄它不该到此争芳斗艳,以贻笑大方。诗人在这里抒发了自己心中愤激的感情。那些气焰炙人的达官显要,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外表雍容华贵,内心却空虚肮脏。诗人踯躅其中,不免有力单势孤之感,同时更有对这些人的深深的蔑视。这里的嘲讽是一种清晰的反嘲。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又对枣树进行安慰:“哪里适宜人们攀折赏玩,不过也幸而免遭伤害毁坏。”诗人对枣树孤独寂寞不受赏识的际遇表达了自己的同情,愤激之余,借道家“无所可用,安所困苦”的消极思想以自慰。

  诗人在《云居寺孤桐》中表达了类似的思想:“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言寄立身者,孤直当如此。”诗人后期避祸全身,大约和这种思想是有一定关系的。

  “二月曲江头,杂英红旖旎;枣亦在其间,如嫫对西子。”曲江即曲江池,在长安城东南,是唐代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与杏园相距不远。诗人将读者引出杏园,拓宽视野,在更大的范围上进行比较,以加深主题。“早春二月,曲江池畔,百树生花,风光旖旎,枣树孤立其间,犹如嫫母和西施相对而立。”古人常以嫫母和西施作为丑、美两极的象征。诗人把枣树置于婀娜多姿、争芳斗艳的二月春树的环绕中,更加衬托出了它的丑陋、卑琐,以及它立身尴尬的情形。这是继开头的贬抑后的进一步的渲染,通过鲜明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同时,它也引起读者的翩翩联想,在阳光明媚、春意盎然的曲江池畔,一个衣衫褴褛,形容猥琐的士子走在一群衣着华丽、神采飞扬、笑语喧腾的才子仕女中间,那是很奇特的一种场面。以上是这首诗的第一部分,它通过议论、反问、对比等手法,突出枣树的平凡、低贱、丑陋。

  “东风不择木,吹煦长未巳。眼见欲合抱,得尽生生理。”如果说此前诗人对枣树的同情还隐约闪现在对枣树的贬抑中,那么,从这里一开始,诗人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对它的喜爱之情:“东风却谁也不嫌弃,不停地吹拂让它生生不息,很快便成了合抱的巨树,它按照自己的天性完成了自己。”诗人的语气尽管十分平淡,感情色彩也很淡薄,但却含着一种傲然自爱之气。无论人们的鄙视,嘲弄,枣树不会枯萎,也不会改变自己的自然之性,它顽强地生长,在沉默和孤寂中壮大,以旺盛的生命力抗击着与它对立的世界。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视。君爱绕指柔,从君怜柳杞;君求悦目艳,不敢争桃李;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这里形容温柔婉顺的媚态。在白居易的诗中,绕指柔多用于贬意,以讽刺那些苟合曲从的小人。如在《李都慰古剑》一诗有:“至宝有本性,精刚无与俦,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诗人说:“游春的人们,请你们回头看一眼:假如你们喜爱柔顺的媚态,请你们去观赏柳树杞树,假如你们追求悦目娇艳,那么没有什么能比得上桃树李树,如果你们要制作大车,作轮轴的却必须是枣树的树干。”在这里,诗人使用排比句式,语气促迫,一改前文那种舒缓的节奏。诗人先柳杞后桃李,将人的视线引开,然后陡然一转,如飞瀑直下,惊心动魄,点出全诗的主题。

  既出人之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读者惊叹之余,又反思前文,顿悟柔顺的柳杞,娇艳的桃李,实在是徒具外表,不足大用,而外平凡却质地坚密。枣树才是真正能担负重任的伟材。

  与白居易的众多咏物诗一样,这首诗也蕴含深刻的寓意,或在感叹身世,或在哀怜同道,或指讽权贵阀阅,或存心帝王回顾,或在演绎诗人对人生的观察,或兼而有之。就诗歌自身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抒发一种对人们屈没贤材,争逐虚名的不满与愤慨,并劝谕执政者能明察贤愚,以使有志之士得效轮轴之材,肩负起治国的重任。这是一首哲理诗。枣树平凡鄙陋,其身多刺,其貌不扬。它生在繁花似锦的杏园中,更令游春之客鄙弃。诗人的价值观却与众不同,认为枣树虽然不如柳杞柔可绕指,不如桃李赏心悦目,但“君若作大车,轮轴材须此。”对以貌取人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是十分成功的。从总的结构上看,诗歌采用了先抑后扬、欲取先与的写法,即所谓“卒章显志”。这种结构在讽谕诗中多有使用。其次是采用对比手法。全诗不仅有同物的对比,如柳杞桃李与枣树的对比,嫫母与西施的对比,也有物与景的对比,如枣树与杏园的秀丽、与曲江池的旖旎风光的对比,也有自身的对比,如枣树外貌的丑陋与内在秀美的对比。通过对比,枣树的形象变得更加突出鲜明,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这首诗除了具有平淡浅易的特色外,还具有用字精确、刻画细致等特点。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更漏子·星斗稀

: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天边的星辰渐渐地隐入晓雾,钟声鼓乐也已停歇在远处,窗外的晓莺在啼送残月西去。兰花上凝结着晶莹的晨露,柳枝在风中翩翩飞舞,满庭的落花报道着春暮。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空荡荡的阁楼上,我还在凭栏远望,惆怅,还似去年一样。春天就要过去了,旧日的欢欣已仿佛梦中的幻影,我仍在无穷的相思中把你期待。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25-26 .2、 胡国瑞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4-55 .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yīng)残月。兰露重,柳风斜,满庭堆落花。
星斗:即星星。

(xū)阁上,倚阑(lán)望,还似去年惆(chóu)(chàng)。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虚阁:空阁。倚阑:即“倚栏”。鄂本作“倚兰”,误。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7 :25-26 .2、 胡国瑞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4-55 .
星斗稀,钟鼓歇,帘外晓莺残月。兰露重,柳晓斜,满庭堆落花。
虚阁上,倚阑望,还似去年惆怅。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

  此词写女主人公晨起之后,登阁望远思念心上人的惆怅思绪。前三句从视听的感觉描写清晨景象。天刚晓时许多星星都隐没了,天空只剩下少数星星,故觉“星斗稀”。“钟鼓歇”是说清晓报时警夜的钟鼓声已经停歇。首二句从高远处写起,“帘外”句落到近处。用星斗、钟鼓、晓莺、残月等一系列表示时间的意象,点明时间是在清晓,在景物描写中已暗含人物。次三句继续描写景物,写露重晓斜、落花满院,显已为暮春时节。不仅感到其中有人,而且隐约似见其有活动,从室内移步至庭院。上片名为写景,则已见情。主人公由室内转向庭院,满目萧索之景,满耳凄清之音。则其所感自不待言。作者抓住暮春与黎明的特点布景,展示出清冷凋零的画面,烘托出孤寂惆怅的气氛。这里虽然人未露面,景象中却已透出主人公的怨情愁绪。尤其画面中的“残月”、“落花”,蕴含人的情思更明显。


  下片着重写主人公的活动心情。头三句写主人公登高望远,引起的无限惆怅之情。“虚”字既表物象,也表人情。虚的感觉因空空无人产生,从实境的空虚导致心情的空虚。“倚阑望”是下阕的关节,一切内心活动俱由此句的“望”引出。“还似去年”四字可见其惆怅时日之长。次三句点明惆怅之因,是惆怅之际的深入思索,表现主人公的活动心情。说惆怅“还似去年”,道旧欢“如梦中”,不仅写出主人公登高望远的一时心境,而且揭示出主人公相思的苦况,闺怨的深沉由来已久。“春欲暮”暗示青春已逝,美人迟暮的忧惧,“思无穷”则见其所欢仍然是遥不可及。因此结句点明旧日的欢乐如今只有在梦中追寻了。末句语调似甚轻淡,而表情极为深刻。“旧欢”是“思”的中心,两性欢爱是深闭闺中妇女的至愿,尤其是芳春花前月下的亲昵。而今芳时一再虚度,旧日欢乐益令人追思不置。过往之事,恍如梦逝,可思而不可即,而思念的迷惘之状,于此句则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词意蕴丰富,既可作思妇念人之看。亦可作人臣失位之想。全词语淡情浓,把主人公的怀人之情写得千转百回,缠绵不尽。这在温词中也可谓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54-55 .2、 谭新红 王兆鹏 .唐宋词名篇导读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72-73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庐山瀑布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从远处看去瀑布好似白色绢绸悬挂山前。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3-785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

日照香炉(lú)生紫(zǐ)烟,遥看瀑(pù)布挂前川。
香炉:指香炉峰。紫烟:指日光透过云雾,远望如紫色的烟云。遥看:从远处看。挂:悬挂。前川:一作“长川”。川:河流,这里指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yí)是银河落九天。
直:笔直。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疑:怀疑。银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九天:一作“半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20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3-7853、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13-3162、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29-33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